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金坤

“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是中國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逢新春佳節,人們總喜歡在自家門上貼一個大大的“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濃厚氣息。
古人對福的解釋有多種。“福者,備也”,這是《禮記·祭統》和《尚書·洪范》中鄭玄的注解,意思是什么都齊備。《釋名》則說“福,富也”,《廣雅》說“福,盈也”,《韓非子·解老》說“全壽富貴謂之福”,也是“備”的意思。所以向人家祝福,正是祝其一切都好,可謂言簡意賅。
“福”既是齊備,為何又有“五福”呢?查五福之說,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這也可以說是“備”,那最后一福,竟把得個好死,也歸入福的范圍之內。不過世人忌諱說死,所以漢代桓譚不說什么“考終命”,而只是說“五福:壽、富、貴、康寧、子孫眾多”,內容換掉了兩個,說來也還是好事齊備之意。
在現代,“福”又有新的含義。歌德說“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所以,我認為,從大的方面說,“福”是一種美的感受與體驗,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境遇,甚或是一種一心渴望實現的企盼和追求。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一日三餐吃得香,夜晚有個安穩覺,過簡單的日子。
根據經歷和境遇的不同,人們對“福”又有不同的認知和感情。生活在貧困中的人,認為有錢就好,富足是“福”;經歷過災難的人,認為穩定為好,平安是“福”;身患疾病的人覺得健康是“福”;身陷囹圄的人認為自由是“福”;樂善好施的人覺得奉獻是“福”。
“福”就是這樣,沒有絕對的定義,沒有絕對的標準。然而,“福”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愿新的一年,“福”叩響每一個人的心扉。
(常朔摘自《北海日報》2021年2月22日/圖 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