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選茹
2016年《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提出了中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理論框架。框架明確指出閱讀能力包括解讀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四方面。因此,如何從“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三方面解讀文本,構建有效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時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在實際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把語篇里的新知識講清楚,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山東省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中學英語課題組骨干教師針對類別語篇的內容進行研討、解讀與課堂教學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符合新課改理念的英語閱讀課時教學模式。下面具體介紹英語閱讀課時教學模式及操作的原則。
英語閱讀課時教學模式
一是情境導入,創設任務。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貫穿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從整體上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完成最后的課時表現性任務。
二是理解文本,梳理知識。該環節主要訓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探究、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體做法是:創設相關問題,靈活運用略讀、查讀、細讀的閱讀策略,訓練學生閱讀技能,從而理解作者意圖,使學生對閱讀的文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建構文本知識框架。
三是分析文本,深度解讀。該過程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合作能力。學生通過自主品讀、獨立思考后,需要進一步從語篇層面理解文本的邏輯框架,對文本進行深度結構化梳理,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與思辨,落實單元主題意義,使知識在思考中被主體內化,師生間的多元交流和學生的心智發展得以共同促進,是對語言范式的學習,也是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滲透文化,挖掘文本的深度。文本存在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對文本意義的探究不應是一蹴而就或貼標簽式的,而應當貫穿、滲透于文本解讀全過程。
四是深入主題,情感升華。學生在對文本表層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總結,深入到文本內部結構中去揣測作者的立場、態度和寫作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而從閱讀層面上升到欣賞層面,實踐主題意義,落實英語核心素養。
五是小組探究,遷移創新。該環節主要是對以上獲得的閱讀和理解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完成表現性任務,也就是我們的情境任務。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繼而小組討論,再統一組內觀點,最后積極爭取到黑板上的展示機會。通過展示,學生基本可以把課文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既鍛煉了語言組織能力,也培養了語言表達自信,使其在學習中能持續發揮自身的潛能,切實樹立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實踐英語語篇深度學習,落實單元主題意義和英語核心素養。
在實踐中需把握的原則
一是情境創設啟發性、適度性、開放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求其能引起學生認知結構上的不平衡,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使他們產生積極思考的欲望。適度性原則:教師有意識地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導學生思考,是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導向。但要求教師在設置情境時,做到精心設計,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也就是要讓學生經過努力,能有完成任務的機會和成功的喜悅。開放性原則:開放性的情境設置不會局限學生的思維,能夠調動學生對各種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對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遷移,促進學生的討論和師生的交流,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得出各種結論。
二是分工明確、有效引導、論評結合的原則。首先,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合理的分組是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保障,也是學生參與合作的前提。其次是針對有效學習做合作引導。雖然小組合作學習讓自主學習變成了幾個人共同去進行,但是合作學習的效率和方向還都需要教師做引導,確保課堂中學生可以有效完成知識理解,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最后是針對知識總結做論評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中需要知識總結的步驟。教師在知識的總結上要改變以往的直觀呈現,可以通過理論應用的方式來做總結講解,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也便于學生應用思維的發展。在總結階段的評價上,需要建立一個自我評價的標準,以合作學習態度、成果、交流次數為指標,使學生可以完成自我了解,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優勢,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改變。
英語閱讀課時教學模式運用于英語語篇教學,操作可行,成效顯著,有助于教師更加清晰教學思路,解構語篇內容,從而改善與優化教學行為;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恰當地運用學習策略,學生英語閱讀的積極性及學習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英語成績也隨之取得明顯進步。新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進入角色,綻放出智慧的光彩,成為名副其實的課堂主人,最終實現提高語篇深度學習能力和提升英語學科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