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海,魯學文,童永貞
永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永登 730300
武勝驛鎮,距永登縣城20km,平均海拔2 600m左右,年降雨量340~456mm,年均氣溫4.5℃,年無霜期80~100d,屬半干旱半濕潤的二陰山區,是永登縣深度貧困鄉(鎮 )之一。為了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培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自2000年開始試種“高原夏菜”以來,從最初的3.34多hm2發展到如今的2 000多hm2,品種由娃娃菜逐步擴展到紅筍、菜花等多個高產值品種,年產值超過2億元。這里夏季氣溫較低,干燥少雨,病蟲害少,種植的蔬菜色澤鮮亮、菜香濃郁、口味純正、口感甜脆、品質優良,深受全國消費者喜愛,成為蘭州市冷涼性出口創匯蔬菜基地之一,產品遠銷省內外。2015年以前由于連年長期種植單一品種娃娃菜,致使娃娃菜品質逐年下降,病蟲害日益嚴重,極大影響了當地蔬菜的發展。2016年開始,武勝驛鎮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行紅筍種植,到2020年面積占整個高原夏菜的80%以上,為當地高原夏菜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本試驗通過對永登縣武勝驛鎮紅筍“2+X”有機肥施用,探索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有效途徑,為確定施肥方法及數量提供依據,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優化施肥技術提供參考,最終形成新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便在田間示范推廣和大面積應用。
試驗地位于武勝驛鎮火家臺村,東經103°07′10.3″、北緯36°51′16.6″,海拔高度2 400m,離312國道5km,丘陵地貌,屬栗鈣土類栗鈣土亞類川臺栗鈣土屬川臺中層栗鈣土土種,地塊面積4畝,2017-2019年連續三年實行過耕地休耕試點,為合作社流轉耕地,試驗前土壤肥力情況如表1所示。
供試肥料為有機肥(蘭州富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質≥45%,N+P+K≥5%)、尿素(46%)、過磷酸鈣(12%)、硫酸鉀(50%)。
供試紅筍品種為紫龍。
1.試驗設置與要求。試驗設置6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20m2,為5m×4m;每小區播種5壟,壟距0.8m。株距25cm,每壟種植2行,每行40穴,每穴定植1株健苗,每小區200株;小區以壟溝分開,單摘單收,稱鮮重,病、蟲、草害統一防治。
總氮投入量根據當地紅筍目標產量、養分吸收特點和土壤供養分狀況確定,并結合國家化肥零增長行動適當降低化肥施用量。試驗各處理施肥方案見表2。
2.施肥量的確定。本次試驗紅筍目標產量4 000kg,每生產1 000kg紅筍需吸收純N2.5kg、P2O51.2kg、K2O4.4kg,生產過程中需要較多的N素營養和K素營養,P素營養稍次,綜合P2O55kg、K2O10kg,試驗肥料施用量見表3、表4。
3.試驗施肥方法與原則。紅筍根系分布淺,葉大而薄,消耗水分多,不耐旱也不耐澇,對水肥要求嚴,所謂“澇了竄,旱了竄,痩了竄”。頭水澆得不宜過早,開始澆水以后莖部肥大速度加快、需水需肥量增加,地面稍干就澆。水分要均勻,每次的追肥量不要過多。久旱再澆,莖部容易形成裂口,還會出現過早抽薹。故采取“先控后促,重施追肥”的原則。依此制訂本試驗施肥措施:①有機肥和磷肥全部基施,整地時一次性埋入;②25%的氮肥、20%的鉀肥作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③35%的氮肥、40%的鉀肥在蹲苗后莖部開始膨大時追施,一次性施用;④40%的氮肥、40%的鉀肥在莖葉旺盛生長期追施,促使莖部肥大,延遲抽薹。

表2 紅筍“2+X”有機肥當量試驗施肥方案

表3 試驗各處理施肥量(折純量)

表4 試驗各處理施肥量(肥料量)
試驗2020年5月15日統一播種,7月31日一起采收,試驗紅筍各處理采摘記錄見表5。
本試驗以處理1作為CK進行分析。
從表6、表7看,處理間F>F0.01>F0.05,說明處理間存在差異且差異極顯著,肥料的施用對紅筍的莖長、莖粗影響很大;區組間F<F0.01<F0.05,說明區組差異不顯著,區組間地力水平等影響因子基本一致。
從表8看,處理間F>F0.01>F0.05,說明處理間存在差異且差異極顯著,肥料的施用對紅筍的凈重影響很大;區組間F<F0.01<F0.05,說明區組差異不顯著,區組間地力水平等影響因子基本一致;從表5看,凈重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3>4>6>5>2>1,莖粗和凈重的位次表現基本一致;莖長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5>2>4>3>6>1。通過表9凈重處理間多重比較(LSD法)看,處理3與處理2、處理4、處理1平均產量之間差異極顯著,處理5、處理6、處理1平均產量之間差異極顯著,處理2與處理1平均產量之間差異顯著,其他處理間平均產量差異不顯著。
試驗結果及數據分析表明,武勝驛鎮火家臺村在本試驗條件下:
1.有機肥提供氮占總氮的1/3且基施,化肥提供氮占總氮的2/3且全部追施的處理凈產量最高,畝產量4 022.2kg,略高于4 000kg的目標產量,比無肥區高1 966.7kg,比無氮區高1 244.4kg。

表5 各處理小區紅筍生物學性狀

表6 紅筍莖長方差分析

表7 紅筍莖粗方差分析

表8 紅筍凈重方差分析

表9 紅筍凈重處理間多重比較(LSD法)
2.有機肥提供氮占總氮的1/3且基施,化肥提供氮占總氮的2/3且全部追施的處理莖粗最大,平均4.1cm,比無肥區大0.9cm,比無氮區大0.7cm。
3.有機肥提供氮占總氮的2/3且基施,化肥提供氮占總氮的1/3且全部追施的處理莖長最高,平均54.5cm,比無肥區高13cm,比無氮區高1.6cm。
通過武勝驛鎮火家臺村紅筍“2+X”有機肥當量試驗研究表明:在耕地輪作休耕地塊適當降低肥料施用量尤其是化肥施用量是可行的,但本地區耕地地力肥力并不能完全滿足種植紅筍的養分需求,氮肥施用不足嚴重影響紅筍的產量和品質,單純的施用化肥雖能達到一定的產量,但不能保證紅筍品質達到最優,須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施足底肥。建議在當地連續休耕地塊,可畝施有機肥4 000kg或優質商品有機肥80~100kg、純氮9~12kg,結合適量磷鉀肥,和農藝措施相結合,科學施肥,即能確保化肥零增長目標的實現,又能保證紅筍的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