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至今在長沙岳麓山上仍留存有編號為“一三一”的“清華”界樁,界樁位于胡子靖(湖南近代教育先驅、長沙明德中學的創辦人)墓東南側10余米處,石樁高約30厘米,正面鐫刻清晰的“清華”二字,背面為界樁序號“一三一”。此界碑以實物形式訴說著清華大學與岳麓山的歷史關系,記載著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選址長沙的歷史風云。
1935年,北京的局勢日益危急。為了防止突發的不利情況,清華大學秘密預備將學校轉移至湖南長沙。當年學校撥巨款在長沙岳麓山下的左家垅(今址為中南大學)動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預計在1938 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1935年冬,清華大學從清華園火車站,連夜秘密南運幾列車圖書、儀器等教學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漢口暫時保存,隨時可以運往新校址。由于之前清華大學所建立的校舍未完工,學校的校址最終確定租用位于長沙韭菜園的湖南圣經學院,理工學院在岳麓山下湖南大學的岳麓書院,文學院在湖南衡山。
1937年8月30日,梅貽琦等人趕到長沙,籌組臨時大學。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分別通知各地師生南下長沙。9月10日,教育部發出第16696號令,正式宣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設立長沙臨時大學,并公布了籌委會名單。
1937年10月25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學。11月1日學生開始正式上課,這一天被定為西南聯合大學校慶日。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金岳霖、潘光旦、吳有訓、顧毓琇等一批教授來到長沙。
學校在長沙正常辦學僅一學期。據11月份的統計,全校共有學生1452人,其中清華學生631人;教師148人,其中清華教師73人。1937 年底,抗日局勢繼續惡化。教育部通知長沙臨大準備西遷云南昆明。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時大學開始搬遷。抗戰勝利后,梅貽琦委托傅任敢負責在原校址上建清華中學。
1952年4月,中南局征用清華大學岳麓山的校址,創辦了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校本部),將清華中學與省立一中合并,改名長沙市第一中學。至此,清華中學在岳麓山下的歷史結束,與遺留下的地界界樁塵封在漫漫歷史長河里。
(摘自《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