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經典古詩詞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是漢語言文字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優秀的古典詩詞涵育了中國人美好的性靈,培養了中國人高雅的審美,陶冶了中國人高尚的情操,是不可替代的精神佳品。因此,高中古詩詞教學應做到“四個重視”,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古詩詞教學應重視語言的涵詠
古詩詞是最精致典雅的漢語言。杜甫有言:“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古詩詞誕生了中華語言文字系統中最多的名言佳句足為佐證。越是精致典雅的語言,越需要反復的吟詠咀嚼才能深刻體會到它的美。高中古詩詞教學就是要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涵詠,使其深刻體會古典詩詞語言的詞采、音韻、節奏,感受到古典詩詞的優美、含蓄、凝練,使學生真正喜歡上古典詩詞。詩詞首先是美的藝術。詩詞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只有在誦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詩詞的起、承、轉、合,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深刻體會到。因此,真正提高詩歌的教學效率,首先就是要引領學生反復涵詠,使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之美,體會其藝術魅力,由此不斷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并提升他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高中古詩詞教學應重視思維的訓練
思維能力是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最重要的素養之一。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需要滲透思維的訓練,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詞往往是情景交融式的寫法,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理解詩詞的內容需要借助對景物、意境的感悟,由此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寓于言外。”中國古典詩詞往往意在言外、含蓄蘊藉,如“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等等,理解詩詞背后的內涵需要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思維,否則很難體會里面所包含的不盡之意。中國古典詩詞雖然重視意境、講究直覺,但一樣有著嚴謹的邏輯結構。如律詩講究“起承轉合”;長篇講究時間線索;詞講究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等等,教師借此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內在結構,能夠訓練其邏輯思維。
高中古詩詞教學應重視審美的品鑒
審美活動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體現了人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美好世界的向往。詩歌本屬文學的高級樣式,古典詩詞更是詩歌中的瑰麗奇珍。風格多樣的古典詩詞珍品,是高中語文教師開展審美教學的絕佳素材。講好古詩詞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美的認識、對美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對美的創造。唐人司空圖《詩品》概括了詩歌的二十四種美,如“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典雅,“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含蓄,“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的豪放等等,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在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悟美乃至創造美。如欣賞陶淵明詩歌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之美,李白詩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放之美,杜甫詩中“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的深沉之美,王維詩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清新之美,孟浩然詩中“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清麗之美,李商隱詩中“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含蓄之美,蘇軾詞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之美,等等。高中語文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字詞的講授、含義的分析,更要努力將學生帶入詩詞所營造的優美藝術境界中,在潤物無聲中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和審美品位的躍遷。
高中古詩詞教學應重視文化的傳承
古詩詞不僅是文學珍品,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千百年來的經典古詩詞承載著中華文化中的忠孝仁義等核心內容。在古詩詞教學中重視文化的傳承,就是要挖掘和弘揚我們民族中的這些優秀的精神品質,用它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學生的人格。這對于我們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陸游的《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洋溢著熾熱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動表現了中國人的孝道,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承載著中國人濃郁的鄉情親情,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展現了自信灑脫的精神,朱熹的《勸學》“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體現了惜時發奮的學習觀。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既要講清楚詩歌的美,更要站在民族思想文化的高度,講清楚詩歌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使之成為可以真正正面影響當代學子的鮮活的藝術。
以美育美,以文化人。高中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去探索創新教學,切實提高古詩詞教學的魅力和效果,才能將古詩詞的美更好地呈現給學生,從而讓優美的古詩詞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并內化為其精神氣質,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其終身發展奠基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西南昌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