季玉芳
隨著素質教育、特長教育等理論的提出,歷年來,音樂課程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關注和重視,已然在中國教育的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優秀的音樂不僅飽含創作者滿腔的情感,更因為這個情感使得聽眾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已經被提出幾年了,重視學生德育也并非一時的論點。因此,運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發展個性和完善品格,將音樂藝術的培養和德育結合起來,這是探索教育有機融合的正確方向。由此,對初中生展開音樂教育也可以是對初中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立德樹人的含義
“立德樹人”就是指要給后輩們做好榜樣,為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立德和樹人,是將德育和以人為本的精神相聯系的。從古至今,中國的教育對于個人的發展要求就是注重內外兼修。無論是古代的“六藝”,還是現在的德智體美勞,教育一直在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而在這其中,針對“德”而提出的“立德樹人”教學任務可以說是時代和歷史的共同要求。現代社會中,國家對初中教育的指示一直都或明確或關聯的提到“立德樹人”,不管是理科還是文科的教師,都開始逐漸重視在自己的教學中融入德育,把德育作為自己課程的隱性教育目標。在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時,堅持教育為先,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為學生的未來做出根本的保障。
二、將音樂教育與德育相關聯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藝術特長類教育在非特長班級和學校中雖然也受到教育者的重視,但是在技能發展和能力培養方面屬于興趣課程,授課的目的并非是要做到讓學生精通這一項能力,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提高藝術欣賞能力,進而獲得精神上的充實感。初中生的音樂課程教學的進行,教師在傳授基本的音律、節拍等知識性的內容以外,更加注重的是通過音樂傳達的熱愛祖國、團結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等符合中國國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為什么在初中的音樂教材中,主要的樂曲模塊是民族音樂、積極向上的音樂和宣揚愛與和平的音樂這三種。音樂教師通過對不同歌曲、樂曲的分析、研究,將這些音樂中的深刻情感、偉大精神加以解析,以獨特的教學活動形式傳達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這是音樂的感染力,是音樂教育與德育的有效聯系。
東漢時期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把各種知識傳授給學生,也需要教導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為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做好引導和教育。音樂是可以跨越民族、國家甚至是種族的魅力課程,它將人類的所有情感和理想都蘊含其中,并且傳達給其他人。教師在進行學生的教學時,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音樂,用音樂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將音樂中積極向上的精神與學生的發展相結合,促進學生“三觀”的形成和完善,以此達到教育中“立德樹人”的目的。
三、基于立德樹人的初中音樂教學探究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將初中生的品德教育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必然產生出理想的火花。作為一名在教育工作一線不斷奮斗著的初中學校音樂教師,筆者認為,教師在這種德育與音樂教育的相碰撞的教學過程之中應該向三個方向不斷發展:首先是針對初中學生個體的,要提高初中學生的音樂賞析能力,即許多教師所認為的開發初中生的“音樂智能”。其次是針對音樂教師的,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開展合格的初中音樂教學。最后是針對學校的,要認同教育中音樂教育的地位,以多種方式發展音樂素養教育。
1.堅持學生主體地位,開發學生音樂智能
第一步,從音樂課堂教學的要求來分析,教師應該通過教學進一步的開發初中生的音樂智能,同時將“立德樹人”的內涵加入到音樂課堂中。我們要知道,音樂課程與其它科目的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存在不小的差異。音樂課的課堂教學其主要教學目標并非是要求初中生學會很多的理論知識,或者利用理論知識去解決現實的事件,而是為了通過音樂聆聽、賞析去培養初中生的樂曲感知力和鑒賞能力。因此,促進初中生關于音樂的藝術素養是音樂教學的重點,而這一切的期許又要求初中生必須發展自己的音樂智能。例如:《黃河大合唱》這首樂曲,學生在第一次聆聽時,通過激昂的旋律就能馬上知道這首歌應該用高亢的聲音去歌唱,這是初中生在過去的生活和學習實踐中已經初步產生了懵懂的音樂感知能力,教師要做的就是通過樂曲背景介紹、樂譜內容分析、多首樂曲比較等方式讓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更加明晰,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時,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將不同風格的樂曲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從樂曲的題材類別、樂曲風格、情感等方面,逐次分析以達到促進初中生對樂曲的辨析能力的教學目的。
