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欣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優質現代化教育技術進入了我們的課堂。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現代化手段,讓多媒體教學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還能更好地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育結構,提高學生藝體素質呢?下面結合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淺談一些我的思考。
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體驗為核心。這一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作用,可以適時有效地幫助我們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信息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感受到知識的真實、形象、有趣、實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音樂審美感知的能力。
如:歌曲《小貓釣魚》,這是一首活潑、詼諧的歌曲。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在音樂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的能力。根據這首歌曲的特點,我精心設計了一個教學方案,以新奇為主,通過請學生為動畫《小貓釣魚》的故事配音,引起學生的興趣,精美的動畫片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場的學生們,于是我便抓住這一積極的現象,開始新課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實踐證明:教師因勢利導,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激發學生興趣,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 “樂學”。
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想象美
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我們音樂審美思維過程最基本的品質,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藝術的想象美,對發展學生個性和智慧,促進創造思維是十分可貴的。而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其有聲、有形的情境優勢所創設的音樂意境,不僅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藝術思維和欣賞能力,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想象美。
如歌曲《兩只小象》,講述了兩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學目標是通過歌曲的學習,引導學生想象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并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的特點,從而在音樂學習中提升學生的感悟美的能力、想象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于是我在分析了學生年齡特點與教學內容后,利用小象的圖片與音符卡片,通過視頻軟件的編輯組合,配以樂曲,編制成動畫,創設演示情境。上課時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形象,隨著悠揚的樂曲以律動的形式進入課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現象的謎面,請學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著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動畫。請學生分別說一說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勢,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腳步輕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跑累了停下來時,用四分休止符表示,接著請學生分別模仿三種腳步,并打出節奏……精彩紛呈的課程,促進了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玩中學、動中學和樂中學。
引導藝術創新,發展學生創造美
柳斌同志曾在《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中應該重視的幾個問題》一文說:“中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強調要“引導學生從真正美好的東西中得到美的享受,從勞動中、日常生活和藝術中去理解和創造更美好的東西”。因此,音樂教學要在啟迪學生欣賞美和培養學生想象美的同時,注重鼓勵學生敢于創造美,這樣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我在上《小雨沙沙》一課時,首先選擇播放一段雨聲沙沙的錄音,學生聽聲音畫畫面,接著播放這首歌的旋律,在歡樂的音樂聲中,教師再用動畫展示出一顆顆種子從發芽、生根,到長出綠油油的葉子。這樣,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通過聽音樂看畫面,再在看畫面聽音樂中,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詞意,同時也培養了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力。當學生學會唱這首歌后,我還會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去表現種子的發芽、生根、長葉的情節。這一教學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對音樂主題、旋律、節奏的感受力、鑒賞力和表現力,實現了音樂與其他學科綜合,還培養了學生藝術創新的能力。
增加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欣賞約占每學期總時數的50%,這是一個不小的比例,它涉及樂器欣賞、曲藝欣賞等內容。如何獲得欣賞的最佳效果呢?我們常常會用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學PPT、播放制作好的錄音、錄像等。我們也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可以在最好的音頻、視頻中,完整地將樂隊演奏時的規模陣容、指揮的風格手勢、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演員的服裝道具、演唱時的動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這樣,使學生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又獲得了美好的藝術享受。
總之,實踐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現代化教育技術中多媒體的應用與音樂課教學的有機整合,為我們優化了更多的音樂課堂教學,為我們看似普通的一堂音樂課增添了更多包含感受、想象、創造美的空間,在它的協助下創設音樂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思維發散,培養學生想象美;引導藝術創新,發展學生創造美不再是簡單的空話與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朝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