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
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民間舞,亦或者是民間素材課程,其是我國各大藝術院校、各個地區高等師范類舞蹈專業必修課程,也是整個舞蹈教學體系之中十分重要的構成,在高校舞蹈教學活動中起著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傳統民間舞蹈十分注重舞蹈中歌、舞、樂之間的有效結合,這也是民間舞蹈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征。在我國民間舞蹈之中,依然還是保留著原始舞蹈的存在,融入不一樣的舞蹈風格自然能夠在一定環境下很好地體現出來,從而讓民族舞蹈因此而變得更加具有其風格特色,真正將其發揚光大。民間舞蹈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也發生了十分顯著的變化,從中我們不僅能夠很好地感受到時尚風味,同時也能很好地從中感受到傳統風格,而這一種提煉以及凝結,促使其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廣受關注。為了能夠將其價值更好地發揮出來,本文就高校舞蹈教學中民間舞蹈風格性研究展開了如下探索:
一、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相關概述
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風格與現代意義上的舞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不單單是因為地域文化以及民族各方面而造成的差異,同時也是舞蹈多種表現形式本身就很好地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解讀,具體包含了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藝術表現。傳統民族風格舞蹈之中本身就能夠很好地體現出民族文化以及基因,在不斷發展與演變過程中,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舞蹈之間的融合也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不僅能夠讓舞蹈很好地凸顯出現代市場以及風味,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保留傳統風格上的原汁原味。而這一種在經過有效凝結以及提煉之后的民族民間舞蹈,其不管是從體態亦或者是律動變化等層面來分析,都能很好地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其對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以及糅合,特別是從中我們能夠很好地看到一些民族性動作的拆解以及呈現,而且在舞蹈形式上也不拘泥于原本的方式,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從中深度挖掘其中本身具備的民族性內涵。
二、舞蹈教學中民間舞蹈風格性研究
1.民族民間舞蹈中的體態以及律動表現方式
民族民間舞蹈其自身風格通常情況下是指已經超越了之前現代舞蹈中的一般性代表動作,也正是因為其獨特性才能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產生較為全新的感官認知,從而有效帶動現場氛圍,十分契合文化氣息。以東北二人轉為例,其較為典型的動作主要是丟扇子、扭秧歌等極具東北特色的民族舞蹈,而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則能夠很好地看到演員上半身在表現的時候相對靠前,通常是一種略微向前傾斜的方式來很好地吸引群眾注意力,而這一種當地都有的文化動作也很好地凸顯出了當地人的樂觀以及自信等精神風貌。除此之外,在舞蹈呈現過程中還借助于腿部走法以及相關動作的有效配合來起到良好的律動效果,而這一種體態以及動率的有效結合本身就是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嚴格篩選的部分,其能夠很好地借助于舞蹈動作本身的精氣神來進一步提升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的本該具有的民族性風格。
2.民族民間舞蹈意念與動作相互作用
民族民間舞蹈風格較為特殊,在訓練過程中,其肢體動作以及步驟分解工作在開展的時候需要時刻提高意識,而且有意識的民族性表現方式以及無意識地糅合動作這兩者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在舞蹈訓練以及節奏把控這一點上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意識,一方面不僅要充分考慮到舞蹈人員自身心態以及目標,另一方面還需要在舞蹈過程中強化相關風格性的動作銜接,積極借助于有意識性的動作調節來將民族藝術風韻很好地展示出民族民間舞蹈之中,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養成較為良好的意念習慣,所以在不同的動作訓練之中起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教學實踐期間,高校舞蹈教師自然需要時刻意識到民族性的重要性,提醒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認知以及感悟藝術形態,這樣才能真正將舞蹈意念與動作進行有效融合,促進舞者能夠樹立起較為良好的舞蹈民族性目標。
3.民族民間舞蹈中認同與理解的多維角度
民族民間舞蹈與一般意義上的舞蹈本身就不一樣,其參考性、審視性本身都具有較高的鑒賞性,可是因為民族性理念以及含義促使其產生了較為抽象的認知,高校舞蹈教學工作者在對民族性表達與演繹等多方面有所難度,為了能夠有效詮釋民族舞蹈多種維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強化理念方面的宣導,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舞蹈人員對于傳統文化、概念認同的理解和把握,并且結合實際動作案例、舞劇判斷、圖片欣賞、藝術風格以及表現手法,讓舞者在掌握舞蹈動作掌握的同時形成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這樣就能進一步優化民族民間舞蹈。
