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德成
在舞臺實踐當中,戲曲鑼鼓的運用與演員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演員想表現出的喜、怒、哀、樂,刻畫的人物形象是否生動,取決于鑼鼓的設計與運用,只要結合一出劇目來進行分析,就能更細致地了解戲曲的鑼鼓。
《擊鼓罵曹》的頭場
這出劇目在過去演出的時候,禰衡上場前有一個張遼的“過場”。它所起到的作用一般都會說明故事起因,讓觀眾知道后面將要發生的事情?,F在的演出中基本都不上張遼,直接把禰衡打上?!靶¤屧瓐觥保址Q小鑼上下場,它用于戲中排場較小、氣氛較平靜或角色身份較低的場面,配合人物的上下場。禰衡第一次上場時即用的“小鑼原場”配合他上場的動作。一般用作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的鑼鼓時,前面通常要加一個小鑼帽子頭,緊接著就是打引子、歸座、念詩、報名……像這些都是程式性的東西,類似這種情況的人物上場,其程序大部分是相同的。其實各種藝術都一樣,都存在著這樣的程式,沒有程式就沒有了藝術。
當念到“未逢真命主,有愧棟梁才”的時候就開始起唱,這段唱雖只有四句唱詞,但很形象地把禰衡這個人物的性格刻畫了出來。他是封建社會的“名士”,懷才不遇,抱負遠大,將來要成大業。前面的“扎多大”開得要精神,這段唱腔聽起來才不會“平”。其主要意義就是能希望開始的時候給人一種相當“醒皮”的感覺,不同于其他的開頭,但是節奏上基本不變,使人感覺平穩而不慌。最后一句唱接小鑼“抽頭”下場。
曹操與禰衡二次見面和罵曹
曹操大宴群臣的這個部分是個重點,也可算得上是戲核,因為他要借此機會來羞辱禰衡,這也是整出戲的關鍵地方。禰衡的這次上場也不同于前幾次上場,因為他將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來痛罵曹操,所以心里是很嚴肅的。以下的幾段唱是整出戲的中心唱段,也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首先是禰衡內唱“導板”,這幾段唱里面雖然都是一些普通的開唱鑼鼓,但是每一個點都要打出“勁頭”來,這樣才能烘托出場上的氣氛。其中禰衡有兩次上下場,第一次是禰衡要假裝成瘋魔的樣子,換了一件破衣服。第二次他把身上的破衣服都給脫掉,赤身露體準備擂鼓罵曹。這兩次上場用的鑼鼓是一樣的,都是“快長錘”轉“閃錘”,然后開唱。
這出戲里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曲牌[夜深沉]。它在這出戲中用來配合禰衡擊鼓的場面。此樂曲結構嚴謹,流暢激昂,剛勁有力,更能襯托出禰衡罵曹的氣勢。這個曲牌是演員與樂隊的配合,開出來以后鼓要做好節奏,尤其是前幾小節,其中兩個活口的地方要隨著點,結束時下的鑼鼓要準,才能與鼓點配合上。禰衡擊鼓的時候是赤身露體,更加羞辱了曹操。接下來的唱“開言怒發三千丈……”雖然快,但不能打太快,節奏上要松弛、平靜。前面的“大鑼奪頭”,開的節奏要比第一段的節奏緩和下來,因為這段是禰衡要回答四個朝官的問題,應該流暢地敘述,唱到最后“不愿做奸賊帳上的人”這句不能太快,要銜接好后面鑼鼓的節奏。
最后一段戲的重點是全劇的第三段唱。這段唱是禰衡聽完了四朝官相勸后,自己思考了利害關系,聽從他們的建議答應為曹操去荊州下書。開這段唱的鑼鼓要緊些,演員沒有什么身段,只是思考,但這兩次的抬手大鑼要加力,以表示他的憤怒。
《擊鼓罵曹》這出戲中所運用的程式性鑼鼓和開唱的鑼鼓都很有代表性,戲里面幾乎用到了所有常用的開唱鑼鼓。從這出劇目的鑼鼓分析來看,樂隊的伴奏者要對戲里演員的念白、唱腔和身段都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把鑼鼓運用自如,演奏起來才會得心應手,襯托出演員在場上所想表現出的喜、怒、哀、樂,這些都是作為一名演奏員的必備條件。
結語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鼓師,需要長時間在舞臺上伴奏經驗的積累和對戲曲多方面知識的了解,以及不斷地向自己的先生請教學習。要想正確地使用鑼鼓,要先掌握戲曲里面的一些常規性和程式性的東西,在不違背規律的情況下,可以融入一些自己的東西,戲曲也就是在這樣遵循舊傳統與創造新傳統中,不斷地發展和創新。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