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磊
【摘要】與之前的《婚姻家庭法》相比,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新增了一項規定,即離婚冷靜期制度。該項制度的出現,無疑成為了廣大正處在婚姻崩潰邊緣的家庭的福音,對于我國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及家庭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作為婚姻家庭制度的后起之秀,離婚冷靜期制度并非無懈可擊。那么,離婚冷靜期制度將對未來社會將產生哪些影響?離婚冷靜期的設置本身存在哪些不足?其內容具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又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值得仔細地探尋。
【關鍵詞】民法典;離婚;冷靜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17
一、引言
在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國家卻面臨一個日益尷尬的局面,即我國離婚率不斷攀升,生育率跌破歷史最低點。受到計劃生育、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的90后、00后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關懷和“羽翼”保護下,在對待婚姻感情問題時往往顯得比較盲目和草率。據我國民政部門的相關統計,自2010年以來,我國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一度超過了結婚率。在這種情形下,為了盡可能挽回瀕臨崩潰邊緣的婚姻,緩解持續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77條規定的離婚冷靜期制度就顯得尤為必要。然而,離婚冷靜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作為一項新興制度,該制度中的許多疑點耐人尋味。”比如,離婚冷靜期制度未必適用于所有的情形。在部分特殊情形的場合,例如,家暴、出軌、虐待家庭成員等,適用離婚冷靜期并無必要。另外,目前的離婚冷靜期被單獨規定在民法典中,這種情況顯得過于突兀。如果沒有相應的其他制度加以配套,與離婚冷靜期制度共同發揮作用,為離婚冷靜期的實施保駕護航,離婚冷靜期制度就如同缺少了催化劑的化學反應,無法對整個社會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優勢,實現其應有的立法目的。故此,應當從離婚冷靜期的適用范圍和期限角度對其進行適當的完善。另外,應當建立由多方主題共同參與的矛盾解決機制,才能有效提升離婚冷靜期的實施效果。
二、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積極意義
(一)有效降低離婚率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除了婚姻一方當事人具有過錯的因素,沖動、草率的離婚也逐漸成為當前社會主流因素。近幾年來,“因草率結婚而離婚的案件數量正在快速攀升。”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并且生活壓力巨大,夫妻之間一個不起眼的小矛盾也有可能成為其感情破裂的導火索。草率締結婚姻有很多情形,如“因家庭經濟原因或社會因素、一見鐘情或一時沖動、空虛失意、迫于父母及外界壓力、未經深入了解及出于感情以外的其他因素等。”這些因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夫妻雙方在締結婚姻時對彼此缺乏了解,在對待婚姻問題上率性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夫妻之間缺乏有效地溝通與深入地了解,感情基礎不牢固,這就極易為婚姻關系的破裂留下隱患。”離婚冷靜期制度可以促使即將因草率而離婚的夫妻雙方反思各自在處理婚姻問題上所存在的不足,將雙方拉回正常的婚姻生活軌道。
(二)有助于培養和諧唯美的家庭觀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以個人主義對抗團體主義的呼聲也水漲船高。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將自己的未來都寄托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上,對家庭的歸屬感與依附感也在逐漸消失,進而使離婚比過去變得更加容易和隨性,和諧唯美的家庭觀念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離婚冷靜期制度扮演了一種‘教育者的角色。”它間接地告誡大多婚姻關系陷入僵局、有著離婚傾向的夫妻,和諧永遠是維系美好家庭的根本基礎和堅實保障,從而對教育引導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迎合民法基本原則與時代需要
