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Editorial Department
編者按
生態藝術旨在修復與保護生態環境,以相關政經、文化、權利、倫理等問題意識,介入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區行動,使生態話題成為公共議題,提高公眾參予程度,推動環境公平共享,重建社群新型生活方式。
從學科角度講,生態藝術屬于實驗藝術范疇,屬于學院和美協系統設立的美術學新學科。當代藝術前沿性探索納入其中,成為新藝術及未來藝術發展的重要方面。
申曉南
此次以“生態”的概念進行的一系列藝術季活動及各個版塊的主題展、外圍展,集中地詮釋了“生態藝術”的概念以及藝術的生態性發展,展覽提出了一個命題和問題,引發了許多值得討論的話題,作品呈現多元的狀態……
曾岳
自然性才是生命的共性。生態的失衡,是每個人源源不斷施加的結果,這顆星球所謂的領馭者其實是極其可悲的。對過度干預的“領地”,那些被逼瀕臨或者已經滅絕的物種,我們應該有切膚之痛。現代工業制造的生活垃圾,大多數已經從我們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清理出去,同時也就屏蔽了積重難返的危機感……
黃作林
藝術家們用自己的行動,希望喚醒我們對生態環境的重新認識。并利用廢舊材料與垃圾作為藝術作品的載體,達到以物為尺度的和諧關系,釋放人與自然、人與生命、人與社會的藝術生態語言,從生態哲學的視野、生態科學的原理、生態倫理學的禁忌和自然和諧的方法研究,對我們生態藝術的審美和表達關系重新思考,強調生克互濟的“宇宙藝術”。這是大家的初心……
陳德洪
生態藝術介入到自然空間、社會空間與精神文化空間的復雜關聯和交織,由此形成了空間關系的矛盾性和復雜性。地球生態的有限性與人類發展的擴張性之間的矛盾已經逼近臨界點。在絕望處凝聚信心,生態藝術為這個時代發出了明確的警示。地球的生態圈是宇宙中小小的生命方舟,作為命運共同體的人類唯有同舟共濟才有未來……
靳立鵬
生態藝術既是對地球生態系統危機的回應,也是以藝術的方式建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新關系的一種努力。生態藝術教學既包含重要的生態素養(ecoliteracy)培育內容,也是生態藝術教育維度的重要體現,在中國仍然是新興的、亟待發展的領域。同時,關于生態危機與生態思維的教育在各級各專業的教育中都存在普遍缺失的現象……

唐勇0.18立方米的土地(局部)裝置20cmx120cmx210cm2015
曾令香 李佳璐
此次行動計劃采取由本人、政府官員和第三方機構組織者一起組成策展人團隊與“1+1+1”的聯合策展模式,同時讓藝術家、院校研究生和當地的居民一起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合作,成為藝術作品的共創者。本次行動計劃立足于從公共藝術的視角探討生態命題,從“物·生態”“境·生態”“仁·生態”三個版塊視角探討公共藝術與生態、藝術與生態的多重關系……
馮大慶
生態藝術作為一個涉足生態公共話題的藝術形式,其本身具有強烈的公共屬性,同時也應具備自身藝術呈現的特點和智慧。生態藝術的作品不重結果而強調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將想和做聯動起來,使藝術擺脫過度商品化的傾向,重新回歸對創造力的解放和對精神的療愈……
王蓓蕾
當下中國生態藝術在實踐和學科層面不斷推進與拓展,既關注生態理念與主題的多元表達,也將生態原則內化于藝術創作的諸多環節,同時也在探索以生態為媒介的藝術形態學可能性,以及它對藝術基本觀念的拓展和對現有藝術體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