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烈娟,劉遠成
(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肛腸科 安徽 合肥 230001)
慢傳輸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一種,指結腸的傳輸功能障礙,以腸內容物輸送緩慢、結腸收縮遲緩為特征[1],以便次、便量減少,腹部脹滿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調研顯示S T C 整體發病率高[2],呈現低齡化趨勢,其作用機制尚未明確,臨床療效效果不佳,且對患者心理及生活影響較大。現在將我科運用益氣健脾通便方在治療肺脾氣虛型慢傳輸型便秘患者的療效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我院肛腸科符合肺脾氣虛型慢傳輸型便秘的患者4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n=20),其中女5 例,男15 例,平均年齡(49±11)歲;對照組(n=20),其中女7 例,男13 例,平均年齡(51±9)歲。經統計學比較,兩組在年齡、糞便性狀評分、CCS評分、PAL-QoL 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肺脾氣虛型慢傳輸型便秘診斷標準;②患者自愿配合觀察研究;③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④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肺脾氣虛證:
主癥:①大便不硬,雖有便意,但排便費力;②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
次癥:①便后乏力;②神疲懶言。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主癥2 項+次癥1 項即可診斷,參考舌苔脈象。
①合并嚴重心血管、肺、肝膽胰病變、腎臟等原發性疾病;②內分泌功能異常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或精神病患者;③治療前一月內、治療過程中服用過促排便的藥物;④有腹部手術史者,或腸道狹窄因器質性病變引起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研究組予以益氣健脾通便方水煎劑每日兩次早晚口服,每次250 mL;對照組予以早餐前半小時口服琥珀酸普蘆卡必利片,每日一次,每次2 mg。研究組與對照組均每周復診隨訪1 次,進行糞便性狀、便秘癥狀及生活質量評價;連續用藥4 周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后進行中醫證候療效評價,并記錄相關不良反應。評價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
1.5.1 中醫證候療效評定
參照《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來擬定便秘的總體療效標準。
證候療效指數=治療前分值-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
(1)臨床治愈:便秘及其他癥狀基本都消失,療效指數≥95%;
(2)顯效:便秘及其他癥狀好轉明顯,70%≤療效指數<95%;
(3)有效:便秘及其他癥狀好轉,30%≤療效指數<70%;
(4)無效:便秘及其它癥狀均無改善,療效指數<30%。
1.5.2 糞便性狀評分
采用BRISTOL 大便性狀分類法:Ⅰ型:顆粒狀硬球;Ⅱ型:凹凸狀香腸便;Ⅲ型:裂痕狀香腸便;Ⅳ型:光滑的蛇狀或香腸狀便;Ⅴ型:柔軟塊狀,斷邊光滑;Ⅵ型:糊狀便;Ⅶ型:水樣便。
1.5.3 便秘癥狀評分
采用CCS 評分量表評價患者便秘癥狀輕重,在腹痛、排便頻率、每次如廁時間(5 分鐘)、排便無力、排便需用輔助方法、排便不盡感、每天去排便但沒有排出來的次數、病程(年)8 個方面,每小項依病情輕重分為0分-4 分,累計積分越高病情越嚴重。
1.5.4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PAL--QoL 對便秘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定,包括患者心理、生理以及便秘對生活的影響、滿意度4個部分的內容,采用5 級(0 ~4 分)評分,單項算分后計算總分,分值越高表明對生活質量越低。
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2 個療程的治療,研究組、對照組中醫證候療效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85%。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例)
患者在入組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糞便性狀評分(分)
患者在治療前,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對照組在治療8 周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便秘癥狀評分(分)
患者在入組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對照在治療8 周后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
中醫學認為慢性傳輸型便秘屬中醫“便秘”范疇。便秘病名首次見于清代的沈金螯《雜病源流犀燭》。在前人基礎上,后世醫家對便秘的認識不斷深入,而西醫治療多采用滲透性瀉藥、促胃腸動力藥、糞菌移植、骶神經刺激等[4],其長期療效和副作用還有待臨床檢驗;手術療法[5]作為長期保守治療無效的選擇,其創傷性大,且術后復發率和并發癥有待進一步觀察,給患者增加痛苦的同時也給其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而中醫藥治療STC 依據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兩大理論體系,不僅可以有效的改善癥狀,而且還可以依據患者的體質隨證擬方[6]。
益氣健脾通便方源于枳術丸,組方有白術20 g、黃芪15 g、黨參15 g、炒枳實15 g、陳皮10 g、杏仁10 g、當歸15 g、炙甘草6 g。全方白術為君,重用健脾,六腑以通為用,脾升則胃降。研究表明,白術能興奮受腎上腺素抑制的腸管,使腸管恢復正常。大劑量的水煎劑白術,可有效加速動物小腸推進功能[7];黃芪、黨參為臣,助君藥健脾。黃芪益氣升清,黨參健脾養陰。研究表明黃芪能加速腸腔蠕動,使胃腸功能得以改善[8],還能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增加抵抗力。枳實、木香行氣導滯,杏仁,斂降肺氣,助胃腸氣降,同時配伍當歸、肉蓯蓉溫陽養血、潤腸通便。陳皮理氣化滯,共為佐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木香能興奮胃腸道,從而加快胃腸蠕動;枳實可以提高平滑肌的興奮性,從而使胃腸收縮的節律性增加,增強腸管的自主運動。當歸[9]能提高大鼠的小腸炭末推進率,使小鼠排便時間縮短;肉蓯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陳皮健脾燥濕,理氣化痰;杏仁味苦下行,質偏潤而富含油脂,故能潤腸以通便;炙甘草調和諸藥,協君藥健脾,助臣藥補氣,共佐藥滋潤,為使藥。全方運用大量健脾宣肺之藥,如黃芪、白術等補氣藥使諸氣旺盛,而大腸推動有力,可謂“寓通于補之中”。諸藥合用,加速腸道推動,糞便排出。
本次臨床試驗通過口服益氣健脾通便方2個療程后,研究組患者糞便性狀和便秘癥狀及便秘患者生活質量均較前明顯改善,與對照組相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益氣健脾通便方在治療肺脾氣虛型慢傳輸型便秘患者方面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