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明
【摘要】學生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所在。本文針對某高職院校二級分院建筑類專業學生學情開展調查研究,結合調研及實際工作的開展情況,進一步梳理育人的思路與理念。
【關鍵詞】培養質量;學情;育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40
學生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所在。按照國家有關會議精神的要求,對某高職院校二級分院建筑類專業學生總體情況開展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匯總梳理及科學研判。圍繞本次調研的內容,采用問卷調查、經驗交流等方式進行。調研的對象涵蓋大一至大三的三個年級,其中有剛邁入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166名,大二學生144名,大三學生85人。在調研分析報告梳理的過程中,分院任課教師、輔導員老師、學生干部等群體對當下分院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均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基于本次調研的前提下,結合我分院的院情、學情,制定了相應的工作辦法,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日后服務盤錦地方經濟輸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礎。
一、學生學情分析
(一)在校學生成分分析
1.民族成分、生源區域的差異化
經調查,建筑工程分院總計在校生409人(不含B、C類),其中男生253人,女生156人。學生生源地橫跨7個省份,遼寧占47%、新疆占35%、內蒙古占12%、安徽占2%,河北、青海等省各占1%。同時,學生民族成分多樣化,除漢族外,分院有來自7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其中,漢族261人,滿族88人,維吾爾族27人,蒙古民族17人,錫伯族8人,回族4人,哈薩克族3人,苗族1人。區域文化、生活習慣多樣化,這給分院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2.學生個性表現的復雜化
學生的個性表現、問題存在更是差異化和復雜化,這給分院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新的課題。據調查,生活習慣和區域氣候等的變化,使一部分學生出現不適反應。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對所學專業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部分學生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
3.溝通交流的順暢度不高
2020年,分院共錄取58名新疆籍學生,占本屆學生總數的35%,其中維吾爾族37名。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發覺,他們在語言溝通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
(二)學生學習狀態的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分院在校學生中,有282名單獨招生類學生,占學生總數的61%;有統招補錄類學生115人,占學生總數的25%。從學生入校考試成績來看,以及高中階段的情況了解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一直處于厭學及學習成績落后的狀態,步入大學校園后也依舊對學習沒有興趣。只有少數同學憑借自己的所長和老師同學的鼓勵,參與到校園的各項活動中來,但必定是個別。多數同學還是呈現學習目的不太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趨于應付考試、應付學校學業管理的要求來進行學習。沒有內在求學欲望的內生動力,個人對理想信念等追求更無從談起,這不論是對課堂教學,還是對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都帶來了課題。
二、育人工作中學生問題的呈現
(一)學生缺乏未來理想信念的表現
目前多數學生理想空無、學習目的性缺失、內心焦慮、對前途未來一片迷茫。信念缺失容易動搖,遇到挫折困難容易改變。特別是表現理想欲望化,注重實際利益,只重視眼前,沒有長遠的打算。有的同學抱著“理想,有利就想;前途,有錢就圖”的心態,凡是功利化考慮,表現在入黨動機、學生干部動機,不是為了同學服務,而是希望通過這種途徑獲得榮譽,當榮譽得到時就尸位素餐,占位不干活,或者陽奉陰違、掛冠而去。
(二)自我約束力和管理能力的表現
部分學生第一次離開家遠離父母,第一次開始獨立生活,第一次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錢財,開始自主開啟人生新的階段。長久以來,由于習慣受家長的保護和呵護,使得他們養成了依賴性、習慣性惰性、自我約束力差,導致遇事沒有主見,原則性不強,還有對大學的管理認識上存在誤區,過度放松自己,對學習和課余活動都無興趣、無動力。如對學校的要求,對輔導員、學生干部的管理有抵觸情緒,上課遲到、早退,課堂上說話、睡覺,甚至缺課等,迷戀手機網絡游戲荒廢學業,不愿意參加集體性活動等現象。
(三)對學生人際交往的分析
多數學生在家庭的呵護下,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了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參與,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學生則因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問題,很難與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則因人格因素,帶來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有的學生則易于感情用事,喜怒無常,情緒好時待人處事入情入理,情緒差時拒人于千里之外。與此同時,由于個體間的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嫉妒等,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
三、踐行知行合一,創新育人新思路
(一)從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著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1.從興趣出發,巧用、善用晚自習
