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麗平
疫情之下,學校教育的挑戰
線上學習時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矛盾 疫情期間,學生需要通過電視、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觀看教學視頻。2020年4月2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 《兒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近視預防指引》。其中對線上學習時間做出明確限制,小學生每天不超過2.5小時,每次不超過20分鐘。如果按照學生在校的課表安排,學生每節課40分鐘,4節課的時間160分鐘,已經超過了2.5小時的用眼時間。如果沒有了課時保障,學科教學又如何解決呢?
學科教學工作與教育工作之間的矛盾 學生居家學習,教師與學生不能保證面對面的交流,更無法對學生思想行為進行直接的監督和引導,通過線上學習的短暫時間,也只能解決知識上的問題。這樣教學工作與教育工作的脫節,使得學校的教育工作無處落腳。
線上教學技術與師資力量之間的矛盾 疫情之下,教師的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成為新技術的持續學習者。教師年齡層次多樣,對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知曉程度參差不齊。在線答疑,在線作業批改、反饋,在線視頻會議等,讓許多老師措手不及。這些棘手的問題又是現階段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線上教學技術與師資力量之間的矛盾應運而生。
諸如以上疫情帶給學校的教育挑戰,如同一扇上鎖的大門,一時間讓人手足無措。在羅杰?馬丁《整合思維》一書中,我找到了“整合思維”這把金鑰匙,即頭腦中同時處理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并從中得出匯集兩方優勢的解決方案的能力。矛盾中孕育著創新和發展,整合思維幫我們走出一條光明之路。
整合思維,助“教”與“學”輕松上線
學科內容整合,做好加法與減法 學科教學內容多、時間長,我們采用跨學科教學內容整合的項目式學習任務的開展,通過一個學習任務的完成,調動多個學科知識的參與,從而大大縮減了授課的時間,做好課時的減法,有效保障學生在線學習的時長。與此同時,學生在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中獲取的知識,有效地在頭腦中建構起知識關聯和知識架構,更加牢固地記住了所學知識,做好了知識獲取的加法,從而助力“教”與“學”輕松上線。
《學記》有云:“當其可時謂時”,即“誨人及時”,我們抓住學生居家學習的可貴資源,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家就是學生的課堂。讓這個特殊的時期,成為學生成長之路上收獲最多、成長最快、風景最美的一段路程!
學育工作整合,做好乘法與除法 線上學習有固定的時間安排,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行為規范,思想引導成為教育的缺失。整合思維的魅力就在于,遇到困難,用新的思維整合工作,解決問題。我們將德育工作與特殊節日點整合,融入每周三的微班會活動中,成為感恩主題系列活動。清明節文明祭掃感恩先烈,感恩戰疫英雄;五一勞動節,感恩勞動者;母親節,感恩父母等等。例如,清明節感恩戰疫英雄。在疫情期間,針對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的特點,結合抗疫的歷史契機,線上開展“家長學生講堂”活動。家長與孩子合作,通過線上錄制宣傳防疫知識、歌頌白衣天使的小視頻,并將音頻上傳到班級微信群。視頻中鐘南山爺爺以84歲高齡奔赴疫情現場;大批醫護人員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口罩磨破醫護人員的臉頰,汗水濕透他們的衣背……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知道在家做好自我防護是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更是對國家負責……這是書本無法傳遞的,潤物無聲中教育孩子們將來長大后報效祖國,成為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無時不在,時機無時不有,就看你的教育智慧所在了。整合思維,讓我的教學工作做除法,而收到的教育效果做乘法。
團隊師資整合,做好乘方和開方 教師們在準備線上輔導時,遇到了很多技術難題。我們成立了“信息技術支持團隊”,幫助教師們解惑答疑,提升全校教師信息化辦公的專業水平,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做好教育教學效果的乘方,做足教師工作壓力的開方。
一是調查分析,“對癥下藥”。通過在教師團隊中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困惑的調查,分析整理發現:居家辦公開始以來,老師們在學生信息收集與上報、微課視頻錄制與編輯、圖片處理、文件分享、網絡直播等方面遇到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信息技術支持團隊的教師“對癥下藥”,選取使用鴻合軟件、“格式工廠”和釘釘辦公軟件等直接解決教師的困惑。
二是發揮特長,辦公助力。信息技術支持團隊發揮自身技術特長,為教師們錄制了十幾節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微課視頻,并從互聯網精挑細選了幾套文檔、表格、攝影等方面的教程,以此幫助老師們解決困難。每周通過釘釘辦公系統、微信群和網盤多個渠道,進行資源推送,及時幫助教師們解決技術問題。
整合思維,“整”知識、工作為體系是過程,“合”學生教育教學收獲成長為目的,“整”為“合”服務,“合”為“整”而生。整合思維引領開展疫情之下的“教”與“學”,做好量的減法、除法、開方,實現質的加法、乘法、乘方。整合思維,讓學生快樂地學,教師輕松地教,助力“教”與“學”輕松上線。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裕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