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蕾 Wang Beilei

1李英武禁錮.一片空白裝置2020

2張為民、雷越峰、冉渝懷封鎖裝置2020
生態藝術的發展一直伴隨著爭議,生態藝術是一種觀念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態至今還沒有形成共識。今天的實驗藝術在形式語言、媒介材料、空間場景、傳播途徑和創作方法論等維度都呈現出了異常復雜的狀況。生態藝術作為當代實驗藝術的一個重要面向,應該厘清生態藝術的基本概念,推動生態藝術的本體性建構。本文擬從生態主題表達、生態原則內化、生態媒介轉換、藝術體制與觀念拓展幾個方面展開初步的探討。
中國當代藝術對生態主題的表達已經非常豐富和多元,很多藝術家和作品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態藝術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的關切,還關涉到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文化生態的相互關聯性。今天,廣義的生態藝術以生態作為主題,無論是聚焦于作品本身,還是強調過程、介入、實踐和協商,基本涵蓋了裝置、行為、影像、觀念藝術及參與式藝術等諸多實驗藝術形態。
徐冰自2004年以來一直持續創作《背后的故事》系列。藝術家用各種廢棄物在半透明玻璃后面造型,利用光線的作用,在正面復制出中國古代山水圖式。我們可以從生態藝術的維度來闡釋中國人傳統精神家園的失落和人類活動對自然山水的傷害。這種類型的作品與傳統的架上藝術形態有更多的關聯性。而尚揚的《剩山圖》系列作品,雖然是以架上繪畫為主體,但植入了工業廢舊物品等現成品,在展覽空間里構成一種進入性的空間,具有了劇場性的特征,表達了他對于人類生存家園的憂思。藝術家梁紹基以蠶吐絲結繭的生命過程作為創作媒介,把自然生物生長的過程性帶入藝術創作。王久良的《垃圾圍城》等攝影作品聚焦環保生態問題,現實生活場景的影像化轉換與傳播使其作品在廣泛的社會空間里被關注。朱青生2005策劃實施了網絡藝術活動《洗黃河》。藝術家在網上征集洗河方案,發起在線交流與討論,將黃河污染話題以藝術的方式引入當代輿論空間,作品成為一種社會事件,體現為一種社會參與和行動。

