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癌癥患者來說,面臨著身心的雙重痛苦。然而,有的患者卻因被關愛體驗著不一樣的幸福。那是因為,有一種親情叫犧牲自我,有一種友情叫大愛無聲……他們用真情幫助患者度過最后時光,用溫暖照亮患者的前方。下面這組救助他人與自我救助的故事,讓我們永遠銘記。
醫院旁的理發店:細心呵護生命的尊嚴
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附近居民區的一條小巷里,有一家名叫舒庭的理發店。與充斥著消毒水味的嘈雜醫院不同,理發店里安靜閑適,空氣中氤氳著洗發水的清香。
令老板王峰與妻子王雪動容的,不僅是腫瘤患者面對的悲苦,還有他們與家人之間的那份真情。
有個13歲的女孩和媽媽來店里。女孩長發過腰,發質極好。女孩讓王峰幫她把頭發剪短——她要用自己的頭發,給患病的媽媽做假發。媽媽拜托王峰讓他多給女兒留點。女兒卻堅持剪得更短:“媽媽的頭發一點都沒了,我的頭發剪了還會再長!”王峰為她理發時,自己的眼淚和女孩的頭發一道,啪嗒啪嗒落在地板上。
理發店也常看到各年齡段的男士登門。他們大多并非因自己脫發苦惱,而是過來為患病的愛人選購假發。他們進門時第一句話通常是:“多少錢沒關系,只要我媳婦戴著舒服、好看就行。”
這些故事打動著王峰,讓他禁不住想為患癌的顧客付出更多。每頂假發售出后,后期的洗護王峰都免費提供。碰上貧困的顧客,他會主動打折,甚至把價值上千元的假發免費送給對方。在店門口顯眼處,王峰還設了標志,告訴客人們如果經濟上有困難,可以直接打電話聯系他。
為了患白血病的孩子,爸爸快跑
在外賣騎手里,47歲并不算有競爭力的年紀。爬樓已趕不上年輕人,跑單也不敢太快。盡管如此,李春海還在堅持。作為一名白血病孩子的家屬,錢是孩子活下去的希望。他所在的外賣站在河北三河市燕郊鎮,距離燕達陸道培醫院僅3公里。這個外賣站里,有103名外賣騎手,其中14名是白血病孩子的父親,最小的29歲,最大的49歲。
在燕郊的白血病患者家屬里,能做外賣騎手,已算是幸運。這意味著孩子在經歷過發病、確診、化療、配捐、移植后,進入病情相對穩定的階段。外賣站最多時迎來24名白血病孩子的父親。吸引他們的不只是每單4元的配送費,還有一筆針對外賣騎手子女的1萬至5萬元的大病救助。
李春海是這群特殊騎手里少有的不止一次拿過“單王”的人,最高的一天跑了76單。為了給孩子治病,李春海賣掉房子,花光積蓄,還欠下40余萬元的外債。他12歲的兒子李固在燕郊鎮治療白血病已有3年,從西安到北京,他們輾轉過6家醫院。2019年夏天,夫妻二人決定帶孩子到陸道培醫院進行骨髓移植。那一年,他們花掉了100多萬元。
如今,李春海從早上九點半跑單到晚上九點半,很少感覺到累,有時身上的羽絨服已經被汗浸濕。但在他看來,送外賣承載著他全家的希望。
抗癌強者成為愛心志愿者
54歲的朱小朵,幾年前身體突然出現異常,長了一個小小的腫塊。直到次年3月,朱小朵被確診為乳腺癌,并且第一時間進行了手術,之后為是一系列的放療和化療,剛開始的很長時間里,朱小朵都很不習慣。
后來,朱小朵開始試著到各個病房去串門,發現大家的反應和感受都是相似的。但她覺得,自己首先要在精神上與疾病抗爭。“我不能再這樣下去,病人躺成殘廢,我不能這樣躺著了,我要走出去。”
在這個過程中,朱小朵想找到像她一樣積極應對癌癥的患者,希望能在自身勇敢面對疾病的同時,還能夠感染、帶動、幫助其他的病友。她找到了醫院里的抗癌俱樂部,申請成為志愿者,時常義務到病房和那些情緒波動、不能很好配合治療的病友談心,希望他們變得和自己一樣的堅強和樂觀。
在抗癌俱樂部,46歲的志愿者劉向如2016年初被確診為乳腺癌中期,當時及時做了手術。之后,經歷了8次化療和25次放療。如今,她堅持定期來醫院復查,目前身體狀況良好。
病房里有了志愿者,感覺氣氛都變得很活潑。因為經歷化療的患者都會掉頭發,志愿者單文主動來到這里,幫大家理發。單文的愛人也曾經是癌癥患者,現在已經基本康復,因為曾經近距離接觸過癌癥病人,讓他能夠很容易理解其他患者的心態和感受。如今,和這些癌癥患者聊天,已經成為單文生活的重要部分。
老人要把賣房錢送給主治醫生
在重慶市腫瘤醫院腫瘤內科病房,84歲的楊希賢把主治醫生田玲當成了自己最親近、最依賴的人。
楊希賢已是肺癌晚期。這次入院,已經住了幾個月,沒有妻子,沒有子女,孑然一身。他想把賣房子的錢,全部給他的主治醫生田玲。
2009年10月,楊希賢來看病,當時老人已經在其他醫院看過,醫生出于種種考慮沒有直接告知老人真實的病情是肺癌晚期,但他大致猜到了。田玲說出了實話,老人也心安了。信任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的。一般這個年紀這個病情,是一至兩年的生命期,所幸的是,楊希賢已經挺過8年。
田玲最忙的時候,同時管著36個住院病人,查房、開藥、查閱資料、不斷調整修改各種醫療方案、醫患溝通……每天忙完這些的間隙,她會坐在爺爺床邊。陪爺爺聊天,剪指甲,擦身。
腫瘤科病房在某種意義上是個枯寂酷寒之地:疼痛、恐懼、死亡……唯有人心的溫度能浸潤,能流動。
護士長劉紅麗安排科里的護士和實習生進行愛心接力,從家里給爺爺帶一份湯,或者買一份瘦肉粥。
她們經常嘰嘰喳喳圍著爺爺笑,笑他年輕時也是大長腿帥哥一枚。這個時候,爺爺就癟著幾乎沒牙的嘴呵呵大笑。
田玲也很感謝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爺爺:“一個陌生人,他給予你無限信任、依賴、眷戀,是命運贈送的一場情感教育……”
(本版稿件綜合《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重慶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