2.理解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積極轉變教師教學觀念,促進教師教學發展
據古代野史記載,孔子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從古至今,“樂”在人的受教育過程中應當占據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升學壓力、工作需求等問題,音樂在教育中越來越向課程邊緣靠攏,盡管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進行引導,但是很多學生和教師從意識形態上就將音樂課作為“課間的休閑時間”來對待。因此,教師應當轉變自己對音樂教育的觀念。
從課程的性質上來講,音樂課不是讓學生進行玩樂的課,更不是所謂的努力學習中途的休息站。在課堂中,教師應該通過音樂引導初中生去感悟自己的成長,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去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從教學方式上來講,教師應當積極進行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的創新,針對不同類型的音樂課程使用多種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例如:在教授《歌唱美麗的家鄉》時,由于這是一首獨居民族特色的苗族民歌,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苗族故事,播放“三月三”節日中苗語歌唱的片段等,讓初中生融入音樂的世界中,深刻的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而在教授《大海啊,故鄉》時,為了體味歌曲中蘊含的作者對祖國的美好祝愿,可以以集體的誦唱為主,通過齊聲的朗誦和歌唱,讓初中生從歌曲和樂譜中去感悟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深沉的情感。從教學內容來講,教師應該深入探究音樂教材中的內涵性內容,通過多手段讓學生明晰樂曲含義。例如:在教授管弦樂組曲《日出》時,這種沒有歌詞的樂曲很考驗初中生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與美術結合,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繪出印象中的日出,在結合教師的解析再次繪制,觀察二者的聯系與區別,辨析音樂的情感。
3.推動學校輔助作用,為培養初中生的音樂素養提供沃土
由于中國教育的現實環境,學校難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學習時間,但這并不表示沒有其他的方法去促進學生的音樂發展。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所處地區的特色與優勢,創新性地做出符合自己實際的音樂教學安排,在不影響整體教學的情況下,為初中生創造出合適的音樂素養培養環境。
針對大部分的學校來說,學校不需要額外擠占其他課程的時間,可以將音樂與特殊節日、特定活動結合起來,以課外活動的方式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例如:在“一二·九”紀念活動時舉辦紅歌比賽,讓初中生在學習紅歌的過程中去了解曾經的紅軍意志,去看看那翻越雪山、橫渡大江大河、穿越無人危險的沼澤等等的紅軍勇士。在活動的舉辦過程中,學校高度重視,教師積極配合,讓學生能在不知不覺間學會對紅色精神的重視。同時,可以進行學生組的比賽和教師組的比賽,讓教師和學生在比賽中加深情感,建設和諧校園。除了立意高的活動,也可以舉辦與學生更貼近生活的活動,如在“六一兒童節”時舉辦“記憶青春”歌詞創作大賽,特別是初一學生,進入初中后學校的主流活動都是和黨、團掛鉤的,兒童節已經離他們遠去了,舉辦一次這樣的活動,從教學上來說激勵了學生學習語文、音樂知識;從情感上來說,溫暖了學生的心;從校園環境創設來說,提升了學校的軟文化環境建設。無論是哪種活動,都是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讓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了實踐和提高。
針對有地區特色的學校,根據具體的特色內容,結合學校的發展實際,推出學校可傳承性的音樂藝術類特色活動。例如:在某縣城的元宵佳節時,會有一次全縣形式的游城活動,學校可以根據這一特定的城市活動,聯系活動的主辦單位,推薦合適的學生團體成為活動歷年的開場表演者。針對這一資格,學校要求學生自行組成團體,安排指導教師進行練習排練,在年前進行校內比賽,獲勝隊伍獲得表演資格。
“書以載道,樂以寄情”,音樂作為承載著人類豐富情感的重要載體,寄托了人的精神情感。因此,由音樂引發初中生的情感迸發,引導他們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教師對初中生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將音樂相較于其他課程的獨特之處充分利用起來,以音樂來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進行積極的引導,帶領學生解析樂曲背后的豐富知識和樂曲中的深刻情感,讓學生能從音樂中獲得知識的學習和情感的感悟,讓他們能夠在音樂的學習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