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英
如今的孩子都是緊追時下的潮流,他們穿名牌服裝、聽時尚音樂,講網絡新詞,追人氣明星,唱不像歌的歌……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彰顯自己的個性,才能成為魅力十足的新新人類。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不否認這是流行的產物,但總覺得孩子們是在用表面的富足來掩飾內心的空虛。不是我們OUT,而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太缺乏文化的給養了。只有讓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他們的內心才會強大。古詩教學無疑是浸潤孩子心靈的甘霖,每首詩都是一幅畫、一首歌、一段情,語文教師應積極引導孩子走進古詩文,為孩子心靈提供精神給養。
在古詩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幾點淺見如下:
一是巧釋難 古詩是高度凝練濃縮的語言,是古人用極其精練的詞句書寫的華章。它不僅要考慮到詩文的內容,同時要注意格律、平仄、用韻等諸多寫作上的要求。詩人賈島就以“推敲”傳世,如此精準的語言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對于個別字義的理解我會采取多種方法引導孩子辨別。記得教學《游園不值》時,學生對于“憐”字的理解提出質疑,我通過讓他們自己查字典,從兩種選項中恰當選取。理解“屐齒”時我會用圖片進行展示。通過不同的方法巧妙理解字義,進而理解詩句。每每教學古詩我都喜歡對其再創作,或將其詩意以極易理解的語言詮釋,或將詩的內容以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孩子們不必在理解詩意中大費周章,只要結合注釋、工具書、上下文、生活實際等方法就能順暢地理解。
二是展情境 在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通過反復吟誦理解古詩。例如教學《憶江南》時,教學時隨著音樂的響起,我在屏幕上將古詩描述的江南美景展現給學生。學生和著江南的景致,緩緩而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詩情畫意躍然于腦海,如此之景,怎能不憶?每首詩都有一種情景,引導學生或想象,或欣賞,或品讀,入境則入心。
三是抓詩眼 古人作詩亦如今人寫文章,文有文眼,詩也有詩眼。抓住詩眼也就抓住了詩要表達的情感;抓住詩眼,也就抓住了詩人內心的獨白;抓住詩眼,吟誦起來會獨具詩味。
教學《楓橋夜泊》一詩時,可引導學生通過抓詩眼來理解詩人內心的孤寂。找找詩中哪個字表達了詩人的情感?交流討論后學生抓住“愁”字。從詩中再找找這是一番怎樣的愁景呀!“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夜半鐘聲”,學生理解了詩人眼中之景皆為愁,眼中之愁景皆為心中之愁情。抓住了詩眼,學生理解、吟誦起來便會得心應手。
四是融背景 詩人作詩多為表達心聲,詩境即心境。要準確地理解一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必須聯系詩人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境遇,只有走進詩人才能感同身受。我認為學習古詩對于詩人的創作介紹尤為必要。
教學《別董大》一詩時,使學生明確詩人高適創作此詩的背景非常重要。董大是唐代著名的胡笳高手,享有“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的美譽,可他的才華不為權貴賞識,受到冷落,失意之時即將憤然離開京城,好友高適為其送行作此詩。這樣學生對理解一腔別情和無限激勵之情就很容易了。
五是重延展 每位詩人都有其不同的創作風格,有其不同歷史時期的創作特點,我覺得不能就一首詩而窺全豹,應把風格相同或迥異的詩詞形成一個體系,給學生以淡淡的感知,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推介讓學生感受詩人一個時期的心境和感悟。
如在教學詩人楊萬里的《小池》時,學生感受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意境。可以以《同樣荷花別樣情》為題向學生推介詩人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再如學完《憶江南》,可以向學生推介詩人白居易的另外兩首《憶江南》“憶江南,最憶是杭州……”“憶江南,其次是吳宮……”。
長此以往,學生會構建自己的詩書體系,會自然而然地分門別類體會不同詩人或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
六是多吟詠 我們時常說吟詩作對,古人在創作古詩詞時亦多為吟詠。吟詠更能表達其音律,亦更能抒懷。我認為古詩教學切忌在翻譯、解析上太費周章,往往緩緩吟來更能讓學生走入詩詞的意境,詩吟百遍,也是其意自見呀!
一節古詩教學課要充滿學生入情入境的吟誦。學生對于詩句的個人感悟不同,頭腦中呈現的畫面也不盡相同,讀出的感受自然不同。如教學《別董大》一詩中“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所表達的意境,可從不同角度啟發學生去讀:你仿佛聽到了呼呼的北風狂嘯聲,吹到臉上,寒在心里,讀;你仿佛看到了大雪紛飛,凄涼無比,讀;此刻日暮黃昏,大雪紛飛,北風狂嘯,空中斷雁出沒寒云,好不凄楚,齊讀。這樣反復讀來,讀出了詩意,讀出了體味,讀出了詩與畫的結合。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的教學更離不開想象,只有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到詩中之畫,才能讀出畫中之詩。教師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引領學生徜徉在詩詞的國度里,讓孩子們的心靈得以熏陶,得以浸潤,才會摒除浮躁,使我們的學生“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應是我們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境界。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芙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