首先,“家和萬事興”的理念一直作為我國傳統家國文化的核心而存在。“我國成語中也不乏相敬如賓等用以描繪維護婚姻家庭和諧的詞匯。”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立正好迎合了這些傳統的婚姻哲學思想,成為了保護瀕臨破裂的婚姻家庭關系的最后一道防線。其次,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劇,生育率走低,導致我國人口比例很不協調,20~30歲的年輕人口缺失愈發嚴重。離婚冷靜期的設立不僅有效地維系了婚姻家庭關系,還間接地為持續走低的生育率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證。
三、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冷思考
(一)能否適用于訴訟離婚
首先,“我國絕大多數的離婚都是由于夫妻雙方過于沖動所導致的。”設立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宗旨是為了令那些正處于或可能處于氣憤沖動中的夫妻重新回歸冷靜對待彼此的狀態。然而,“沖動的情緒往往通過言行舉止表達于外,”比如當事人愛說氣話、使脾氣、耍小性子等。但是,當法官耐心地詢問并進行勸導時,雙方又會心平氣和地相互交流。因此,這種沖動離婚的情形和處理易于被法官所把握。而且,即使不存在離婚冷靜期制度,夫妻雙方進入訴訟離婚階段,法官也可以根據雙方離婚的具體原因先行調解。調解不成,再行離婚。而且法官專業性的人為干預過程恐怕比放任自流的自行冷靜過程更有效果,讓離婚冷靜期制度難免顯得過于雞肋。其次,在司法實踐中,選擇通過訴訟離婚解決婚姻問題的案件往往屬于符合民法典第1079條規定的情形,婚姻狀況通常難以挽回。例如,在一方當事人失蹤,另一方當事人提起離婚訴訟的場合,由法官直接判決準予離婚即可。如果在這種情形下也規定離婚冷靜期制度,則不符合現實。最后,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遠離家人,外出務工,“致使農民工家庭的離婚案件發生率陡增。”夫妻雙方的矛盾往往積累已久,都希望通過盡量簡便的方式結束痛苦的婚姻歷程,而法官也希望以高效的辦法解決婚姻糾紛。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規定離婚冷靜期制度,則既不符合當事人愿望,也增加了法官的辦案負擔。
(二)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缺陷
1.離婚冷靜期限的設置過于僵化
離婚冷靜期的設置無法滿足所有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于離婚冷靜期制度僅單純地規定了30天的冷靜期,”這種規定并不適用于所有情形。比如,由于未滿16周歲的子女正處于心智發育不健全的敏感青春期,英國規定有未滿16周歲子女的夫妻要多出6個月的反省和考慮期。此外,對于有著較長婚齡的老夫老妻而言,選擇離婚往往只是壓垮房屋的最后一片雪花,如果強行通過國家法律的強制力對其進行干預,則不僅不能對夫妻雙方起到良好的挽救作用,還會增加雙方離婚的欲望。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未規定與離婚冷靜期相應的法律救濟制度
如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尚未對離婚冷靜期制度給出明確具體的定義。如果一方當事人在離婚冷靜期間有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惡意轉移財產等行為,對這種行為的定性將顯得較為困難。此外,如果一方當事人在離婚冷靜期間擅自取走另一方當事人的財物,用刑事法律介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存在相當大的難度。因為,婚內刑事犯罪在現實司法實踐中很難認定,當事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投訴無門。另外,由于現行法律制度缺少對冷靜期內發生的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及惡意轉移財產等行為的約束和救濟,當事人只能在離婚冷靜期間默默承受痛苦,給其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
3.《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缺少與離婚冷靜期相配套的其他制度
當前的離婚冷靜期制度僅僅是令雙方當事人在冷靜期間自行和解,缺少其他配套制度。然而,“離婚冷靜期制度要達到效果,宏觀上的制度調控也同樣不可或缺。”如果法律僅讓夫妻雙方在離婚冷靜期內自行解決婚姻矛盾,而不通過任何其他制度措施和專業人士加以引導,那么將很難實現挽回婚姻的目的。此外,如果設置離婚冷靜期只是簡單地讓夫妻雙方回家自行處理并消化消極的情緒,離婚冷靜期制度也將失去其法律意義。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員不能充分了解雙方當事人的婚姻感情狀態和導致離婚的原因,幫助當事人厘清頭緒。對于能夠挽救婚姻關系的家庭,也不能看到其婚姻關系出現裂痕的緣由,無法提供合理的建議和“專業化的心理疏導等服務。”
四、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完善
(一)進一步細化離婚冷靜期的適用范圍
