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強
(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8400)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內胰酶異常激活后,出現胰腺組織水腫的炎癥反應,屬于常見急腹癥的一種,患者多表現為發熱、惡心、腹脹、急性腹痛等癥狀,病情嚴重者也會出現腸麻痹、黃疸、皮下血瘀、休克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極大不良影響[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暴飲暴食,工作壓力大等,均導致急性胰腺炎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危害性較大。目前,臨床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推薦,西醫常規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法,可使胰腺分泌量減少,避免患者出現繼發性損傷,可有效降低病死率。但是,急性胰腺炎防治與安全性方面西醫治療效果并不可理想。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2],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胰腺炎,可通過多途徑多靶點治療,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安全性更高。因此,本文特選擇7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入組,對急診內科治療中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觀察。
入選時間為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入選病例為我院急診內科收入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0 例入組,以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病例35 例,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27 ~67 歲,平均年齡(41.29±3.57)歲,類型:輕度胰腺炎15 例,非膽源性胰腺炎7 例,膽源性胰腺炎13 例;一組為觀察組,病例35 例,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齡24 ~68 歲,平均年齡(43.16±1.59)歲,類型:輕度胰腺炎11 例,非膽源性胰腺炎10 例,膽源性胰腺炎14 例;兩組間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確診為急性胰腺炎,符合臨床診斷標準;(2)B 超檢查提示,胰腺邊界模糊,胰腺偏大;(3)存在惡心嘔吐、腹部疼痛、脹氣等表現;(4)知情自愿下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患者;(2)不配合治療或未完成全部治療方案者;(3)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肺并發癥。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入院后立即連接呼吸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包括脈搏、呼吸、血壓、體溫、意識狀態等,對腹部體征進行觀察,監督患者禁食,針對營養不良風險高的患者給予相應營養支持,以腸道外營養為佳,行胃部減壓,給予奧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給予烏司他丁抑制胰酶,靜脈注射方式給藥,給予胃黏膜發揮保護作用,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正常后,可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從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食。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立即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觀察組實施急診內科綜合治療,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糾正患者的水電解質失衡情況,進行體液復蘇,立即連接心電監護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給予充足的腸道營養支持;給予0.1 mg 奧曲肽,皮下注射,每日2 次,進行腹腔血液過濾。給予穴位注射治療,利用5 mL 無菌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2 mL 與生理鹽水2 mL 混合稀釋,對局部穴位表面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主要消毒膝外緣下方3 cm 處,于足三里處針刺進入,攆轉進針,控制在3 mm 左右,回抽無氣體或血液后,將2 mL 注射液快速直接注入到穴位內,然后迅速拔針,每日1 次,患者排氣后停止針刺治療。治療效果不佳者,立即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觀察記錄患者的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與腹痛消退時間,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顯效:腹部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B 超檢查提示胰腺正常,血尿結果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腹痛、腫脹癥狀有所好轉,B 超檢查提示胰腺表現趨于正常,血尿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未改善,血尿無任何好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選用軟件SPSS 24.0 處理本文涉及的統計學數據,計量資料描述方式為(±s),行t檢驗;計數資料描述方式百分數,行χ2檢驗;P<0.05 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腹痛消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對比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間腹痛與血淀粉酶恢復時間對比(± s,d)

表1 兩組間腹痛與血淀粉酶恢復時間對比(± s,d)
分組 例數 腹痛消退時間 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觀察組 35 4.75±0.89 4.96±0.74對照組 35 6.19±1.08 6.18±1.05 t 6.0874 5.6187 P<0.05 <0.05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對比差異顯著。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是由于胰腺消化異常,大量胰酶被異常激活,滲透進入胰腺壁與管壁外側,胰腺消化異常而出現化學性炎癥反應所致[3]。調查發現,不同地區急性胰腺炎類型存在一定差異,國外多見酒精性胰腺炎,而我國膽源性胰腺炎最為常見。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因素為高脂血癥,同時胰腺損傷、高鈣血癥、內鏡胰膽管造影術與藥物也會誘發此病。急性胰腺炎起病急,腹部可感到劇烈疼痛,病情嚴重者疼痛癥狀可影響至背部,患者也會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等表現癥狀[4]。急診科醫師再臨床診斷時必須對患者出現的臨床癥狀進行鑒別診斷,配合CT、B 超等影像學方式進行準確診斷,避免漏診、誤診等情況發生。
急性胰腺炎多采用醋酸奧曲肽治療,屬于抑制類藥物,作用效果與生長素較為類似,具有較長的半衰期,生理活性活躍性較高,靜脈注射給藥后,可減少胰腺相關酶與組織液的分泌量,對胰腺細胞發揮保護作用。臨床研究發現[5],相比于常規治療而言,急診內科治療在急性胰腺炎治療總的總有效率大幅提升,證實,臨床治療效果與臨床癥狀方面,急診內科治療更優異。治療期間,觀察到患者胰腺組織周圍存在液體時,及時開展穿刺引流,可避免炎癥發生,更好促進患者康復。治療期間利用B 超檢查,顯示胰腺壞死患者者,超聲引導下穿刺,觀察壞死類型,針對無菌性壞死患者開展急診內科治療,感染性壞死患者則需立即采取外科手術治療[6]。
中醫學將胰腺炎歸屬于“腹痛”“脅痛”等病癥范疇,主要表現為肝郁氣滯,脾胃濕熱蘊結為主,原因分析,主要與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導致,肝膽脾胃功能失調,疏泄不利,濕熱瘀結于中焦,進而引起血瘀、邪熱壅塞。臨床研究發現,相比于西醫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急性胰腺炎治療總療效更高,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臨床療效更理想[7]。臨床動物實驗證實,急性胰腺炎患者發病后粒細胞、巨噬細胞釋放后,會釋放出大量炎性介質,造成組織器官損傷。急診內科康復治療期間除了給予禁食、腸內營養等基礎對癥支持治療,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痊愈。穴位注射治療時,新斯的明屬于膽堿酯酶抑制劑的一種,可促進胃腸平滑肌興奮,促進腸道蠕動,其中對結腸運動的刺激作用更明顯,可促進患者腸內容物加速排出。足三里作為足陽明胃經的主穴,主治胃腸疾病,范圍廣,無副反應。經足三里穴將新斯的明直接注入,可使胃腸道黏膜微循環有效改善,血流灌注量增大,進而刺激胃腸激素分泌,可最大程度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效果而言,觀察組患者接受急診內科綜合治療,可縮短血淀粉酶恢復時間,快速消除腹痛癥狀,使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提升。患者病情康復后,也需合理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適當運動,提升自身免疫力與抵抗力,做好日常自我保健,從而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
綜上所述,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急診內科綜合治療,可使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提升,促進臨床癥狀與體征恢復,對患者早日康復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可作為急性胰腺炎臨床治療的首選治療方案。本文研究尚有不足,例如樣本含量少、研究實踐較短,仍有待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延長病例觀察時間,以進一步觀察了解急診內科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