3章涵逝者的花園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20
西方社會生態運動作為一種公民政治運動得到了廣泛開展,并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與文化力量。在生態運動中應運而生的綠黨等政治組織也十分活躍。博伊斯就曾以藝術家的身份,參與創辦了德國綠黨。生態藝術實踐在西方是生態運動的一部分。在中國,生態藝術實踐并沒有形成一個藝術流派或藝術形態,更沒有生態政治運動的社會性基礎。雖然中國社會生態與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但生態問題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從政府層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全社會的生態意識得到了明顯提升。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實踐也體現了更多的建設性意義。但當下的眾多生態藝術活動與一般意義上的公眾生態與環保教育活動相互呼應,生態藝術實踐往往成為一種皆大歡喜的主題性宣教,中規中矩的同時也就缺少了藝術的突破性和張力。或者通過附加過多的學術性包裝而與社會語境區隔,成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自娛自樂。
當下藝術圈對“生態”一詞的濫用和誤用比較普遍,對生態藝術、社會生態、藝術生態等概念的基本關系也沒有厘清,由此對生態藝術也產生了大量誤解。大量的所謂生態藝術停留在泛泛而談的生態環保理念和主題層面,生態主題的多元表達依然存在諸多局限性。實驗藝術的前沿性、先鋒性在生態主題傾向的藝術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充分呈現。
生態藝術從藝術觀念到藝術實踐都應該體現出鮮明的生態原則。
首先,生態藝術創作本身應該體現生態環保原則。生態藝術應該是生態的藝術。在其創作、運輸、展覽、收藏、回收等環節都應該體現環境無害原則和綠色經濟原則,盡可能減少環境傷害和能量消耗。早期的大地藝術以巨大的工程體量來對自然環境形成人為的美學化改造,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既不環保也不經濟,同時體現了資本對自然支配的粗暴干預。眾多當代藝術展覽與活動為了追求視覺的奇觀效應而興師動眾,投資巨大,占據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個別所謂公共藝術以巨大的體量占據公共空間,對自然環境和空間關系形成了擠壓性的扭曲而無異于藝術垃圾,有違基本的生態原則。
而且,生態原則的內化從根本上來講應該是在哲學美學層次上的一種生態性文化反思。麥克盧漢認識到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即“技術成為環境”包裹和取代了自然。人與自然的聯系需要技術的中介,自然因為與人的疏離由此成為人的審美對象。生態藝術在當代的凸顯,作為一種審美補償機制,具有其審美心理學的重要基礎。我們需要超越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將人的生命實踐放在整個自然宇宙的生命系統中進行宏觀性的整體思考,以此克服人類實踐的短期效應和短視性。
生態藝術應該成為“通過生態學知識所理解的藝術”。坦率來講,藝術界對生態問題的理解還停留在非常淺表的層次。當代的生態藝術實踐更多的還是一種生態焦慮情緒在社會心理層面的反映,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科技等層次的眾多問題并沒有得到深入思考。而在自然生態、社會文化生態、藝術生態方面的相關聯問題還有待充分展開討論。
生態藝術何以構成一種新的藝術形態?藝術形態的拓展更替構成了現當代藝術發展的一種基本脈絡。生態藝術如果僅僅以主題來進行一種形態學意義上的命名必然引起普遍的質疑。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當代藝術形態演變的基本邏輯。
現代主義以來的造型藝術發展經歷了從架上到架下,從拼貼到現成品的挪用以及裝置、影像等的發展,從物性到身體性、從作品性到劇場性、事件性,從白盒子到社會現場,從觀看到參與介入等系統性的變化,形成了藝術形態的不斷拓展、更迭。在當代藝術領域,生態主題的多元表達儼然已經形成了生態性藝術的譜系和脈絡。但從藝術形態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生態性主題的多元表達涵蓋了繪畫、雕塑、影像、裝置、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地景藝術、生物藝術、參與式藝術等眾多藝術形態。生態藝術概念還基本上是基于傳播角度的實用主義命名。
生態藝術作為新的藝術形態必須實現以生態為主題向以生態為媒介的轉換。生態從藝術以生態為媒介表達生態的藝術主題,將生態的修復、重建、創造作為特定的藝術表達方式,實現生態性目標和美學性目標的內在統一。然而生態具有一種宏觀的系統性,單一的藝術項目很難在生態層面產生實際影響,以生態為媒介具有現實性的難度。當代生態藝術的諸多爭議也正是基于生態藝術主題性與媒介性的分離而引發。從藝術形態學角度來看,生態藝術還很難說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態。
今天的中國藝術體制中,實驗藝術將當代藝術的諸多形態納入一種學科化的體系,體現了學院體制的開放性和當代性。生態藝術作為實驗藝術的一種藝術傾向,因其鮮明的問題意識和現實關切而備受關注。近年來,以生態藝術的名義舉行的藝術活動與展覽也越來越頻繁。但其中也呈現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首先就是對生態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層次的探索和拓展,當下的生態藝術創作大多體現在資源枯竭、垃圾泛濫、物種滅絕、環境污染等顯性具體的生態問題的呈現與回應,與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技術等關聯性較少。創作中生態藝術的實驗性、前沿性張力有所弱化,類型化、模式化問題也比較突出。生態藝術雖然形成了一種實驗藝術創作傾向,但并沒有形成獨特的藝術創作形態和語言。其進一步的發展也面臨突出的瓶頸。
如果我們超越一種媒介性的藝術形態學分類,生態藝術可以看作是一種藝術觀念的社會性拓展。它以一種特定的社會性問題域為核心,以開放的藝術觀念參與社會性的生態實踐,由此形成當代藝術的生態性參與。在更加寬泛的意義上,生態藝術包含了自然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等多元維度,這樣來看,生態藝術與博伊斯的“社會雕塑”理念更加相關,而成為一種整體性藝術。“整體藝術”的概念經瓦格納、海德格爾的美學之思致力于在藝術中實現人的整體性和對異化的抗拒。這種觀念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使藝術觀念超越審美而具有更加本真的意義。
今天實驗藝術在學院體系內部不斷推進,中央美院邱志杰提出的“總體藝術”融合了社會調研、行為、裝置、寫作與社會參與等多元方式,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當代藝術實踐。川美實驗藝術學院設立了藝術——社會的實驗藝術專業方向,強調將藝術創作置于社會現實之中,堅持藝術觀照社會、介入社會,共織藝術與社會共生的文化生態。生態藝術首先是行動的藝術、實踐的藝術,在實驗藝術的學科體制下,生態藝術在努力拓展形成新的藝術方向。“2020首屆重慶生態藝術季”系列活動從不同的維度探討了生態藝術的可能性。主題展取名“再生”,總策展人王林特別強調作品以廢舊物為材料進行創作,重新煥發日常事物包括廢棄物的天性與活力。而社區生態藝術項目則介入社區、社群,調動與提升大眾生態意識,將生態藝術納入到日常生活領域。
當下中國生態藝術在實踐和學科層面不斷推進與拓展,既關注生態理念與主題的多元表達,也將生態原則內化于藝術創作的諸多環節,同時也在探索以生態為媒介的藝術形態學的可能性,以及它對藝術基本觀念的拓展和對現有藝術體制的突破。中國當代實驗藝術已經形成了生態轉向。雖然面臨著重重矛盾,但生態藝術直面當代人類嚴峻的生態問題,體現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對當下的藝術狀況無疑已經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生態藝術的面貌也在逐漸清晰,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和重視,這也正是生態藝術的活力與潛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