4.藝術的風格特性引導學生形成系統化情感理解
風格特性本就是舞蹈藝術的精髓與靈魂,其作為區別于不同舞蹈文化藝術的標簽,本就很好地詮釋了該藝術的獨特氛圍、獨特形成背景等內容。對于民族民間舞蹈藝術而言,更是將民族文化與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入到了其中,詮釋出了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生活藝術以及價值情感。從風格性角度來對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進行分析與理解的話,自然能夠有效引導高校學生更好地認識不同民族的勞動情感。
三、舞蹈教學中民間舞蹈風格性應用
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教學方式,我們通常可以將其規劃成為以下幾種,其分別是積累文化、培養情感、剖析動作。在高校舞蹈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于優化高校舞蹈教學方式,來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于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認知與運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優化高校舞蹈教學工作,同時還能將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教學有效呈現出來。
1.從訓練積累角度分析
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我國重要財富,其本身就是時代不斷發展過程中而逐漸形成的,具有十分優秀的歷史,也是長時間積累與發展過程中的產物。高校舞蹈教學人員在對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進行研究的時候,一定要準確把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在日常教學實踐期間不斷強化功底,借助于“探本求源”的方式來一層層深入與推進,這樣才能真正將舞蹈動作、神韻有效展示出來,同時還能將民族民間舞蹈長期發展過程中而形成的情感傳統以及審美特征有效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充分將其內在意蘊揭示出來。為此,高校舞蹈教學活動在實施的時候,一定要準確認識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基于此來進一步強化對于學生的訓練與培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教學效果,而高校舞蹈教學也能因此而得到有效的優化與發展。
2.從動作分析角度思考
眾多研究調查結果之中有提到,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大多數都是源自于創作者對于勞動現象的提取,其很好地體現出了人們生活常態的抽象化處理,身為高校舞蹈教育人員,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即可結合勞動本身所具備的美感以及藝術特色,來有效實現舞蹈舞姿、舞步的民間化風格,而且還可以對一些較為典型的步調節奏、體態動作進行有效把控,這樣才能為學生發揮與發展提供一定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其舞蹈表現力。為此,在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化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研究,還需要基于研究結果來優化高校舞蹈動作訓練,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訓練效果,同時讓學生在舞蹈學習的同時逐漸形成較為良好的民族民間舞蹈風格。
3.從情感培養角度分析
從情感培養這一層面來分析的話,我國民族民間舞蹈之中有其背后的深意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勞動群眾安居樂業、怡然自得的生活,而且在舞蹈表現過程中也很好地體現出了舞蹈之中本身所蘊含的一種舒暢、快樂以及自然的情感。為此,身為高校舞蹈教師在分解民族民間舞蹈步驟的時候,還需要將理論性、感官性的一些舞蹈動作內容直接上升為精神領域,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舞蹈動作藝術層次,而學生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感受到動作與情感的有效融合、歷史與動作的有效結合。另外,在高校舞蹈教學期間,還需要對民族民間舞蹈之中較為典型的民間性手法進行解讀,及時將其歷史、情感、文化以及表現方式來展開統一化處理,這樣才能真正將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題材變成教學動力和資源,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創造力與創新力得以發展。
綜上所述,民族民間舞蹈有其自身文化特征,從中我們不僅能夠很好地感受到其所展示出來的人文理念以及自然舞蹈語言風格,同時也能很好地從中體會到其風格性的表達與詮釋,這能為高校舞蹈學生了解與感知民族文化提供良好保障。為此,身為高校舞蹈教師在教學期間一定要準確意識到民族民間舞蹈的價值,然后在教學課堂上充分利用其舞蹈風格性特征來提高學生民族舞蹈認知,這能進一步優化高校舞蹈教學,同時促進學生對于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認知和把握,從而有效促進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舞蹈水平提升。
【本文系綿陽職業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一般課題《高職高專院校民族民間舞蹈特色課程的實踐與思考———以白馬藏族舞蹈為例》(課題編號:MZY20B0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