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娟玲,張思平,葉妙珍,黃彩霞,熊美英
(東莞市清溪醫院兒科 廣東 東莞 523660)
由于新生兒身體器官和系統發育不全面,身體免疫力也是非常弱,其群體本身的特殊性及無語言行為和意識表達能力導致臨床護理過程中上患兒發生不安全因素時容易被疏忽,造成嚴重后果[1]。隨著近幾年護理管理模式的不斷轉化和護理水平的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逐漸從國外引入國內,精確化、細致化、標準化的管理可有效對新生兒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及時干預,本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新生兒進行臨床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新生兒,納入標準:出生阿氏評分均在8 分以上,無窒息或缺氧史,無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無嚴重產傷及感染等。隨機分配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 例,A 組男24 例,女18 例,出生天數0 ~20 d,平均日齡為(11±4)d,平均體重(3.61±0.48)kg;B 組男20 例,女22 例,出生天數為3 ~18 天,平均出生時間:(9±3)d,平均體重(3.52±0.53)kg。兩組新生兒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新生兒遵醫囑予以常規護理,對新生兒按醫囑用藥,常規予以監測生命體征、更換尿片及配方奶喂養、不定時巡查患兒情況并每日洗澡進行跟蹤體重記錄。
1.2.2 觀察組
新生兒采用精細化護理管理。
1.2.2.1 不安全因素分析
(1)自身上:新生兒疾病期抵抗力更弱,易受外界致病菌侵襲,感染概率增加[2],同時,由于新生兒屬于啞科群體,存在活動度大,無自我安全防護意識及能力,易發生墜床/墜箱、抓傷、外傷。
(2)護理人員上:護理人員新生兒專業知識不扎實,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動作粗魯、操作機械,易造成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同時有些護士安全核查意識差,護理時易發生身份識別錯誤。
(3)人員配置上:我科新生兒人員暫未實施定崗管理,經常需要與普兒區護理人進行輪崗值班,導致護士對新生兒病人無法落實責任制護理,護士對患兒病情不掌握,對疾病早期預警識別能力差,同時夜間值班時間較長,護士易產生困倦,對出現的嗆奶、誤吸、窒息等不良情況不能及時觀察到。
(4)用藥上:我科新生兒藥物配置目前仍然是護士在科室自行配置,護士執行用藥醫囑時存在責任心不強、查對制度落實不嚴時就會導致配錯藥、用錯藥及漏用藥等情況,這對新生兒疾病治療造成不良影響。
(5)儀器設備上:由于我科新生兒生命體征監測儀配置不足,在患兒多,護理人員配置不足時,患兒發生病情變化時無法及時監測到,存在極大的不安全風險。
(6)感控管理上:新生兒屬于易感人群,新生兒病區是醫院感染易發生的區域之一,手衛生管理及感控指標的定期監測對于新生兒質量管理至關重要,若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特別時侵入性護理操作時不采取正確的方法及不重視洗手及對手進行清潔和消毒,會增加新生兒感染的機會[3],引起醫院交叉感染。
(7)管理制度上:科室有十大安全管理目標,但未針對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制定相應的查檢表格及應急流程指引,護士無法有效的評估不安全因素或在突發不安全事件時不會處理。
1.2.2.2 精細化管理
(1)針對新生兒自身因素為其營造良好環境,患兒入室后即放置在鋪有鳥巢的保溫箱內,溫箱內溫度根據患兒日齡及監測的體溫狀況進行實時調控,鳥巢設計為周圍高度稍高于患兒水平位高度,以避免患兒活動過度碰撞到箱門或不平硬物,患兒雙手戴棉質安全防護手套,手套口以手不松脫為適宜。遇患兒哭鬧時予安撫奶嘴適當安撫或用包被包裹調節舒適體位。
(2)培訓護理人員:通過OSCE(綜合病例下站點式護理)技能培訓模式不定期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臨床不安全因素分析決策及應急處理能力。通過角色互換情景演練及人文關懷體驗等培訓學習,讓護士能真切體驗到患兒的無助感和不安全感,加強護士對患兒的責任心和同理心,有效實施人性化護理服務。
(3)合理調配護理人員,對在新生兒病區工作的護理人員盡量固定化,并根據病人數、危重程度及床護比進行合理彈性調配,對夜間值班人員保證至少2 名護士值班,要強化安全防護意識,特別是在喂奶后、患兒哭鬧厲害、生命體征不穩定等情況時,要求其及時巡視患兒。
(4)對新生兒用藥時要求精準計算劑量和時間,藥物配制過程要求護士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及做好雙人核查工作,保證用藥準確無誤避免發生用藥錯誤。
(5)根據科室新生兒病人數購置足量的心電或血氧監測儀,要求所有入室的新生兒都給予監測儀監測生命體征,設置正確的報警參數,保證患兒出現病情變化時可有效及時進行早期預警識別。
(6)科室設有1 ~2 名感控人員,每日護理組長作為感控監督者,每日對在班護士進行手衛生或護理操作感控監督,對存在不安全因素者及時進行指正,每月要求感控意識差、手衛生執行率和正確率低的人員進行感控相關知識及實操授課,同時擔任當月感控員,通過循環式學習和接力式監管模式,可有效降低護理人員有關感控不安全因素的風險。
(7)根據新生兒常見護理不安全因素制定相關的查檢表,有新生兒護理人員擔任查檢員,每月進行定期查檢,對存在查檢不達標項目進行PDCA 法進行每周整改追蹤直至達標,在每月進行不安全事件發生情況匯總,對發生頻率最高的事件以PPT 形式進行原因分析,同時完善新生兒病房管理制度并制定相關應急制度流程及指引,要求護士按標準執行。
觀察兩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具體不安全事件包括:醫源性皮膚損傷、嗆奶、誤吸、身份識別錯誤、院內感染、使用藥物錯誤等)和家長對護理的滿意率(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
觀察組新生兒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為4.76%,與對照組26.19%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組間不安全事件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組間家長滿意度對比[n(%)]
新生兒期各器官尚未發育不完好,身體機能較弱,易發生多種突發情況,因此對新生兒的護理管理顯得尤為重要[4]。我科新生兒病區作為基層醫院兒科的一個分管病區,因為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強弱不一,常規護理方式只是日常喂奶換尿片、輸液注射等簡單的護理,加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人員配置不合理等等因素,在護理中不可避免地會引發一些損傷,而針對造成這些不安全事件我科護理管理人員經過反復查閱文獻及進行相關臨床實踐分析對比發現近幾年有研究者將精細化管理模式引入到醫學管理護理中[5],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心患者及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等方面應用效果明顯。為此,采用精細化管理方式,并采取科學、合理干預措施,可從本質上有效降低新生兒護理中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使在院的新生兒能夠平安順利地進行疾病治療及健康出院[6]。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管理旨在將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做到精確化、標準化、數據化,將其在新生兒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預中進行運用,簡單有效,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