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04)
抑郁癥是一種精神與情感障礙疾病,臨床癥狀以心情低落、自責自卑、自殺想法及自殺行為等根據抑郁程度的不同均有所表現,抑郁癥的發生與患者的生活環境、社會關系及家庭環境有密切關系,是在長期的高精神壓力下逐漸由心理障礙發展而來的精神疾病[1-2]。本研究評估兩種抗抑郁藥物聯合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精神科收治的抑郁癥患者76 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主體,根據治療所使用的藥物的不同,將這76 例抑郁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38 例,男14 例,女24例,年齡在24 ~45 歲之間,平均年齡(33.16±7.24)歲)使用鹽酸度洛西汀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38 例,男9 例,女29 例,年齡在24 ~47 歲之間,平均年齡(35.11±6.73)歲)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進行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分析顯示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的流程、注意事項及目的均已全部知悉,簽署同意書。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和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0)[3]精神和行為障礙一章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治療前1 個月內未服用過抗抑郁藥物。
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2)其他器質性嚴重障礙;(3)精神障礙無法與之有效溝通;(4)凝血功能障礙;(5)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或鹽酸度洛西汀過敏。
對照組抑郁癥患者使用鹽酸度洛西汀(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原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61)進行治療,餐后口服,起始劑量20 mg/次,2 次/d,之后根據患者抑郁程度的改善與否適當增加或減少藥物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30 mg/次,2 次/d。
觀察組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國藥準字H20080599)進行治療,餐后口服,起始劑量每次10 mg,每日1 次,之后逐漸增加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每次20 mg,每日1 次。以上兩組藥物治療均持續進行2 個月。
(1)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1 周、6 周的抑郁癥狀進行量化,量表得分<17 即沒有抑郁癥,17 ~24 分即為抑郁癥,得分>24分即為嚴重抑郁癥;(2)記錄兩組患者所使用的抗抑郁藥物的起效時間和臨床癥狀消失時間;(3)記錄兩組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口干+失眠+惡心+食欲減退)/所有患者×100%,不良反應發生率越高,表示該藥物的安全性越差;(4)治療效果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HAMD 得分<17分,未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17 分<HAMD <24 分,未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無效:臨床癥狀未有明顯改善,HAMD >24 分,或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為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病例脫落4 例,對照組病例脫落3 例,其中包括3 例患者臨床資料丟失,2 例患者藥物起效后便不再用藥,2 例患者失聯。對比其余臨床資料完整的34 例觀察組和35 例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藥物的起效時間和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有效性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有效性指標對比(± s)
組別 例數 藥物起效時間(d)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w)觀察組 34 8.41±2.57 8.63±1.24對照組 35 7.19±2.16 6.46±0.72 t 2.137 8.921 P 0.036 0.000
觀察組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口干、失眠、惡心、食欲減退)的概率低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n(%)]
兩組治療前以及治療后1 周、6 周的抑郁癥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以及治療后1 周、6 周的抑郁癥狀對比(± s)

表4 兩組治療前以及治療后1 周、6 周的抑郁癥狀對比(± 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w 治療后6w觀察組 34 28.21±3.64 25.66±4.11 13.35±2.69對照組 35 28.75±3.15 24.37±4.16 14.21±2.74 t 0.660 1.295 1.315 P 0.512 0.200 0.193
抑郁癥臨床癥狀以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及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為主,嚴重者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對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險性[4]。抑郁癥的發生和遺傳因素有重要聯系,還與患者的性格、生活環境、意外事件發生等存在關聯,針對抑郁癥的治療目標包括消除抑郁癥狀、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預防再次發作。目前臨床治療抑郁癥的方式有抗抑郁藥物、心理干預、運動干預、深部腦刺激、經顱磁刺激、電休克及光照療法,其中藥物治療時首選的治療方法[5]。常使用的抗抑郁藥物有艾司西酞普蘭、度洛西汀等,艾司西酞普蘭是一種高選擇性的5-HT 再攝取抑制劑(SSRI),對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攝取影響較小,安全性較高。度洛西汀對去甲腎上腺素即5-HT 的抑制作用明顯,本研究即對比分析以上兩種藥物對抑郁癥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
艾司西酞普蘭是西酞普蘭S-異構體的代謝產物,也屬于選擇性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對于中樞神經系統末梢突觸前膜本身“再攝取機制”形成抑制作用,從而發揮抗抑郁效果,并且不會干擾患者的肺腎及血液系統,藥物不良反應較小[6]。度洛西汀是去甲腎上腺素、5-HT 再攝取抑制劑,不僅能夠使去甲腎上腺素遞質系統得以增強,同時能夠使5-HT 遞質系統的神經傳導增加,進而間接促進人體大腦與脊髓中5-HT 和去甲腎上腺素濃度的升高,具有較好的抗抑郁、抗焦慮作用,能夠使機體疼痛耐受能力增強。
本文陽性內容不多,可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