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樂蕓
(長寧區圖書館,上海 200335)
隨著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運營商發放了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了5G商用時代。因而2019年也被稱為5G元年。5G的出現讓網絡速度在20年間提升了上百萬倍,人類社會也因此加速進入萬物互聯的時代。誰都不會想到,這個時代的到來,會對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造成巨大的沖擊,它加速著傳統的特色館藏資源往多媒體化方向發展。
什么是5G?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是指超高傳輸率、低延遲、支持大規模高密度高速度設備連接并具有高可靠性的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也即是目前正普及的主流4G 技術之后的下一代技術[1]。
與4G技術相比,5G的基站峰值速率能從4G時代的1Gbps直接躍升至20Gbps,用戶體驗速率將提升十幾倍。5G的誕生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通信,它所要實現的是大寬帶、海量設備接入、低延時及高可靠性的需求。5G將把人類社會與周遭環境連為一體,讓人與物、物與物實現更高效的連接。

5G相比4G的斷代需求指標表
多媒體資源,即通過多媒體互動或新興媒體傳播的方式進行傳遞的資源或教學知識傳授活動中的基礎資源,這些資源往往通過聲音、圖片、文本或視頻等形式以幻燈片背景、網絡網頁、電子媒體、紙質出版物甚至是計算機軟件等一系列硬件或軟件為載體進行展現[2]。早在20多年前,公共圖書館就開始了館藏資源的數字化轉型之路。而隨著圖書館智慧化程度越來越高,圖書館如何更好利用特色館藏資源提供閱讀服務、實現知識交流和文化保護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在這個課題中,特色館藏資源多媒體化就顯現出了它特有的優勢,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多媒體資源的建設是當前以及未來數字圖書館最重要的發展領域之一,甚至有人認為多媒體資源是未來圖書館的生存之本[3]。多媒體資源作為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中的一員,有其獨特的價值,主要表現為:
1)生動,渲染力強。多媒體資源的展示多以聲音、影像為主,它能夠刺激視覺與聽覺,渲染情感與氣氛,以此生動地表達所記載的信息與知識,增強受眾的印象與體驗。隨著網絡技術、移動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革新,以視、聽為主的多媒體體驗正在逐步往交互式體驗發展,這一發展將極大地提升受眾對于多媒體資源本身及其所要傳達的信息的興趣與參與度。
2)豐富,信息量大。由于多媒體資源集合文本、圖像、視頻、動畫及聲效等多種媒體技術于一體,故而它所能承載的信息量遠超單一媒體。如果文本媒體傳遞信息更注重理性層面,那么多媒體則是將理性與感性合二為一,并長于傳遞感性信息。它所傳遞的信息更有層次感,比單一媒體所能傳遞的內容更豐富,體驗感更強烈。
3)直觀,還原度高。如果你看一本傳記,你需要通過文字的描述“腦補”那些畫面,才能對人物或事件有一定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往往是存在局限性的。但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還原一本傳記、或講述一個故事、亦或是普及人類在某一發展階段的知識信息,那種直觀的感受是單一文本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在記錄和還原人物或事件的背景、細節、原因以及真相等方面,多媒體資源無疑是獨擅勝場。
4)多樣,延展性寬。“以往圖書館與其他信息知識機構的區別,主要是依據工作對象(如文獻、文物、檔案、藝術品)的不同來劃分的,而在數字圖書館里,這些多樣性的工作對象全部轉換成了多媒體數字資源形式,由此導致傳統圖書館與博物館、檔案館、藝術館在虛擬空間中的邊界逐步消失[4]。”邊界的消失看似是一件壞事,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消失預示著圖書館的信息空間與社會職能在不斷延展。通過多媒體,圖書館能從“孤島”向“汪洋”不斷拓展,并逐漸向文化館、博物館、檔案館、藝術館乃至社會組織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一個多媒體資源共同體。而這個共同體所能提供的信息一定更豐富、多樣,能為受眾所提供的服務也更廣。
基于多媒體資源擁有諸多優點,將公共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多媒體化也就有了諸多的現實意義。如能將圖書館的特藏文獻多媒體化,不但能充分利用特色館藏資源,契合受眾需求,更能使特藏文獻資源建設新穎先進,別具一格。