首先,對于剛結婚不久的夫妻或者有過離婚經歷的夫妻及在一定時期內曾反復結婚、離婚、復婚的夫妻而言,他們對離婚所帶來的利弊考慮尚不周全,仍然具有婚姻重塑性與挽救的可能性。因此,對這一類夫妻適用離婚冷靜期制度具有較大的實踐性與可行性,可以考慮適用離婚冷靜期制度。其次,原生家庭環境是決定未成年人成長道路和人生走向的關鍵因素,如果夫妻雙方僅因沖動、草率等原因而離婚,勢必會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根據追求離婚傷害最小化原則,對于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同樣不妨考慮適用離婚冷靜期制度。”再次,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困難或一方因殘疾等原因而喪失勞動能力的夫妻可能會因離婚而難以獨立生活,但離婚冷靜期屬于婚姻關系最終走向尚不明確的狀態,夫妻雙方仍然負有相互扶養、相互扶持的義務。基于這種義務,也可以考慮離婚冷靜期制度的適用。最后,如果對離婚冷靜期制度不視情形、不加區分地適用,且當事人在離婚冷靜期限內缺少相應的制度對其人身財產安全進行保護,將會導致對婚姻當事人不利的后果。所以,基于對維護家暴受害者人身權益的考量,應當限制家庭暴力等特殊情形下的當事人對這一制度的適用。
(二)適當調整離婚冷靜期的適用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目前規定的30天離婚冷靜期限過于僵化,無法適用于所有的情形,需要根據不同的離婚原因和情形設置靈活的離婚冷靜期,最大限度地保證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實現效益。筆者認為,可以把30天作為適用于大多數一般離婚情形下的離婚冷靜期限。而對于上述家庭暴力、虐待、轉移財產、有未成年子女等特殊情形的離婚,應當把離婚冷靜期限規定在15天左右,有效保護當事人的相關合法權利。此外,離婚冷靜期限的規定也應當尊重雙方的意思自治。現行規范也可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其他制度規定,先由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是否適用離婚冷靜期制度及離婚冷靜期限,并在民政部門進行公證。如果協商確有困難或者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所規定的適用期限和具體情形確定夫妻雙方的離婚冷靜期限。
(三)建立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家庭矛盾解決機制
首先,民政部門應當鼓勵雙方當事人在結婚前就有關婚姻家庭方面的問題進行咨詢,使結婚當事人充分了解其在婚姻關系期間所享有的權力及所負有的義務,與當事人共創和諧良善的婚姻家庭關系。其次,村民自治組織、居民自治組織應當與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及老年人組織等緊密聯合,在民政部門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揮介入解決家庭矛盾的作用。最后,應當由多方社會主體介入離婚冷靜期制度的適用,對其實施現狀及時地進行跟蹤監測和反饋。
五、結語
離婚冷靜期制度作為我國婚姻法律制度在挽回婚姻層面的第一次嘗試,具有歷史性的現實意義。但是,由于該制度第一次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來到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中,其在法律解釋、法律適用及制度完善等方面所暴露出的不足也同樣不容忽視。為此,應當遵循維護當事人婚姻自主權利的原則,以對當事人的最小傷害為限度,根據不同的離婚原因和具體情節,在適用范圍、適用期限、法律救濟、配套保障及社會干預等方面對離婚冷靜期制度做出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吳小英.“離婚冷靜期”爭議背后的幾個學術焦點[J].婦女研究論叢,2020(4):99-102.
[2]姜大偉.離婚冷靜期:由經驗到邏輯:《民法典》第1077條評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1-133.
[3]楊遂全.民法婚姻家庭親屬編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4]馬憶南.離婚冷靜期是對輕率離婚的限制和約束[J].婦女研究論叢,2020(4):103-107.
[5]郭劍平.我國離婚冷靜期制度構建的法理學思考[J].社會科學家,2018(7):26-34.
[6]蘇先珠.民法典草案離婚冷靜期的立法評價及修改建議[J].黑河學院學報,2020,11(19):17-19;25.
[7]劉冠華.家事審判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
[8]陳葦,王中偉.中國民法典編纂視野下家事審判改革暨家事法修改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9.
[9]劉麗.離婚冷靜期制度完善思考[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9):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