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者


向新疆和田地區捐書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成達志愿者服務隊”成立于2016年11月9日,服務隊名字正是取自學校育人理念“正志篤行,成德達才”中“成達”二字,寓意品德高尚、胸懷寬廣。學校的志愿者服務隊隸屬于校團委,是聯系廣大同學的紐帶和橋梁。
服務隊成立以來,“志愿北京”實名注冊志愿者673人,全校學生100%實名認證加入團體。服務總時長9209小時,受到了學校及社會的廣泛好評和一致認可,其優秀事跡被媒體報道。成達志愿者服務隊是一個團結、嚴謹、規范、有序的團體,堅持弘揚“參與、合作、互助、奉獻、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積極推動校園愛心風尚建設,助力城市副中心精神文明建設。讓學生在點滴奉獻中培育社會責任感,在絲絲暖流中共同成長。
“文明交通,志愿先行”。2016年10月30日、11月6日,服務隊組織校內高一年級志愿者同學于新華西街與新華南路交叉路口(北京ONE)開展交通安全疏導工作。一邊向車輛行人宣傳“文明禮讓”的交通法則,一邊幫助交通協警維護交通秩序,還為市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也得到了中山街居委會的贊許。
2017年6月16日,“愛心牽手,相伴成長”走進通州區北神樹希望小學。讓農民工子弟小學的孩子們感受到友善的關懷、真誠的力量和同齡孩子的溫暖。校內志愿者服務隊的同學們為那里的孩子帶去愛心禮物并進行義務支教,愛心牽手,共話未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及反響。
在上一次的交通疏導志愿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后,學校志愿者服務隊再次于2017年8月17日、8月18日在通州區潞河醫院十字路口組織兩天“等燈等燈”紅綠燈文明引導活動。雖然天氣酷熱,但志愿者同學協同自己的志愿家庭對過往四個路口的車輛和行人進行引導。活動圓滿結束后,得到了北苑街道和過往行人的一致贊譽。學生們也在活動中獲得教育,理解到文明交通的重要性。
2018年3月15日、3月16日,服務隊又在校羽毛球場組織“誠信互助,愛心傳遞”活動,學生志愿者為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因經濟條件所限無力購買衣服的學生捐贈棉衣及外套。兩天時間共籌得棉衣327 件、外套224件,所得衣物悉數郵寄至指定地點,得到了校領導、老師及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2018年5月12日,成達志愿者服務隊組織師生前往順義區太陽村開展“陽光關注,溫暖同行”志愿活動。同學們都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勞動的不易。同年5月,服務隊還組織全校師生為新疆和田地區小朋友捐書,共計1004本。
2019年3月5日,志愿者服務隊組織為西藏日喀則地區捐冬衣活動,共募集衣物1114件,學生們的愛心行動讓世界更加溫暖。同年5月20日,服務隊成員組織部分師生前往大運河森林公園進行志愿服務,內容涉及環保宣傳、垃圾清理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帶動了人們自覺愛護環境。
服務隊作為一個志愿服務組織,秉承服務同學、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的宗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全校學生志愿者進行校園基礎文明建設,并配合各班團支部開展相關志愿活動。服務隊現主要致力于三類服務對象及服務范圍的志愿服務工作,同時在工作中不斷拓展與延伸服務范圍。第一類文化教育類,服務范圍本校師生。如校園環境的維護、普及志愿者知識、校園基礎設施(其中圖書館環境維護、學生食堂就餐秩序督察);第二類城市綠色運行類,服務所屬街道及社區轄區路段的行人及車輛,到大運河森林公園進行志愿撿垃圾、宣傳環境保護綠色服務,如義務支持城市交通服務、文明引導服務;第三類關愛服務類,服務本市及外埠需要支持的特殊關愛群體,如舊衣回收捐贈貴州省黔東南、關愛通州區北神樹希望小學學生成長等。
可以說,首都師大附中( 通州校區)成達志愿者服務隊通過一次次的活動,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心,增長了他們的環保知識,文明了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公益實踐的教育效果比課堂之上更加直接、真切。
