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濤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在“1+X”證書制度中,“1”代表學歷證書,是教育的基礎,指學習者在學制系統內完成了一定教育階段學習任務后獲得的文憑;“X”代表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是“1”的補充、強化和拓展,反映的是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學歷證書“1”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X”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學生在完成學歷教育的同時,根據自身興趣、特長和就業意向學習不同職業技能,并獲取相關技能等級證書,為更多的職業選擇和更好的發展機遇奠定基礎[2]。
“1+X”證書制度的實施,能有效引導社會行業龍頭企業加入到職業教育的領域。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與企業構建的相關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接,實現課程體系及內容與考證內容相融合,職業技能等級考核與學歷教育專業課程考核相銜接,有利于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3]。
物聯網是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等多種技術相互交融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要求同時具有電子、通信、計算機網絡等基本專業素質,這對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物聯網知識更新速度快,邏輯思維嚴謹,要求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知識都要具有時代性與實時性[4]。
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滯后、課程教學無過渡、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無交融等“內容孤島”現象,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零散無系統性,畢業后無法找到合適的崗位或對口的專業工作,最終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也使得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初衷不能得以實現。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直接目標就是技能型的一線工匠,特別是像物聯網應用技術這樣的工科專業,更是強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目前,在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幾乎所有的專業課都開設了相關的實踐教學課程,而且實踐教學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也很大,但所用實踐教學內容大部分只是驗證型的或是最簡單的設計型實驗,與實際的工程項目相差甚遠。教師也沒有嚴格按照真實項目的要求去設計教學內容,也就無法采用工程實施的標準來規范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5]。
為了能實現學生的全面就業,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都是基于崗位或是基于社會需要的,幾乎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就業意愿,這樣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靈活度不夠。雖然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學習主動性不高,但是也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如果能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那么將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人才培養目標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畢業生也是所有高校關注的問題之一。物聯網技術是一門軟硬件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物聯網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也很廣泛。通過對產業鏈以及行業崗位數據的分析,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主要的就業崗位有物聯網技術開發、嵌入式開發、測試及運維等,因此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定位于這些崗位。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就業意向考取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例如:“1+X”傳感網應用開發中級證書、“1+X”物聯網集成與運維證書、“1+X”工業數據采集證書、物聯網網絡設備調試員等,以此來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提升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校+企業”協同育人平臺,結合學校辦學定位,以高職學生特點為切入點,構建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1”與“X”的融合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利用分層分段的思路將企業對物聯網的新規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在物聯網課堂教學中融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級標準、考核內容等“X”元素[6],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等展開學習,將物聯網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機結合,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從而提高物聯網人才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圖1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1+X”融合課程體系架構
2.2.1 采用分段的方式構建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
在第1~2學期完成專業所需的公共基礎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等),第2~3學期完成專業的基礎課程(電路基礎、計算機網絡、C語言程序設計、Java語言程序設計、物聯網技術概論等),第4~6學期完成職業技能認證課程(無線傳感網絡技術、嵌入式技術、RFID技術等),學生可根據個人意向考取“1+X”傳感網應用開發、“1+X”物聯網集成與運維、“1+X”工業數據采集等職業資格證書。
2.2.2 采用分層的方式構建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
結合“1+X”證書制度的相關要求,采用分層的思路體現“X證書”的等級概念。按照職業技能認證的要求,將初級、中級考證大綱的內容融入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中,將高級認證大綱融入到專業拓展課程中[2],但不作為“X證書”的強制要求。
首先,在物聯網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企業專家協助教師利用企業實際項目案例作為載體設計課程結構,根據班級的學情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以知識講授為主,而是構思創造真實或模擬的工作過程與情境,積極指導與溝通,師生合作共同建立學習群體[7]。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模擬項目實訓,在崗位分工、崗位輪換活動中鍛煉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其次,在教材內容選擇上,突出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盡量與“1+X”證書考核要求相符合,如活頁式教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要求的需要。
在“1+X”制度下,高職院校和企業都應該積極整合雙方教學資源,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校企雙方能夠在員工培訓、訂單培養、師資建設、專業建設、科研開發、技術革新等領域實現深層次的合作,并能在機制共融、人才共育、師資共培、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面,建立校企有效對接機制[8]。
依托企業聯盟,以企業真實項目為內容開展技能教學,能夠實現學生從應用基礎認知到實際工程項目的系統化學習,并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樣有助于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9],使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無縫對接,為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生產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高職院校若要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要先培養出一批擁有高新技術且符合職業技術等級標準的師資隊伍。一方面,學校可以定期委派教師參加企業掛職鍛煉或是企業組織的培訓,企業工程師帶領教師參與企業生產研發,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生產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幫助企業工程師參與員工學生培訓,提高企業工程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通過校企人員相互補充,打造混編型師資隊伍,為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支撐。
“1+X”證書制度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針,對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X”證書制度的實施有力推進了課證融通課程體系的推廣,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應以“1+X”證書制度為指導,將技能等級證書考核融入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復合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