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鶯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當前,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為學校教育創新的重要措施。
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學校的方方面面,歸結起來即三項基本內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建設。首先,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一切學校文化建設得以推進的靈魂和根基。因此要狠抓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確立先進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和師生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建構鮮明的理念識別系統。其次,制度文化建設的要義是對學校的全部活動進行合理的分解,形成各項常規,使之成為規范學校一切行為的依據。因此,要大力抓好制度文化建設,規范師生的行為,建構清楚的行為識別系統。其三,切實抓好物質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一定要充分透射出學校文化的精氣神,讓師生時刻感到舒適、整潔、愉悅,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一是方向正確原則。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跟時代進步潮流,建設先進的學校文化,形成有利于教師、學生和學校共同發展的理想文化氛圍。二是目標明確原則。目標明確才有確定的指向性,從而圍繞目標制定出相應的工作措施,激發群情,凝聚眾心,引領全校師生為共同的美好愿景努力。三是整體優化原則。只有整體優化,才能確保各類文化要素發展的有機平衡,確保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文化建設有序推進。要牢牢把握“整體目標”,協調好系統內的“部分目標”,確保整體最優化,產出最大化。四是主體能動原則。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學校文化建設要全心全意依靠全體師生員工,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建設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五是選擇整合原則。在學校文化的選擇定位中,要進行必要的過濾選擇,經過批判性的取舍和結構化的處理,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合與轉化,才能將其內化為特定的學校文化內容,形成富有個性的文化系統,并不斷調整、充實和創新。六是動態平衡原則。學校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創新的動態系統,但在一段時期內又具有相對穩定性。要在穩定中不斷動態發展,在發展中保持相對平衡穩定,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過程
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過程可以概括為:選擇定位→完善制度—學習動員—組織實施—發展完善。第一步,選擇定位。選擇定位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明確學校文化的主導價值觀,然后構建學校文化的總結構,最后再設計出每一具體層面的框架和內容。選擇定位的基本方法是通過挖掘學校的傳統文化,認真分析社會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結合國家的文化和教育方針政策、時代的進步潮流和價值取向、學校發展的需要,經過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擬定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理念,篩選凝練出學校需要遵循的價值觀念,確定學校的氣質個性特色,并用簡潔洗煉的文本概括出來。第二步,完善制度。即根據理念價值定位和管理工作實際,制定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常規,切實改進評價體系和控制機制,合理設定學校的組織架構。同時,制度常規、體系機制和組織架構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第三步,學習動員。組織全體師生員工認真學習,力求使人人盡可能理解學校文化的精神實質,弄懂學校文化建設的制度規定,讓學校文化建設的理念和有關規章制度在師生員工中最大限度地產生親和力、感染力、輻射力和控制力。第四步,組織實施。學校文化建設要依托多種實施形式,通過滲透、體驗、熏陶、感染、規范等將先進文化轉化生成為學校群體成員的人文素養,包括進行物質環境改造、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和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第五步,發展完善。學校文化要走向成熟,要與時俱進,必須通過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長期實踐,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經過實踐—提升,再實踐—再提升,直至相對穩定為高水平的規范,成為師生思想和行為的文化內核。
學校文化建設的動力機制
學校文化建設的動力支撐是改革開放,動力源泉是管理者的感召引領和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首先,要以前瞻的眼光,以改革開放的理念和思路,大膽進行文化實踐和創新。其次,充分發揮學校領導特別是校長的感召力和推動力,以校長文化和管理文化引領學校文化建設。再次,要大力強化師生對學校文化建設的認受性和參與主動性,努力構建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構建學習型的組織文化,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構建教師發展、學生發展與學校發展相統一的學校文化。
總之,學校文化是現代學校的立校之魂,我們一定要把學校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我們要充分結合校情,通過選擇、整合與創新,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文化建設目標體系和實施方略,全員參與,長期實踐,不斷提升,從而實現文化建設質的飛躍,打造出深具校本特色、富有時代氣息的先進學校文化。
(作者單位: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