愿服務隊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將綠色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傳遞給學校師生,還傳遞給通州百姓。由此,服務隊榮獲通州區教育系統一星級志愿服務隊,先進事跡被媒體報道。

時尚環保聯盟創始人于玉玲
時尚環保聯盟簡稱FEPA,是注冊于北京市民政局的環保專業公益組織;創辦人于玉玲,具有時尚傳媒資深經歷,專注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十余年,有豐富的資源和經驗。FEPA的核心理念是身體力行做環保,敬天惜物愛地球。FEPA的宗旨是致力于人與自然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FEPA的口號是環保讓生活更美好。品牌項目“垃圾換有機”從社區廚房的源頭開始,以參與者的切身利益出發,整合城市周邊的農場生產基地,搭建一個全息健康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城市社區垃圾問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大城市病,是制約未來城市健康發展的瓶頸,垃圾圍城問題的有效解決,將是一個全球普遍需要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垃圾換有機、廚余零廢棄”項目,以廚余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基本原則,以政府推動、機構運作、公眾參與、科技支撐為發展思路,打造社區垃圾治理生態自循環體系,致力倡導健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探索美麗中國零廢棄社區的建設之路。
機構目前運行的品牌項目是北京市市級社會建設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垃圾換有機”,作為實現社區廚余垃圾前端減量處理生態循環項目,項目落地社區以置換方式回收廚余垃圾,直接由農場的運菜車帶回到農場。以養殖蚯蚓、黑水虻和EM 菌堆肥等技術進行資源無害化處理,通過產生溢價產品與消費者進行垃圾兌換,實現廚余垃圾資源化的環保生態解決方案。
“垃圾換有機”項目創新性包括了——第一,理念創新。環保工作政府推動十多年,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民眾生活中的影響和改變效果不是很理想。環保生活館突破傳統思路,從垃圾誰制造誰分類誰負責誰受益這種創新理念出發,倡導垃圾源頭分類的環保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第二,模式創新。傳統環保推廣活動,一直是政府出錢,執行機構做活動,活動模式無非就是做廣告貼海報,拉條幅擺展板,發禮品拍照片,作總結喊口號。該項目完全突破傳統模式,分類產生的價值可以兌現消費,體驗生活環境帶來的品質提升;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滲透式影響人的思維模式和思考習慣,帶動消費行為的改變,從根本上做到了垃圾減量分類。
第三,服務創新。管家式、一站式、參與式、體驗式……這些創新的服務模式,讓消費者不必為了環保而環保,讓環保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小環節,在家順手做分類,購物順手送垃圾,垃圾積分可消費,即使是垃圾也創收。農民生產的安全食物不用擔心滯銷,城市分類好的廚余垃圾不用再填埋焚燒,減少市政運送垃圾車上路,有效打破城鄉二元對立模式,有效疏解垃圾圍城和道路擁堵的大城市病。
第四,整合創新。資源整合式、健康產業鏈條式,生活館以全新的服務模式來實現環保宗旨。通過產銷直接對接,城鄉互動對接,回收生產對接的服務模式,延續到未來社區養老服務的上門服務模式。可以預見,未來會超越傳統社區超市和專業服務機構,新模式在市場發展中具有服務模式創新的卓越競爭力。從此讓農場種植生產也可以成為廚余垃圾的回歸土地,讓返程的送菜空車可以承擔起運送廚余垃圾的任務;讓社區閑置資源能夠為鄉村食物進城提供一個落腳之地。