公共圖書館的多媒體資源建設途徑主要包括:1)采購公開發行的、具有國際或者國家音像出版物標準編號的音像制品;2)印刷型文獻所附帶的音像載體,如光盤、硬盤等;3)公共圖書館采購的商業多媒體資源數據庫等;4)公共圖書館自建的各類多媒體數據庫;5)自捐贈、采集或原生形成的各類多媒體資源等[5]。在搜索與圖書館多媒體資源采集及建設相關的研究文獻時,筆者了解到,要對多媒體資源進行采集、登錄、分類和主題標引、編目、組織和保管等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此外,與傳統圖書館文獻一樣,多媒體資源也同樣存在時效性,如何采購、保存和剔舊以及多媒體資源的版權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故而,關于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源建設這一方面,業界可提供的相關經驗比較少,這一塊可以說是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的一塊“短板”。
雖然多媒體資源建設還有待研究和探索,但多媒體資源在公共圖書館業務中的應用已成規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媒體及無障礙閱覽室。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多媒體閱覽室已經得到大規模應用,基本覆蓋了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地市級圖書館[6]。通過多媒體閱覽室,可以簡化讀者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使受眾能更便捷、快速、高效地瀏覽、獲取信息,查閱所需文獻資料。而隨著多媒體閱覽室的普及,各大公共圖書館開始著眼于無障礙閱覽室的建設,利用多媒體技術,為特殊群體,尤其是視障讀者打造一個無障礙的閱讀天地。
2)讀者服務與閱讀推廣。利用多媒體資源可為讀者提供更多新穎的服務,例如觀看3D多媒體影像資料、大數據分析研究型受眾隱性知識需求、利用web 3.0制定用戶個性化服務等。這是多媒體基于當前網絡技術發展之下為讀者服務的趨勢所向[7]。在閱讀推廣方面,影視作品、有聲讀物、VR體驗等基于多媒體設備與資源的閱讀推廣模式正日趨成熟。受眾可以跳脫時間與地域的限制,體驗到更為豐富得閱讀推廣服務。
3)助推特色館藏資源數據庫建設。目前,公共圖書館特色多媒體資源主要來源于公共圖書館自建或聯合共建的特色資源多媒體數據庫,包括綜合類數據庫中多媒體資源欄目,以及獨立的多媒體資源數據庫。這其中,全國副省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特色多媒體資源庫的主題主要包括以下7大類分別為:遺產文化、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資料、民族文化、地方藝術、人物專題、公共講座[5]。以長寧區圖書館特藏文獻服務部館藏資源為例,其館藏資源主要以古籍典藏、書畫篆印以及各類外宣品為主。其相關館藏多媒體資源主要涉及遺產文化、民族文化、地方藝術及人物專題。目前,古籍室、書畫室及外文室的特色館藏基本都還基于紙媒,如能進一步將這些資源多媒體化,必能滿足更多受眾的需求。
圖書館歷來以文獻資源為其收藏和服務的主體,數字化之后也還是以文本信息為主,這也是它與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等同類機構的主要區別。5G時代人們已習慣于直接使用音頻、視頻進行通信交流,甚至擴展到3D以及360°高清視頻,當帶寬十分充裕且成本低廉時,多媒體數據傳播一定會成為主要的傳播方式,人們學習和交流知識也會更多地借助于多媒體方式[1]。故而5G時代的到來必將使促使特色館藏資源往更多媒體形式、更多方向發展。
以往的實體館藏都需要讀者到圖書館閱覽室才能閱讀,而5G時代,人們更希望足不出戶就能直接享受在圖書館才能見到的資源。這種體驗不會因為網絡的不暢而受到影響,閱讀起來也更為高效和便捷。甚至,人們還可以通過聲、像等多媒體資源,了解到所讀圖書的內容、創作者的風格,或通過旁白的形式在閱讀的同時,體驗到語音講解。將實體書搬上網絡,并配以音頻甚至視頻導讀將會成為新發展趨勢。
移動速度是5G有別4G的質的飛越,故而對于特藏文獻資源而言,“靜止”將會被時代所淘汰。未來的多媒體館藏資源,一定會具有超高的移動性,它會隨著載體的改變不斷移動,不斷流通。這就需要多媒體資源具有更多屬性,能適應不同的設備,這里的設備絕不簡單的指電腦、手機,它更有可能是投屏、是移動機器人、是VR、是網絡。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只有多媒體化的資源才能在更多平臺發揮出作用,才能跟上5G的速度,跟上時代的步伐。
人機交互體驗、沉浸式體驗,這些新興的事物都緊隨著5G闖入人類的生活。而這些體驗背后所需要的資源,一定是多媒體化的,它有聲,有像,能觸碰,有回應。例如將清明上河圖投屏,甚至將來,可以讓人們“身臨其境”走在“宋朝”的大街上,與畫中人一同體驗生活,感受宋朝街市的繁華與宋朝文化的魅力。將這一想法應用于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也將會有不一樣的化學反應。用圖像和聲音描繪畫作、還原古籍中的歷史場景,營造書畫中的仙境氛圍,讓讀者通過這些多媒體化的資源,去“閱讀”,去感知,會成為未來圖書館交互體驗的發展趨勢之一。這也是特藏文獻多媒體化的發展趨勢與現實 意義。
綜上所述,正在到來的5G時代將會是無所不在的智慧時代,而隨著它的到來,原來被深藏于圖書館深處的特色館藏資源也將逐漸被搬上時代的熒屏,并發揮出其更好的價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特色館藏資源逐漸多媒體化,而5G將加速館藏資源多媒體化的進程腳步。我們期待著未來,特色館藏多媒體化后,這些資源能更好地被開發和利用,且能為讀者提供更多形式和內容的閱讀服務和交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