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俞
(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71)
突發性耳聾具體是指由各種意外因素導致的耳聾,其發生和遺傳因素、疾病損害、藥物中毒等有關[1]。發生突發性耳聾不僅會使其聽力受損,同時還會對其語言系統發育產生影響,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困難,影響其心理健康。因此,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臨床關注熱點。目前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是國內外公認可靠的方法之一,但糖皮質激素不宜全身使用,易引發多種不良反應[2]。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局部使用激素的臨床優勢,包括鼓室內注射和耳后骨膜下注射兩種[3]。為進一步了解兩種注藥方式的臨床價值,選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8 例突發性耳聾患者進行研究,現將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將2018 年10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58 例突發性耳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符合突發性聾診斷標準,且為單耳發病,發病時間不超過3 個月,不能耐受全身用藥方法(包括自身免疫病及代謝性疾病者;當前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內耳畸形、腫瘤導致的突發性耳聾者;全身激素治療無反應者),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有關說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8,采用鼓室內注射激素)與觀察組(n=30,耳后骨膜下注射激素)。對照組中包含18 例男和10 例女,年齡范圍在35 ~68 歲,平均(52.25±6.35)個月。病程1 ~5 天,平均(3.16±1.34)天;觀察組中包含16 例男和14 例女,年齡范圍在32 ~69 個月,平均(50.48±5.79)個月。病程1 ~4 天,平均(2.56±1.12)天,經過統計學軟件的分析,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進行分析和比較。本次研究得到院內倫理委員會許可。
觀察組行耳后骨膜下注射甲強龍(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 規格:40mg 批號:國藥準字H20130301)。指導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取適量消毒棉球清潔患者耳后皮膚,在患側耳后平外耳道口,上緣水平乳突區骨膜下進針,刺入骨膜下后回抽無血,即可注射甲強龍40mg,隔天給藥1 次,共用藥5 次。注射后囑咐患者保持耳后清潔干燥。
對照組行鼓室內注射甲強龍(廠家批號同觀察組)。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以健耳在下,用2%地卡因滴患耳行局部表面麻醉,3 ~5 min 后負壓吸引器洗凈地卡因,并用70%酒精消毒患耳外耳道,自患耳鼓膜緊張部后下象限用鼓膜穿刺進針,注入甲強龍40 mg/mL,保證鼓室內充滿藥液,并保持仰臥向健耳偏頭位30 min ~1 h,期間避免吞咽動作,置入酒精棉球,次日取出。每3 d 用藥一次,連用5 次,同時所有患者均接受擴血管、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等治療。
(1)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行純音聽閾檢查,了解其聽閾值。(2)觀察兩組總有效率:痊愈指所有癥狀均消失,聽力恢復正常;顯效指聽閾≥30 dB;有效指聽閾在15 ~30 dB 之間;無效指聽閾>30 dB[4]。(3)觀察兩組治療并發癥發生率,常見包括鼓膜穿孔、耳部局部感染、高血糖。
采用SPSS 19.0 統計分析軟件,將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聽閾值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聽閾值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聽閾值對比(± s,dBH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聽閾值對比(± s,dBHL)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聽閾值差值觀察組 28 53.47±10.65 24.32±8.71 29.02±8.71對照組 30 55.61±11.02 25.49±7.82 30.43±8.52 t 0.348 1.245 0.664 P>0.05 >0.05 >0.05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鼓膜穿孔事件發生率較高于觀察組,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常見的內耳疾病,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人們工作及生活壓力的增加,該病有逐年上升趨勢,美國突發性耳聾發病率為(5 ~20)例/萬,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其發病機制可能為單因素或多因素作用,與病毒感染和內耳微循環障礙有關[5-6]。該病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同時也會給患者的心理帶來巨大打擊。
關于突發性耳聾的治療,過去多采用抗病毒治療,但療效不佳。現如今,糖皮質激素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治療方案”,早期常規使用地塞米松靜脈治療,但存在較多禁忌癥,如糖尿病或股骨頭壞死等不適宜應用,且不良反應較多,如呃逆、失眠等,增加患者不適,使得越來越多的病人主觀拒絕靜脈用地塞米松;而甲強龍相比其他常用糖皮質激素,有著更高的局部濃度,且存留時間最長,神經保護作用更佳,因此選擇該藥作為注射藥物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聽閾值。以往多采用全身靜脈注藥的方法,但適應人群較少,且具有以下副反應:(1)長期大量應引起的不良反應。1)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為GCS 使代謝紊亂所致。2)誘發或加重感染。3)誘發或加重潰瘍病。4)誘發高血壓和動脈硬化。5)骨質疏松、肌肉萎縮、傷口愈合延緩。6)誘發精神病和癲癇。(2)停藥反應。1)腎上腺皮質萎縮或功能不全。2)反跳現象。因此,選擇一種安全可靠的用藥途徑備受臨床關注[7]。近年來研究發現,采用耳后注射和鼓室注射局部治療方法療效顯著,本研究進一步調查發現:兩種治療方式均能取得一定療效,但采用耳后骨膜下注射的安全性更高,且不會引發鼓膜穿孔,其原因可能為經耳后給藥,使藥液更容易進入乙狀竇、聽泡和外淋巴液,具有更強的藥物作用靶向性[8];而鼓室內給藥也同樣具有較強的靶位定向性,也能夠有效規避血迷路障礙,直接到達內耳發揮藥效;但由于需多次穿孔注射,以達到治療總量,屬于有創治療,且感染的風險較高,增加患者的不適及恐懼感,在臨床推廣受到限制。總之以上兩種途徑的激素治療均有其利弊,能夠有效彌補激素全身治療的不足。
綜上所述,耳后骨膜下注射與鼓室內注射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均能取得理想效果,適用于無法耐受全身用藥的患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