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彥
(上海市崇明區血站辦公室 上海 202150)
1998 年我國無償獻血制度全面建立,國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無償獻血制度。20 年來無償獻血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無償獻血逐漸成為群眾普遍參與的一種自覺行為,適量定期的獻血不僅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反而對人體的健康還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少數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容易出現獻血不良反應[1]。獻血不良反應是指極少數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或者獻血后出現的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疼痛、過敏或者全身性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獻血過程中出現獻血不良反應,會加重人們對獻血的恐懼和擔心,影響到他們再次獻血的積極性,不利于無償獻血工作的開展。因此,分析獻血不良反應相關因素,采取對應的預防護理措施,使健康公民能夠積極參加無償獻血活動,對保障獻血者的身心健康和獻血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無償獻血不良反應相關文獻報道顯示,不良反應的原因復雜,主要的影響因素分為4 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操作因素[2]。2020 年1 月—6 月期間血站全血采集6733 人次,共報告獻血不良反應54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0.802%,我選擇了其中符合《獻血者健康體檢要求》進行無償獻血且發生獻血不良反應的54 例獻血者為對象,54 例獻血者獻血前無反應,獻血過程中或獻血后出現不良反應情況。54 例獻血者中,男31 例,女23 例,年齡19 ~48 歲,平均年齡(24.14±15.14)歲。
選擇2020 年1 月—6 月在血站進行無償獻血且發生獻血不良反應的54 例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填寫獻血不良反應者現場處置報告記錄,通過與獻血者交流、溝通了解其對4 類影響因素的反應情況,收集匯總獻血不良反應者的相關資料,分類統計各不良反應影響因素占比情況,通過分析導致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并分析其相關的影響因素。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020 年1 月—2020 年6 月共有6733 人參加無償獻血,共報告獻血反應54 例,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0.802%。生理因素:年齡、性別、首次獻血、低體重、低血壓、空腹、疲勞、睡眠不足、血容量的減少等;心理因素:獻血不良反應史、恐懼和焦慮、暈血史、見到其他獻血者發生不良反應等;操作因素:技術、服務態度、溝通交流、采血時間、總護理等;環境因素:溫濕度、擁擠、嘈雜、長久站立等。見表1。

表1 不同獻血反應發生原因分析
54 例無償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的直接影響因素分析發現:心理因素占37.04%(20/54)和生理因素占38.89%(21/54)占比均較高,顯著高于環境因素12.96%(7/54)、操作因素11.11%(6/54)。見表2。

表2 不同無償獻血反應影響因素的發生率
本次研究結果分析無償獻血不良反應相關因素中生理因素(38.89%)和心理因素(37.04%)占比均較高,顯著高于環境因素(12.96%)和操作因素(11.11%),可知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較易引發獻血不良反應,同時環境因素和操作因素也需重視。為使血液采集相關工作順利實施,使無償獻血者的再次獻血情況增加,進一步加強對無償獻血者的有效護理干預呈現必要性[3]。針對本次研究調查結果,對無償獻血不良反應相關因素分析,為獻血者制定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可降低獻血不良反應風險。
4.對策
年輕、女性、首次獻血、低體重、低血壓、空腹、疲勞、睡眠不足、血容量的減少等生理因素導致獻血者發生不良反應,獻血前必須展開完整的健康征詢工作,詢問獻血者的飲食及睡眠情況,防止空腹獻血及疲勞獻血[4];在獻血前數小時進易消化健康飲食,推薦獻血前30 分鐘內飲用溫熱的糖鹽水300 ~500 mL;確認生理因素導致獻血者發生不良反應預防措施的目標獻血者人群,如高中生獻血者,尤其是女性初次獻血者。設定最低身高體重要求,排除估計血容量低于3500 mL 的獻血者,工作人員要有意識地引導可能不合標準的獻血者,避免其因為同行者的壓力而獻血。
心理因素導致的獻血反應較為常見,而每個獻血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也復雜多樣,其中緊張、焦慮、恐懼、暈針、暈血等原因較為常見,需根據獻血者個體心理狀態采取不同心理干預措施[5]。也有部分獻血者存在暈針、暈血等情況,這類獻血者應鼓勵克服心理恐懼,也可適當遮蓋穿刺位置,通過交談轉移獻血者視線,減輕獻血者的不適感[6]。使用有效方法給予獻血者教育和指導,教育應在獻血招募時就開始進行,關鍵信息在獻血現場應再次強化。指導獻血者認識獻血者發生不良反應中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前期癥狀,并說明對應的方法,如站起時交叉兩腿并收緊腿部肌肉。如果在數秒內癥狀為減輕,則原地蹲坐或躺下以防止癥狀加重并呼叫幫助。
首先,適宜的場所、設施,寬敞、通風良好,避免陽光直射,合適的溫濕度,溫度20 ~24℃,相對濕度50 ~60%;其次,足夠的等待及采后觀察區域,有序的獻血秩序,減少站立等候的時間小于5 分鐘,確保整個獻血流程順暢進行,將每個環節的等待時間減至最少,避免發生反應獻血者對其他獻血者的影響,可考慮設立分離區域護理獻血反應;最后,在采血現場要配備穩定的可以后靠的觀察位,足夠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以確保可全程觀察獻血者。
采血前,采血護士應注意觀察獻血者雙側手臂血管情況,謹慎選擇血管,盡量避免采血時間過長等現象,增加不良反應風險[7]。采血護士應該選擇粗且彈性好的血管,保證穿刺一次成功,通過交談可適當轉移獻血者注意力,減少疼痛的刺激;采血中,與獻血者接觸的工作人員都應做到理解、互動和關注;拔針前,應指導獻血者學會按壓針眼的準確位置和正確的方法,告知獻血者按壓時間以避免血腫形成[8]。當獻血者還躺在獻血椅上時,囑其將雙腿交叉于踝部,反復收緊腿部肌肉,平靜呼吸;獻血后,建議獻血者在休息區停留至少15 min,并建議其在獻血后24 ~48 h 內額外補充水分。
綜上所述,因為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可避免,并影響獻血安全、獻血者再次獻血的意愿和獻血者保留工作的開展[9],所以對獻血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的分析和總結,并以此制定比較全面的預防護理措施,在無償獻血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