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高旭
戲曲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曾經,聽戲看戲是全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語言文字教育內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鮮明地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以教材為主的教學體系外,“語用”實踐還有許多可能。將兩者聯系,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有著極大的內外關聯,可融合、可互補,在“核心素養”這個育人主軸上形成合力。
一、戲文比對,開發專屬教材
緊扣語文課程實施的規律和要求,以“語用”提升為特色和目標,充分挖掘戲曲本體及相關形式、內容的資源,開發專屬校門特色教材,形成“戲曲”與“語文”聯接的實踐與研究,集中指向在語文課程的大框架內充盈學習載體,多元地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課程的素材資源由“戲曲”為核心從最直接的各劇種劇目的劇本或劇本片段、角色唱念詞文本向外延伸,還包括各劇種產生、流傳至今的代表性傳承人(名角名家)的專訪、傳記、軼聞趣事,還有他們在藝術創作或生活中的筆記、文集,還有針對劇目、演員的賞析評論類文章,等等。在組織編寫、幾度修正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根據戲曲劇種典型性、地域文化特色,并結合學校原有戲曲校本教材,努力體現四、五年級學生的對象意識,充分考量其審美、情感、趣味與道德層次,最終在京劇、越劇、婺劇這三類劇種中擷取經典唱段文本及以此展開的其他文本,形成教材體例。如四年級上冊:
二、多維實踐,探索學教策略
實踐中,我們努力探索與梳理了以“讀”為中心的五大學教策略,保障了課程實施的順利推進。
策略一:讀誦品析針對戲曲文學文本融“文學性”“音樂性”的特點,我們的教學可以經典的讀誦品析來進行引領和推進學教活動,如“復制粘貼”初讀正音、概括內容、細讀探究、遷用拓展等環節架構,從篇章結構、語法修辭、思想情感、道理含義解構文本。同時,針對戲曲文學文本中常見的“節奏”“押韻”特點,還可與日常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形成勾連,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和情感情趣體驗。
策略二:讀畫想象戲曲文學文本,尤其是念白、唱詞,是為舞臺表演服務的,是由靜到動、由文抒情的載體,因此在閱讀文本的同時需要“想象”,需要還原情境“畫面”。如在四年級上冊“賞·梨園珍珠”中《游湖》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聚焦唱詞“一霎時湖上天清云淡,柳葉飛珠上布衫”,聯系閱讀與生活經驗還原類似畫面,配上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原人物心境,領會戲詞意蘊。
策略三:讀寫聯結學習語文,若讀而不寫,就像無果之花。如《打虎上山》教學實踐中,先呈現劇中人物座山雕與楊子榮的三次對話,再引導學生在感知劇情的過程中揣摩人物的思維、語言。課程在“學·來上一段”板塊中針對環境寫景、人物語言、內心獨白、工整對句等,借助有代表性的劇情推進、語言范式開展專項讀寫聯結活動。
策略四:讀評思辨有別于純戲曲文學的感知,本課程還做了多向延伸。在“贊·菊壇大家”“思·品戲論道”這兩個獨立板塊中,我們站在戲外,走進為我們創作和演繹戲曲作品的“人”,讀他們與戲的“完整”故事。如五年級下冊《梅蘭芳組文》教學中,學生就從多角度看到了更趨全面、真實的藝術大師。
【梅蘭芳《蓄須明志》】總以為愛國這個詞是高高在上的,總以為愛國是軍人戰士的天職,總以為演戲的人能有多少筋骨。我是讀了這一篇文章才知道梅蘭芳這位藝術大師,也是國難中的一名勇士。
策略五:讀演互融戲曲是一種舞臺呈現的藝術綜合體,若僅僅把戲曲文學文本當作普通文學文本來運用,自然難得精髓。因此,學唱學演,在藝術熏染、審美價值、育人育心等功能上實現放大也是一種必須和特色。
三、師生共進,構建評價標準
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著眼于學生的激勵、改善與教育的功能,通過評價機制為學生“語用”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促進課程的正常有序實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學生收獲”評價表為例:
在“戲曲+語文”的互融課程開發與實踐中,既要關注語文課程固有的屬性又要提煉戲曲的特色,才能實現成效、功能最大化。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蔽覀兝^續嘗試、反復驗證的工作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