針對晚自習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提升學生晚上學習效果,分院本著以專業知識學習與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為原則,以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推進學風建設為重點,以豐富多樣的自習形式為手段,推出晚自習分類管理改革方案,將晚自習分為專業工作坊、文體活動、特色實踐課程、自由學習及督導管理五類。學生根據需求和興趣自由地選擇,讓晚自習成為學生發展興趣、施展才能的平臺。
2.從學生體魄著眼,發展陽光體育
為發展陽光體育運動精神,活躍校園活動氣氛,提高早操的活動質量,增強學生體質,不斷提高師生的工作熱情和學習熱情。為此,本學期我們針對早操進行了整體改革,給同學們打造一個互動交流、互動學習的平臺,充實學生內練素質,展現大學生的運動風采。847EECDF-7C58-45A9-9CCA-CEB11C449658
3.從所學專業入手,設立專業課導師制
專業課導師制著力于教育理念的更新,通過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轉變教師教育方法,提升學生德、智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提升。導師制是一項整體性的工作,這一制度的實踐應用,能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雙贏”,教師經歷實踐磨練,專業素質不斷提升;同時,我們把“三全育人”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于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4.聚焦精準幫扶,實現資助育人
經調查,普通生活貧困學生50人,最低生活保障20人,建檔立卡6人,孤殘4人,特困供養1人。在做好貧困學生情況的統計工作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為家庭困難學生提供精準的資助;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勤工助學崗位,利用好學校“勤工助學崗位”,拓展學生的能力,增強實踐鍛煉,資助幫扶推動學生自立自強;積極挖掘受助學生的優秀事跡,強化典型示范作用。幫扶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思想教育。結對教師要切實關心幫扶對象的思想成長,定期與幫扶對象開展談心活動,向學生傳授成長心得和人生經驗,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努力用真誠的態度觸動學生心靈,用樂觀向上的精神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幫助他們走出精神誤區,勇敢面對現實困難。第二,參與生活幫扶。結對教師要深入關心幫扶對象的生活狀況,對于能幫助解決的困難,要及時解決;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協調各方力量,想方設法幫助解決,讓幫扶學生能夠盡早免除后顧之憂,安心學習、快樂成長。第三,進行學習指導。結對教師要經常了解幫扶對象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其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制定幫學計劃,加強對他們的學習方法指導及行為習慣訓練,做好學業輔導,通過知識結構的有效梳理和學習行為的逐步規范,促使他們重拾學習信心,重建學習目標,推動學習不斷進步。第四,密切家校聯系。要與家長進行經常性的聯系,溝通交流學生近期的思想狀況及學習表現,協調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形成在校老師“幫”、在家家長“促”的良好共育局面。
(二)以全員育人為抓手,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1.發揮分院黨政班子成員、學生管理人員、教師等的育人影響力
與學生的溝通,提升與學生的交流,這里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就是通過入學教育、實習實訓、黨課、談心談話、座談會等形式,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從思想上提升學生對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把握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
2.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育人能力
這主要體現就是“與德育于學科之中”或“課程思政”,教師在整個學校教育中占的時間和內容的比重非常高,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應該在學科和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突出成績,這樣會形成榜樣的力量,并且對學生的專業認識和重視度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通過集體學習和其他優秀教師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師的能力和教學水平。
3.充分發揮學生工作隊伍的育人作用
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和個性化的服務。為保證輔導員隊伍的相對穩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穩步提升,必然建立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包括穩定優化的輔導員隊伍結構、科學合理的輔導員職業知識體系、嚴謹規范的輔導員職業從業標準、清晰明確的輔導員職業定位、健全完善的輔導員職業保障機制等。它不僅是落實教育部的精神要求,更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輔導員成為穩定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分院學工隊伍3人,學歷層次均為研究生,工作年限最長達十多年,對學生管理工作有獨到的想法與思路,可以全情地投入思政工作,助力學生成才成長。
參考文獻
[1]趙穎,崔進.高職院校學情調研分析[J].科技信息,2012(34):264-265.
[2]發展數據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6):35-43;63.
[3]史秋衡,郭建鵬.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2,33(2):109-121.
[4]陸兆金.高職院校學情調查與分析[D],蘇州大學,2017.
[5]史靜寰.走向質量治理: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2):37-41.847EECDF-7C58-45A9-9CCA-CEB11C44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