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志新 供圖 李志新

李志新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研究所高級城市規劃師。長期從事村鎮調查研究和規劃設計工作。近年來先后完成了山西省晉城市歷史村鎮調查研究,“十二五”時期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設施建設調查研究、傳統村落文化空間格局體系研究以及晉城市沁水縣湘峪村等多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設計工作。

山西省陽城縣上莊村永寧閘與天官府


山西省陽城縣上莊村古建筑分布圖
我已經不記得去過山西省陽城縣上莊村多少次了,只記得第一次去大約是2008年深秋,當時我和同事正在做晉城古村鎮調查研究,上莊村便是我們的考察對象之一。上莊村歷史悠久,當時已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據近年新發現的上莊村《崇仙庵碑記》考證,上莊村最晚在唐代就已基本形成了完整村落。村內現存留有一處珍貴的元代民居院落、大量明清古建筑以及一處建于民國年間的中西合璧風格的樊家莊園。

上莊村古河街

上莊村元代古民居
提起山西的大院,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的是晉中地區留下來的清代古民居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晉東南地區的發展要早于晉中地區。早在明代,晉東南地區就已發展繁榮,官商文化興盛,大院錯落,書院遍地。陽城縣潤城鎮很早就流傳著“郭峪三莊上下伏,舉人秀才兩千五”的說法。其中“三莊”指的就是上莊、中莊、下莊三個村,而這三個村中又以上莊村的文風為最盛。
明初至清朝中期,上莊村私塾、村學高度發達,人才輩出。上莊村王氏家族明清時期共誕生了5名進士、5名舉人、5名貢士、25名貢生、60名秀才、1名武舉人和1名武秀才,其家族成員出仕入官者多達20余人。在科舉制度下,上莊村賢能競出,凸顯出人文鼎盛之勢。尤值一提的是,其中王氏九世祖王國光曾官居明朝吏部尚書之位,是張居正實行改革的得力助手,一度官聲極旺。因吏部尚書主管官員升遷,因而被譽為“文臣天下第一官”,于是王世光又被世人稱為“王天官”。其后,王國光之侄王淑陵、王國光侄孫王徵俊等人先后入仕,多方改弊推新,促進了社會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上莊村以一條古河街串聯整個村落,優美壯觀,生活氣息濃郁。古河街是明清兩代陜西、晉南客商北上澤州、太原的古道,同時也是上莊村古建筑群的中軸線。大量明清的官宅民居沿河而建,街市景象,水韻悠長,頗具一番特色。上莊村現存歷史建筑主要有王氏家族所建的天官府、司農第、司徒第、望月樓、進士第、參政府、王氏祠堂及爐峰庵等明清古建筑群,以及民國年間曾任山西省綏靖公署秘書處處長的樊次楓所建的頗具民國建筑特色的樊家莊園和樊氏宗祠等。村內現存主要歷史建筑以官宅為主,跨越元、明、清、民國四個重要歷史時期,極具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
上莊村以一條古河街串聯整個村落,空間豐富,優美壯觀,生活氣息濃郁。

上莊村街巷口(繪圖)

上莊村居仁巷
研究一個歷史村鎮最重要的就是尋找到它的空間演變軌跡,然后再深入挖掘它的人文底蘊。因此,古河街成為我們研究上莊村的突破口。
從村口經永寧閘沿著古河街進村,最先看到的就是右手邊的天官府。天官府也叫冢宰第、尚書府,是明萬歷初期杰出政治家、吏部尚書王國光于萬歷初年建造的府邸。天官府由大門樓和4座主要院落組成,呈“田”字型布局,中間有內部巷道相互串聯。現存右側前后兩院,前為達尊堂,是主要待客活動區;后為聽泉居,是寢室內宅活動區。上莊村流傳著很多關于王國光的傳說。首先是關于王國光的政績。王國光一生履歷頗豐,曾先后在兵部、戶部、刑部、吏部擔任要職。最能體現政績的是他于萬歷初年推行的財政和人事改革。當時明神宗剛剛即位,大呼變法。王國光便順勢而為,針對一系列繁雜冗濫、不合時宜的財政體系和官場人事制度進行了大膽改革,通過“裁撤合并”后大大提高了公務辦事效率,深得明神宗贊賞,推動了國家繁榮發展,史稱“萬歷中興”。其次是有關王國光的傳聞趣談。最有名的是“王國光智斗欽差”的故事。傳說王國光家中供奉有葫蘆仙,可卜未來,十分靈驗。王國光因改革觸動地方權貴的利益而被人彈劾————有人舉報其貪污,便被迫歸家“休養”。期間,皇帝派欽差來暗查王國光。王國光通過葫蘆仙的占卜早已知道此事并作好了安排。他將欽差帶入舊屋,端出兩盤山中所產的柿子,每盤4個,下面3個、上面1個,呈塔型擺置。其中一盤是頂部1個熟的、下面3個較生的,擺在了王國光身前;另一盤是頂部1個較生的、下面3個熟的,則擺在欽差面前。兩人開始吃頂部的柿子。王國光狼吞虎咽,欽差卻澀口難咽。王國光見狀,便提議將兩人剩余的柿子調換一下。欽差哪知道,他這次吃到的還是較生的柿子,依然澀口難吃。于是,欽差回去后向皇帝報告說,王國光在家中日子過得非常清苦,只吃山中雜果,而且非常難吃。于是,皇帝馬上消除了對王國光的懷疑。王國光的故事在當地代代相傳。這不是簡單的飯后談資,而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資本”。


