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娟
(貴州省黔東南州中醫醫院生殖醫學中心 貴州 黔東南 556000)
子宮粘連又稱宮腔粘連,是因人工流產、刮宮、感染及低雌激素等原因引起子宮內膜損傷導致宮腔處于部分或全部閉塞狀態的一種疾病,患者癥狀表現為周期性腹痛、經期異常及月經量減少等,同時容易引發不孕,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1]。而針對子宮粘連性不孕癥,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隨著宮腔鏡技術的發展,該技術在婦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2]。宮腔鏡不僅可以準確診斷疾病,而且可以輔助手術治療,在術中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宮腔形態與病變情況,可以避免傳統治療方法視野受限等缺點,更能有效地解除子宮粘連[3]。我院對72 例輕度、中度子宮粘連性不孕癥患者行宮腔鏡治療,并就其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選擇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72 例輕度、中度子宮粘連性不孕癥患者,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行傳統治療,n=36)與觀察組(行宮腔鏡治療,n=36)。對照組中,患者年齡在22 ~40 歲,平均(30.37±4.15)歲,病程在8 個月~7 年,平均(4.53±1.18)年;輕度20 例,中度16 例。觀察組中,患者年齡在21 ~40 歲,平均(30.58±4.33)歲,病程在1 ~7 年,平均(4.77±1.23)年;輕度19 例,中度17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均經性激素測定、超聲檢查或宮腔鏡檢查等診斷輕度、中度子宮粘連;近半年內未接受過腹部手術;均知曉相關內容并自愿簽字參與。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子宮疾病、惡性腫瘤、心肝腎功能障礙、精神性疾病及凝血障礙的患者;重度子宮粘連的患者;依從性差的患者。
對照組行傳統治療,即宮頸擴宮術:常規消毒患者外陰與陰道,置入陰道窺鏡,充分暴露宮頸,并對宮頸與宮頸口進行消毒;使用探針對宮頸管方向與深度進行探查;探針通過子宮內口后將其取出,隨后使用宮頸擴張器擴張宮頸管,將其緩慢置入宮頸,直至宮頸管內口1 ~2 cm 位置;宮頸擴張器初始大小根據患者宮頸耐受程度決定,可先由2 ~4 號開始,逐步擴張至7 ~8 號;擴張過程中注意不可急躁,避免導致宮頸裂傷;必要時每2 ~3 周擴張1 次。
觀察組行宮腔鏡治療:手術前半小時前在患者肛門內放置50 mg 雙氯芬酸鈉栓或靜脈麻醉;手術當天,叮囑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對患者外陰及陰道進行消毒,必要時行靜脈麻醉;將宮腔鏡沿宮頸外口、宮頸管置入宮腔,對宮頸管、輸卵管開口與宮腔的形態進行觀察,充分顯露粘連組織,明確粘連部位與程度;在宮腔鏡下對患者實施粘連分離術,用抓鉗結合微型剪逐步分離,注意用力均勻,深度與寬度適中;粘連分離后中度以上的可選擇放置節育環以避免再粘連,術后3 個月取出節育環。
兩組患者術后均實施常規護理,并給予抗感染治療;術后1 d 給予戊酸雌二醇片(商品名:補佳樂)治療,每日2 次,每次1 mg,連續服用3 周;服用第12 天起加以黃體酮膠囊,序貫治療,每日2 次,每次100 mg。所有患者均觀察2 個月,若月經與宮腔形態恢復正常、內膜超過7 mm 則開始備孕,復發者則再次實施手術治療。
(1)于治療前與治療后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測兩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
(2)評價患者臨床效果,療效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治療后,患者腹痛癥狀消失,經期與月經量均恢復正常,復查顯示宮腔形態恢復良好;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腹痛癥狀已緩解,經期與月經量明顯改善,復查顯示宮腔恢復形態良好;無效:患者癥狀、經期及月經量無改善變化,復查顯示宮腔形態恢復不良。
(3)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妊娠例數。
使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均較治療前增加,但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顯著大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s,mm)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s,mm)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6 3.81±0.25 7.85±1.54對照組 36 3.56±0.32 6.52±1.03 t 1.31 2.08 P>0.05 <0.05
治療后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經治療后觀察組妊娠率77.78%(28/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56%(20/36);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妊娠率比較[n(%)]
伴隨著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孕癥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并且經調查顯示,在所有不孕不育患者中,大約有60%是由于女性而造成的不孕。這主要是因為宮腔疾病、輸卵管疾病是誘發不孕的2 個常見因素,如子宮畸形、子宮內膜炎、宮腔黏連等,均可誘發不孕癥。其中子宮粘連是臨床婦科中的常見病。隨著行人工流產或刮宮等宮腔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特別是無痛人流的廣泛開展及應用,子宮粘連的發生率也逐漸上升,而且具有相當高的復發率。子宮粘連會影響宮腔的正常形態,使得宮腔內膜容受性降低,進而造成胚胎著床受干擾,導致流產不孕[4]。
本次通過對子宮粘連性不孕癥患者運用不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值大于對照組,并且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22%)高于對照組(83.33%)(P<0.05),上述結果表明,針對子宮粘連性不孕患者,采取宮腔鏡手術治療,對于改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積極作用。傳統宮頸擴張術是用于治療以及改善宮頸管粘連的一種手段,但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視野的限制,極易對子宮造成損傷,因此運用該方法治療子宮粘連不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宮腔鏡技術與微創技術的發展,宮腔鏡在婦科手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子宮粘連性不孕癥治療中,利用宮腔鏡開展手術,能夠讓操作醫師直觀、清楚地看到宮腔的形態,全面了解粘連的范圍以及程度,對臨床分析不孕的原因具有指導作用。宮腔鏡作為一種現代化診療技術,其可作為成像、灌流、光源和能源系統的內窺工具,在臨床診療中應用具有快速、便捷、微創等特點。在宮腔鏡下實施子宮粘連分離術,不僅能夠最大限度減輕手術對患者宮腔造成的損傷,而且有利于快速、精準分離粘連組織,促進宮腔恢復正常的形態,從而改善患者腹痛、月經異常等臨床癥狀[5]。而在本次結果中,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妊娠率(77.78%)明顯高于對照組(55.56%)(P<0.05)。該結果表明,相對于以往的宮頸擴張術治療,宮腔鏡下子宮粘連分離術治療子宮粘連性不孕,能夠提高預后效果,提高妊娠率。宮腔鏡手術其能夠滿足在不對患者造成大面積創傷的基礎上,實現在直視狀態下開展手術,其操作部位位于內膜功能層,不會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反而可以刺激內膜,促進內膜增長,有利于胚胎著床。但由于子宮粘連復發率較高,因此患者術后不僅需要配合雌激素、孕激素治療,而且還需實施多次宮腔鏡復查,以盡可能地避免疾病復發,提升整體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生育能力的改善。不孕癥患者實施宮腔鏡手術后,當月經、宮腔形態、內膜等均已恢復正常,則應盡快進入備孕狀態,以此提高妊娠率。
綜上所述,子宮粘連性不孕癥患者行宮腔鏡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該治療方法可有效解除子宮粘連,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促進患者內膜增長,提高其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