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
筆者圍繞“銘記運河”單元主題進行的篆刻實踐活動,形成兩個轉換:一是將側重“師帶徒”的經驗技術的傳承的傳統篆刻教學模式轉換為借助篆刻藝術表達思想情感的現代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核心精神;二是強調“正思維”“高品質”,即關注思維的方向性、思維的系統性。致力于把傳統的接受篆刻藝術知識經驗,轉換為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并努力把培養思維能力和提升思維品質進一步抬升至形成藝術思想的范疇。
優化篆刻校本課程的學習機制
以往高中篆刻校本課程的學習機制是碎片化的、彼此割裂的,缺乏整合,缺少內化和遷移意識。因而,不容易實現外部學習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的統一,難以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能使篆刻學習的所有維度與因素形成合力進行篆刻創作。為此我們圍繞“銘記運河”這一主題,將我校的篆刻校本課程進行整體架構,在每節課之間建立橫向的和縱向的關聯形成一個動態的有機整體。
一是創設問題情境:提到運河,你最想記住的是哪些方面?如果我們用篆刻藝術來進行表達我們應該怎樣做?而后,認知篆刻的內涵,了解篆刻的常用工具,感受篆刻創作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方法。二是設計印稿:理解閑章的文化內涵;熟悉閑章的設計規則,體驗閑章印稿的設計方法。三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表現意圖,在實踐活動中學習體驗篆刻的基本刀法。四是學會將自己鐫刻好的印章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圍繞自己創作的篆刻作品進行文創設計。五是嘗試選擇更好的方式展示、評述自己銘記運河的篆刻作品。
圍繞“銘記運河”的單元主題,優化篆刻校本課程的學習機制,一方面有利于凸顯篆刻藝術的系統性,關注學生思維的方向性,發展思維能力,抬升思維品質,集結篆刻教學資源,將篆刻校本形成有生命的整體;另一方面,為學生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搭建了腳手架。
重新建構篆刻校本課程的學習程式
在傳統篆刻學習“宗法秦漢”的基礎上,推行“做中學”,重新建構“欣賞、臨摹、創作和應用”的學習程式,輔助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創作”,以刀代筆,使用手中的刻刀將“心中之意”和“筆下之象”物化為“石上之痕”,創造“寄情之物”既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審美訴求,又滿足了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民族自豪感,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交流。
首先,具體到主題教學的第一課時,我們在教學的開始階段,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明確“銘記運河”單元主題:“提到運河,你自己最想記住的或是最想讓別人記住的是什么?運河的歷史,名人美景,途經城市,文化特色還是我們這所以運河命名的中學?如果我們以篆刻藝術作為主要的表達手段,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為了實現這一創意,就請各位同學和我一同走近篆刻藝術。”
其次,欣賞往期運河學子們創作的篆刻作品、取得的成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們意識到,通過學習和實踐都能掌握篆刻藝術,都可以借助篆刻藝術傳情達意。而后,從三個方面入手認知篆刻藝術的內涵:一是篆刻起源于何時?二是篆刻一般采用什么書體,楷書、草書、隸書還是篆書?三是篆刻最基本的環節有哪些,包含著哪些要素?認知篆刻的內涵,厘清篆刻學習的方向。
再次,我們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直觀具體地向學生介紹篆刻創作基本工具(包括必備工具和自選工具與材料)的選擇,演示其使用方法與技巧。尤其是篆法檢索工具書(如圖)、篆刻練習石、平口篆刻刀、砂紙或磨盤等關鍵用具的選取和使用。解決篆刻實踐活動的首要問題——篆刻工具的選擇與使用。
直觀突出學習重點輔助學生學習
“銘記運河”課程的重點內容是輔助學生學會學習,為此,我們以“運河”兩個字為例,演示、探究如何使用前面介紹的工具、材料,創作一方漢印風格的閑章。
首先,我們使用《說文解字》查詢印文的小篆寫法,記錄印文所在的頁碼,認真、準確地摹寫其小篆寫法;打格,界定“印面”的形狀與長寬比例,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長方形;將“運河”兩字按照從右向左的順序進行排列,確定各部分占位面積的比例,飽滿地填充到正方形之內,設置印面重心,化圓為方用直線勾畫出印文的骨架,以縱向筆畫為主線,平行等距,以橫向筆畫為“砝碼”調整印面的重心;雙鉤填色,密填印面,展現印稿的最終效果;使用砂紙平印,先用粗砂紙找平,再用細砂紙拋光,而后借助硫酸紙,使用防水勾線筆將印稿“反寫上石”;將印稿晾干,奏刀鐫刻體驗篆刻刀法的執刀式、運刀法和基本刻法,并輔助學生思考自己設計的印稿追求的是哪種風格,最適宜選擇什么樣的刀法;觀看視頻,學習印章的鈐蓋,為校園文創做準備;布置課后學案,開展自主學習,并引導學生分組協作,完成篆刻工具與材料的選擇和采購,課下通過“匯學軒”微信公眾號完成課前自學。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銘記運河”篆刻校本課程單元式教學,將高中篆刻學習方式的研究成果逐步“實體化”,輔助高中生在篆刻學習中學有所樂、學有所依、學有所成。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