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飛 劉紅玉
2020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教育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曾經還很遙遠的未來學習,在這次疫情期間就這樣悄無聲息向我們走來。面對未來學習,作為當下的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一重大命題呢?唯有一種面向未來的遠見與胸懷,方能孕育和創生教育智慧適應這次教育的新變革。
改變方式,實現自主發展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變化,我們不能把原來在課堂上的學習模式照搬到線上學習,那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而言效果甚微。因此,這種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混合學習方式將會成為目前乃至今后一道亮麗的風景。
自助課程,因需而學 居家學習階段,教師們研發了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例如閱讀思維課程,通過閱讀策略的教授,讓學生的思維逐步向高階思維邁進。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閱讀,還要教會學生“通過閱讀來學習”,促進閱讀能力向終身學習發展需要的學習能力轉化。傳統文化課程,以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漢字文化等不同切入點向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在一節節豐富而生動的課程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觀看,因需而學。
依托活動,提升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更好落實10%的學科實踐活動,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與發展,基于此,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再體驗中獲得收獲的快樂。
眾所周知,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翼,只有兩翼齊飛,語文素養才能躍上高格。讀與寫的結合自然是閱讀教學最有效的語言實踐形式。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寫作則是一個輸出的過程。為了幫助學生尋求一個自我表達的輸出口,以2020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為載體,開展了“創意表達,讓閱讀與寫作雙翼齊飛”的主題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提升其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為了鼓勵學生多角度創意表達,我們為學生量身打造了一款“創意表達自助餐”,學生可以選取自己最感興趣以及擅長的方式進行創意表達。
因材施教,彰顯個性特質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尤其是在這一特殊的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差距增大,因此更需要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因材施教。
以學定教——做好線上學習 日前,“空中課堂”推送了很多的優質資源。這些課程的執教者都是各個區縣的骨干教師,能夠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這些資源的推送畢竟是站在全體的角度上,沒有考慮到各個學校的實際學情。因此,結合學校學情的特點,教師和學生同時觀看課程資源,共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能及時了解課程進度以及講授情況,并結合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再次輔助教學。通過對學習資源的調整和修改,以及調研學生的真實問題,切實做好線上學習,做到學習真正發生。
分層作業——發揮自主選擇性 為了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在作業的布置上也是精心設計。
一是不同作業類型。從基礎類、過關類、拓展類、閱讀類幾個方面設計語文學科作業。
二是必做和選做。作業分為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能力以及自我意愿自主選擇選做作業。
多元評價,激發學習動力
學習是一種體驗,其他一切都只是信息。在居家學習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體驗過程,而且通過多元評價,給家長提供支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評價量表——助推學習 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結果等方面都需要通過評價來促進學生學習的持續性。此外,為了讓家校協同最大化,合力讓學生實現最好的發展,評價無疑是最好的媒介。因此,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了不同的評價量表。以低年級為例,通過五色花的形式,讓學生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都能有操行標準,真正做到有據可依、有表可量。
操行評語——有效學習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最好的教育,那么就是有溫度的教育。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更應如此。通過對學生的作業、學習表現,進行有溫度、有具體指向的點評后,學生會以此為學習動力,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改進。
學生主體,學習真正發生
由于受到空間的限制,教師和學生只能通過冷冰冰的屏幕進行溝通。但是即便這樣,教師和學生在互動的時候,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依然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彰顯?
首先,就是讓學生真思考。在傳道授業的時候,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給學生規律性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在有所思的基礎上自己探究。其次,就是讓學生真體驗。通過任務的驅動、探究性學習等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最后,就是讓學生真發聲。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聆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最中央。
疫情是把雙刃劍,帶給我們危機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新的時機。目前,我們只能通過云端讓知識和能力打破時間的限制、空間的限制進行傳遞,但這也助推了教學方式的新變革,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斷創生新的教育智慧,更好應對未來學習。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裕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