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鉅光
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勞動教育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教育觀念。在我國,一直非常重視勞動教育,先后出臺了中小學校及高校勞動教育規劃綱要和實施方案來推動勞動教育。但是,應試教育使得各個學校在落實勞動教育時存在“偷工減料”的現象,唯分數論、唯升學率論的教育觀念讓學校忽視了對青少年勞動品質的培養。如今,我們國家步入了新時代,需要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時代新人推動社會更好更全面地發展,所以,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家長、學生,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有效率地推動勞動教育不斷向前。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內涵
勞動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勞動貫穿到教育的過程,其中包括對勞動的認識、勞動技能的掌握、勞動習慣的養成等。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勞動教育也被賦予新的內涵和意義,尤其是“德、智、體、美、勞”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后,勞動教育成為與德智體美并駕齊驅、同等重要的一門教育學科,與其他四個范疇的教育相互推進、相融并促。筆者認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當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首先是勞動觀念的養成。由于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念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很多學生把勞動教育等同于體力勞動,這種勞動觀念是錯誤的。所以開展勞動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勞動觀念的養成,這種觀念包括對勞動意義、勞動價值、勞動目的的理解和認識。其次是勞動技能的培養。勞動技能是指在勞動過程中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術,只有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才會實現良好的勞動成果。這種勞動技能主要體現在對勞動工具的使用上,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工具向著智能化發展,這就更加需要青少年學生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實踐來提升勞動技能。再次是勞動精神的教育。勞動精神主要體現在青少年學生對勞動的認可上,具體可以分為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吃苦精神,以及殫精竭慮、苦心鉆研的科研精神等。這些勞動精神是提升勞動技能、催生勞動成果的催化劑,所以對勞動精神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最后是勞動法規的認識。這是勞動教育的基本方面,主要是指對青少年進行《勞動法》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只有掌握了勞動法規、樹立了牢固的法制意識,才能維護自身利益,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也才能遵守勞動法規,推動形成有秩有序的勞動秩序。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是培養學生攻堅克難的精氣神。在勞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讓青少年學生懂得攻堅克難的價值和意義,養成克服困難的精神,并且指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其次是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好奇心。青少年學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中有很多不解之謎,將勞動融入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讓他們在勞動中探索未知的世界。最后是養成學生獨立自主的好品格。勞動教育往往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常常伴隨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勞動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切身體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人生哲理,從而養成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
新時代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首先是思想意識上認識不充分。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投入精力不足;二是教育行政部門行使權力不充分;三是學校觀念轉變不徹底;四是家長主觀上不在乎。其次是勞動教育方面的教師匱乏。從目前各地區各學校的師資力量配備來看,只有小部分學校配有專門的勞動教育方面的老師,很多學校的勞動教育老師都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在專業能力上存在不足。而且學校不注重勞動教育方面老師的培育,很少有學校會對勞動教育老師進行專業化的培訓,使得勞動教育老師的專業素養不能很好地滿足勞動教育的實際需求。再次是缺乏勞動教育成果的評價體系。大部分學校沒有良好的評價體系來衡量勞動教育的好壞。而且即使制定了衡量保準,在學校年終考評中,勞動教育成果也不納入考評項,這樣就激發不了學校和老師投入勞動教育的積極性。
解決勞動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首先是營造全民重視勞動教育的濃厚氛圍。勞動教育是影響青少年學生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過程中,無論是教育部門、社會、學校、家長,都要摒棄“重分數、輕勞動”的錯誤理念,攜手共進,共同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其次是加大對勞動教育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應當從國家、地方、學校三個層面加大對勞動教育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層層推進,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再次是提升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設計。把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中小學的課程方案,同時在其他學科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要把小學、中學、大學連貫起來進行系統化的設計。第四是完善勞動教育評價指標及內容。完善勞動教育評價指標及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及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如對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成果做出客觀評價,并且讓有突出成績的學生在升學考試、獎學金評比等重大事件中享受一定的待遇等。第五是強化勞動教育老師的配備。要把完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作為推進教育全面發展的第一要務,一方面要加大對勞動教育專業教師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勞動教育老師的培育力度。
(作者單位: 廣東省高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