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清華
課前備課準備充分,設計好教學流程,針對學情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成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海南白沙中學地處海南省西部少數民族市縣,面對大量的學困生,我們的初心是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能學、能做、能提高。為此,我們曾不斷借助別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事實并沒有讓我們看到欣喜的結果。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能夠根據校情、學情尋找符合我們生源實際的“目標教學”模式,利用自己的教學才智和豐富的課堂教學策略,設計好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發揮主體性,去實踐“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理念,最終獲得教學質量的提升。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性?如何提升學力,提高效率?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教育教學理論,立足“目標教學”模式,經過實踐,總結出以下切合實際的有效操作方法及教學策略。
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
只有制定“切合”學情的教學目標,才能指引課堂教學方向,才可能讓學生真正具備發揮主體性的前提。如何制定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目標?
首先是著眼于因材施教,制定難度適中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學生的基礎和學習能力,制定難度適中的目標,目標既不能高也不能低,否則,學生們會因無法達成目標產生挫敗感、喪失學習信心和動力,無法發揮主體性。其次是關注于課程標準,制定分層目標。教學時面對不同班級、同一班級的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各自優長與不足,有各自的思維傾向及智力差異,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學有所獲、發展自我。因此,在制定目標時必須考慮:將國家課程標準對每一學段的學生學習結果的統一基本要求進行校本化實施,較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目標,確定其深度和廣度,分層目標的制定可以使不同學生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后是立足于學生主體,制定表述明確的目標。制定教學目標必須立足于學生主體進行明確表述,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什么內容、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進行、學到什么程度等等。
有效整合課堂的教學資源
我們在教學準備時,必須關注對學習化課程資源的開發—“知識的建構”,它彰顯了以學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價值取向,體現了教學發展的理想趨勢。教學資源有多種,其中,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都必須經教師篩選、識別、積累,并針對一堂課的授課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它們才可能成為學生學習達成目標的有用資源。
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活動時所采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練習法、演示法、問答法、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等。同樣的方法在教學主體定位不同的基礎上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數學課堂實施“目標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適切選擇及具體實施,決定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首先是優化組織教學過程。教學中以優化的過程引領學生,使學生在每一堂課都能滿懷信心、全心投入學習活動中。從目標的展示到每一個目標學習資源呈現方式及方法的指導,再到學后的目標達成情況檢測,我都在課前進行精心設計,傾盡智慧去完成組織教學過程的預設,使過程能夠最優化。
其次是根據內容選擇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同一種教學方法作用于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實施的效果可以千差萬別,而不同教學方法作用于同一教學內容,同一個教師實施也會產生不同效果。同樣是講授,在某些時候是“滿堂灌”,讓人不聽還好,越聽越糊涂,無法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甚至會“厭學”。例如:《指數函數及其性質》一課中對指數函數性質的學習,如果教師逐一演示再一一板書講解,學生會疲勞而被動,嚴重影響主體性的發揮。而若給出明確的目標,提供恰當的學案,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小組合作親自探究,學生則會努力而專注地去習得,凸顯學習的主體性。
最后是加強學生學法指導。要讓學生主體性發揮出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是非常關鍵的。在《指數函數及其性質》一課中,目標之一是學生構建指數函數的概念后學習描述相應的概念并書寫數學表達式。由于學生通過具體實例構建指數函數的概念,思維比較活躍,但讓他們回歸到描點畫函數圖像探索性質時卻無從下手了。此時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我課前已在學案中設計表達模板,在課堂上以底數大于1為例引導,再由學生們模仿完成底數小于1的情形,這樣做使學生原本感到困難的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教學是一門藝術”,如果一個教師一生只教教材,那么他只能是一個純粹的“教書匠”,一個教師能把教學作為一門藝術,用心在目標、資源和方法上為學生習得做最充分的準備,定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海南白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