上莊村王家祠堂與欽嘉樓(繪圖)

上莊村古河街


上莊村望月樓
爐峰庵又稱南庵廟,古時是上莊村村社所在地,亦為村莊周邊文人雅士活動之所。

上莊村武舉第小巷

上莊村爐峰庵
站在村口一抬頭就能望見坐落于村南香爐峰半山腰上、村里規模最大的建筑體————爐峰庵,又稱為南庵廟。此處古時是上莊村村社所在地,亦為村莊周邊文人雅士活動之所,王國光少年時就曾在此讀書。爐峰庵共包括高禖祠、三教堂、關帝廟和馬房四部分。四組院落的建造時間各不相同。現在能找到的有關文字記載是明萬歷十八年的碑刻《重修三教堂記》。碑文記載:“庵舊址山上半觀音頭,正德間遷于此。”這說明三教堂是于明正德年間遷于此地的。三教堂就是供奉儒、佛、道三教神圣的地方。三教堂西側的關帝廟則是清順治年間修建的。關帝廟前是獻殿。獻殿算得上是該院落中最精美的建筑了。雖年代久遠,許多裝飾的彩畫都褪色了,但仍然顯得精致無比,依然在昭示著它最初的“富貴模樣”。獻殿的脊枋上寫著:“大清道光七年歲次丁亥七月九日吉時闔社公建。”綜合所有的信息來看,爐峰庵應是明正德年間初建的,至順治年間、康熙年間再到道光年間,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維護、翻修、加建,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般模樣。中國向來有“治世修寺,亂世修城”的傳統,因此,通過對爐峰庵修建歷程的了解,亦能窺見上莊村社會歷史的流變。

上莊村望月樓(繪圖)

上莊村進士第

上莊村進士第門樓
沿著古河街再向里走就到了沿街院。院落主人曹老先生是村里的文化大家,會寫一手漂亮的書法,也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莊秧歌”的傳承人。沿街院因沿古河街而建得名,是王國光次子、萬歷壬午科舉人、欽授別駕的王兆河于明萬歷年間建造的府第。整座院落呈“四大八小五天井”式院落格局,為陽城地區獨有。院落正房左側耳房高出正房,這種建筑形式被形象地稱為“插花樓”形式。因只有一側耳房高出正房,因此這種形式又有一個特定的稱謂,叫“單插花”。沿街院院落寬闊,內植樹木,是為理想居所。記得某一年秋天,我一早到這座宅院內找曹老先生,腳踏入院內,陽光剛好照射進來,放眼看過去,院里那株大石榴樹上的石榴也被映得通紅,瞬間覺得奇美無比。這一場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沿街院后邊是司徒第。這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院子。司徒第為王國光堂弟、明嘉靖丙午科舉人、戶部陜西清吏司郎中王道建造的府第。司徒第為前后兩進的院落。前院由倒座、廂房和廳房組成,廳房前有一處須彌座月臺;后院已被拆毀。整個院子顯得簡潔素雅,十分符合明代官宅的特征。站在司徒第的前院里,視野前方是寬闊的廳房,沿著青石甬道拾級而上,走到一米多高的須彌座上,便走到了廳房前。廳房面寬五間,規模宏大,是按照當時慣例由朝廷特許建造的。廳房前豎著一排挺拔有力的檐柱,顯得整齊而美觀。陽光灑下,掠過飛檐,在墻壁上落下濃重的陰影。在月臺旁,一株老臘梅樹郁郁蔥蔥,給略帶陰郁氣氛的院子帶來了些許生機。

