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




關鍵詞:腹股溝疝;腹腔鏡疝修補術;開放式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疼痛程度
成人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的疾病,是指腹腔臟器經腹股溝薄弱區向體表突出,形成腫塊[1]。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2000余萬例腹股溝疝手術,其中60歲以上老年群體患病率為1%~5%[2]。臨床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方法較多,手術修補最為有效,開放式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和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為臨床常見術式。TAPP較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具有創口小、恢復快、安全性強等優勢,在手術入路、修復部位等方面均有所發展和改進,于治療及恢復有益[3~4]。本研究對比了TAPP和開放式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247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187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男161例,女26例;年齡42~77歲,平均(59.54±2.31)歲;單側疝140例,雙側疝47例;斜疝151例,直疝36例。觀察組男47例,女13例;年齡41~78歲,平均(59.52±2.47)歲;單側疝49例,雙側疝11例;斜疝50例,直疝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原發腹股溝疝;年滿18周歲;可接受1年及以上隨訪;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腔內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恥骨弓曾實施手術。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放式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給予腰硬麻醉,取常規腹股溝疝切口,逐層切開組織,游離精索,分離疝囊,沿疝囊建立腹膜前間隙。若疝囊比較大,橫斷結扎,把腹膜前補片放入建立的腹膜前間隙,然后縫合關閉內環口,將腹膜前補片固定于此。于游離精索后方放置平片,并間斷縫合補片邊緣、同側恥骨結節、聯合腱、腹股溝韌帶,再依次關閉各層組織。
觀察組行TAPP,給予全身麻醉,患者平臥,頭低腳高,以15°為宜,使氣腹壓保持在12~14 mmHg,分別于臍部上緣和左、右側腹直肌外側緣臍下水平部位放置3枚Trocar,切開腹膜。由疝缺損上方2 cm處經內側皺襞至髂前上棘,分離腹膜,充分游離疝囊,建立腹膜前間隙。如果斜疝疝囊過大,需進行橫斷處理,遠端止血。如直疝疝囊過大,需縫合關閉假疝囊。對于股疝,游離股環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髂血管。手術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輸精管、血管、神經等,特別是死亡冠、危險三角、疼痛三角重要區域。使用補片覆蓋恥骨肌孔,于內側覆蓋整個恥骨結節,保證上緣與聯合肌腱保持重疊,重疊2 cm以上。部分患者為雙側疝,需要保證兩側補片在恥骨后重疊,充分展開補片,縫合腹膜。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5]。顯效:經手術治療,患者恢復正常,腹股溝疝消失;有效:經治療,患者基本恢復正常,但仍合并并發癥;無效:治療后,存在并發癥、復發等。總有效=顯效+有效。(2)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3)恢復情況,包括術后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4)疼痛程度。術后1 d、術后3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6],0~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反比。(5)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腫、陰囊水腫、出血。(6)復發率。1年內統計復發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但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5。
2.6 兩組復發率比較
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3討論
腹股溝疝種類比較多,涵蓋直疝、斜疝、股疝等,尤以斜疝最為常見[7]。調查顯示,近年來腹股溝疝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8~9]。腹股溝區域內的恥骨肌孔相對薄弱,長期存在咳嗽、便秘的群體,容易使腹壓升高,導致腹橫筋膜不能夠承受相應的壓力,易引起腹股溝疝。目前,腹股溝疝最佳治療方法為修補恥骨肌孔,從而有效規避復發。成年人患腹股溝疝,需及時就醫,實施手術治療,控制病情,促進機體恢復[10]。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學的發展,有關腹股溝疝治療的手術類型比較多元。無張力疝修補術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臨床提出,原理即將合成網片放入腹股溝區域內,使之與人體組織發生黏合,將纖維細胞滲透作用發揮出來,從而形成纖維結締組織層,使修補部位組織強度增強[11~12]。該術式具有操作簡便、無張力、復發率低等一系列優勢,但仍有自身局限性,僅適用于腹股溝管解剖,術后存在各類并發癥。開放式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應用范圍廣,適用于各年齡段、各類型疝氣,然而也存在相應的弊端,如留下瘢痕,無法滿足患者審美需求[13]。隨著腹腔鏡技術在臨床推廣及應用,TAPP逐漸開始在臨床應用,相較于其他術式,TAPP優勢在于借助腹腔鏡,能夠對疝內容物進行鑒別,術野清晰,便于全面了解疝的具體類型、疝囊與周圍組織情況等,即使對側隱匿疝也能夠被發現、處理[14]。TAPP的實施過程中,組織分離范圍大,能夠把恥骨、韌帶等充分暴露出來,便于對疝囊進行完全游離,同時所使用的補片規格非常大,既能夠與組織保持緊密貼合度,又能夠對直疝三角等相關薄弱區域進行完全覆蓋,使腹股溝疝復發率降低[15]。即使在雙側疝治療中,TAPP依然極具優勢,可對患者兩側腹股溝疝進行同時修補、處理,又不會增加切口長度,更不會加劇患者的痛感。手術過程中,不需要對腹股溝區進行分離,就能夠將神經暴露出來,而精索、周圍神經也不會受到補片刺激,因而患者無需承受太大痛苦,并且在短時間內便可恢復。有研究證實,腹股溝疝患者應用TAPP治療,疼痛程度輕,并發癥發生率低,可促進術后恢復。值得一提的是,與開放式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相比,TAPP手術時間更長,需要醫護人員花費更多精力,對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在治療成人腹股溝疝中均具備相應的效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術后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后1 d、3 d VAS評分較對照組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TAPP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盡快恢復胃腸功能,減輕疼痛程度,極少出現復發,與李兵等[16]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成人腹股溝疝應用TAPP能夠縮短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及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患者疼痛,安全性較好。
參考文獻
[1]章由賢,徐瀚斌,朱以祥,等.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嵌頓疝的臨床療效[J].安徽醫學,2019,40(3):302-304.
[2]龔全.比較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J].吉林醫學,2018,39(12):2358-2359.
[3]梁瑞琳.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療效對比分析[J].中外醫療,2017,36(28):7-9.
[4]肖強,曾軍,梁海飛,等.不同術式的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后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7,23(4):603-607.
[5]陳國華.經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9,10(17):51-53.
[6]孫凱,張澤俊,張亞,等.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9,13(3):243-246.
[7]吳律昌.腹腔鏡疝修補(TAPP)與開放式無張力性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6):101-103.
[8]程家平,文坤明,李建國,等.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與開放式網塞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復發疝對比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20):2842-2844.
[9]豐威,郭久冰,徐文軍,等.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臨床療效的比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17):2006-2008.
[10]慕永超.腹腔鏡經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臨床分析[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1):53-54.
[11]潘志誠,吳佩.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比較[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7,36(2):134-137.
[12]黃一恒.兩種腹腔鏡下疝修補術與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18):2928-2929.
[13]汪磊,李宏.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與經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2):183-184.
[14]許斌.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2.
[15]李榮峨,文斯,涂繼鵬.腹腔鏡經腹膜前疝修補術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20,33(17):80-81.
[16]李兵,李健強,程鈺,等.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12):1990-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