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簪正面常飾有“壽”字等圖案
門頭上的“大木銷子”————門簪
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門頭上往往會裝有一排“大木銷子”,或方或圓,煞是好看。這種結構有一個專屬雅稱,叫“門簪”。
據研究,早在漢代門簪就已出現。起初,門簪主要作為功能構件被廣泛應用。通常一個門頭上只需插上兩個門簪便可以將門框固定好。發展到后來,人們逐漸開始重視門簪的裝飾效果,將其數量增加到了四個,形狀也豐富起來,出現了菱形等形狀。古建筑學家劉敦楨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調查記》里的記述就很好地印證了這點:“門簪的數目,在中國營造學社已經調查的遼、宋遺物中,均為二具。唯此寺(指少林寺)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師塔與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為四具,足證金代的門簪數目已與明、清同。唯其時位于兩側者,雖正方形,可中央兩具,或作菱形,或作圓形,未能劃一,也許是一種過渡時代的作風。”在封建時代,門簪數量的多寡還體現著門戶等級的高低。等級較高的金柱大門、蠻子門均有四個門簪,而等級較低的如意門則只有兩個門簪。
明清以后,門簪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形式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樣式,正面采用或雕刻或描繪的方式飾以花紋圖案。門簪的圖案以四季花卉為多見,四個門簪分別雕以春蘭、夏荷、秋菊和冬梅圖案,圖案間還常雕飾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德”“天下太平”等字樣。由此可見,小小的門簪蘊藏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在封建時代,門簪數量的多寡還體現著門戶等級的高低。等級較高的金柱大門、蠻子門均有四個門簪,而等級較低的如意門則只有兩個門簪。

北京故宮內的宮廷門頭上常裝有四個門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