上莊村進士第(繪圖)
欽嘉樓坐落在王氏宗祠后方,為王國光祖居。明萬歷四年,王國光在戶部尚書任上急流勇退,以年老為由一月之內三次辭官,并將自己歷經數年嘔心瀝血編撰的《萬歷會計錄》進呈,終得萬歷皇帝嘉許并親賜“國士尚書”和“欽若嘉業”匾額懸掛于祖宅。正因如此,其祖宅得名“欽嘉樓”。欽嘉樓是一座大型四合院,院子的磚雕大門朝南,正對著王氏祠堂。不過,這院子的大門是設在倒座的西耳房邊上的,進大門后須東拐,再過朝西的內院門方能入院。正房以及東西廂房均面闊三間。王國光晚年常在這里生活,西側就是他的書房院。這個院落裝飾布置得十分雅致,木格雕花欄桿和門窗上都配上了黑紅漆的彩色裝飾,顯得格外高貴典雅。
欽嘉樓斜對面是進士第。進士第建造于明成化年間,為王國光祖父、當地名士王遵早年開辦書院和講學之處。進士第由一組串院和一排窯洞組合而成。前者緊鄰古河街,后者在臨近爐峰庵的半坡上。串院原由前面的門樓和東西兩院共同組成,現僅存門樓和東院。進士第的門樓保存得非常完好,瓦片、滴水、檐口和斗拱形體輪廓清晰,線角硬朗,造型優美。進門樓只能見東院。東院現存的主要有坐東向西的正房、正房兩側三層的看家樓以及南北兩座廂房。我一向對書院、私塾等文化教育空間非常感興趣。我喜歡琢磨古時候文人求學的心境和氛圍,而這恰恰是當下人們最缺乏的。我認真研究進士第的歷史文化后發現,這個院子也堪稱是明清沁河流域文化興起的搖籃之一。在王遵和他的兒子王冕兩位教育家的帶動下,明嘉靖年間這里先后走出了楊樞、李豸、王國光、李可久、王淑陵等五位進士。
欽嘉樓內的書房院裝飾布置得十分雅致,木格雕花欄桿和門窗上都配有黑紅漆的彩色裝飾,顯得格外高貴典雅。

上莊村司徒第


從進士第出來,沿古河街再往里走,便是參政府。參政府又名忠臣第,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后經天啟乙丑科進士、時任山東右參政的王徵俊于崇禎年間擴建后,形成由務本堂、書房院、廳堂院、仰山居、王氏祠堂等組成的大型封閉式院落群。其內部水井、碾磨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并有地道通往村外,具有明顯的防御建筑特征。
再往里走便是樊家莊園。樊家莊園是曾經營鹽店、當鋪、錢莊等生意的清末富商樊玉麟建造的豪宅,后在民國年間由樊玉麟次子、時任山西省綏靖公署秘書處處長的樊次楓擴建后形成集中西方建筑風格于一身的大型院落群。現存樊圃、居處恭、樊氏宗祠、花園和馬房院等院落,曾作為電視劇《白鹿原》的拍攝場地。這個院子規模很大,裝飾考究。
樊家莊園現存樊圃、居處恭、樊氏宗祠、花園和馬房院等,曾作為電視劇《白鹿原》的拍攝場地。

上莊村參政府(繪圖)

上莊村樊氏宗祠
我上大學時就參與了上莊村的保護工作。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和村里的鄉親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我經常鼓勵他們,要保護好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代代傳承下去。
近年來,上莊村自行組織整治村落入口的河道環境,修繕了一些歷史建筑。為了確保工程質量,維修過程中的所有建筑材料均由村集體統一采購和分配使用,村內領導班子成員更是親自參與保護修繕工作。之后,開始盤活村里和周邊的閑置場地,把修繕好的歷史建筑改造為村內公共活動中心和重要活動舉辦場地,組織文化展演,舉辦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實現歷史建筑的活態利用。漸漸地,村子里還開始發展旅游。當地政府以獎代補,鼓勵村民開設民宿、餐飲空間,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當然,從產業的發展角度來看,上莊村尚不成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們顯然已經看到了希望。
這幾年,我幾乎每年都要去一次上莊村。每一次回訪,都能看到村莊可喜的變化。在歷經數百年滄桑后,上莊村依然保持著一個傳統村落應有的鮮活的狀態,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