第五,能源創新。廚余垃圾一直作為廢棄物填埋焚燒,不僅處理過程中浪費大量土地和能源,也會產生持續污染物污染周邊環境。分類之后作為農業生產肥料改良劑,不僅能有效改變土壤性質,也最大限度減少了處理過程中土地和能源的浪費,而廚余垃圾回歸土地的做法,在中國4000多年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是一直提倡的,這種可持續的生態循環模式早在100多年前的美國學者富蘭克林所著書中就有詳盡的論述。
“垃圾換有機”項目啟動三個月,即成功在北京市三個大型社區落地,并且時尚環保聯盟陸續收到進駐社區的邀請近20多個。機構在項目啟動初期并不急于擴張和簡單的數量復制,更側重于模式的完善和建立,管理和服務規則的制定和規范,希望在穩扎穩打中發展前進。相信在經過為期三年的模式整合完善期之后,會逐步在全北京市、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復制落地,去吸引更多人關注環境保護,有效利用廚余垃圾。“那個時候,我們面對的生活,就不是‘垃圾圍城了,而是以健康環保理念打造出來的環繞城市的‘鮮花圍城。” 創始人于玉玲慷慨激昂地說。
時尚環保聯盟作為專注于環境治理領域的社會組織,多年來整合相關領域專家上百人,整合資源農場近300家,以打造廚余垃圾零廢棄的社區為宗旨,建立一個從廚房到基地,從基地到餐桌的健康生態循環產業鏈。項目落地社區以置換方式回收廚余垃圾,直接由農場的運菜車帶回到農場,經過微生物技術進行資源無害化處理,通過產生溢價產品與消費者進行垃圾兌換,實現廚余垃圾資源化的環保生態解決方案。
幾年來,組織的垃圾換有機社區源頭分類活動350多場次,合作農場30多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項目先后獲得2015年北京市優秀社會服務項目獎;2016年京津冀十大優秀環保項目;2017年團中央環境保護資助項目;2017年聯合國可持續峰會唯一入選中國代表項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內唯一可持續生活體驗中心合作試點項目;2018年獲得北京市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十大品牌銀獎。

隊員們勸阻河邊的釣魚者
2017年,體育館路街道踐行河長制,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環境保護中來,街道于2018年3月正式成立“河湖守護志愿服務隊”。巡河員、巡湖員將作為河長的有力補充,守護龍潭西湖、南護城河等水系的環境,發動群眾力量,共同助力河長,長效保障,實現地區“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
體育館路街道“河湖守護志愿服務隊”隊員由地區黨員、居民、駐街單位職工、學生、僑聯代表等組成,目前已有20余人,其中還有年輕社工這一新生力量。服務隊的活動范圍從龍潭西湖擴大到南護城河。每天早上7點半,大爺大媽們各自就位,會在人流較多的時段進行巡視。勸阻不文明行為、撿拾垃圾、碼放河邊的共享單車、上報無法解決的情況,都是河湖護衛隊成員的職責。
其實早在河湖護衛隊成立之前,長青園社區的大爺大媽們就自覺挑起了守護河湖的重任。常在龍潭西湖公園遛彎的王存英,是一位退休黨員。從2015年開始,她就跟幾個伙伴一起,有意識地保護龍潭西湖的環境。看到有小孩在湖邊玩耍,她會主動提醒家長看好孩子;遇到有人隨地亂扔垃圾甚至隨地小便,她會上前勸阻;看到有人隨意放生魚蝦,她更會講明道理阻止。
慢慢地,加入保護河湖的大爺大媽越來越多,從最初的4個人,增加到現在的20多人。隨著人員力量的強大和巡視的增強,污染河湖的行為也越來越少,河湖水質和周邊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王存英說:“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把自己家門口這塊地方的環境保護好,就是對生態的保護。”如今,再走上河湖之濱,您會發現道路兩旁沒有了鬧人的垃圾狗便,也沒有亂停亂放的共享單車,這里成了附近居民遛彎的首選之地。

老百姓為公益交通客車點贊
“首都藍天行動”是市政府提出的,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讓首都人民在碧水藍天中生活,努力使“APEC藍”成為空氣質量常態,實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目標。
經過了被霧霾籠罩多日的2014年冬季,2014年底,第五季富饒(北京)生態農業園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張新忠覺得應該用實際行動做點事情,以回饋社會對第五季的支持,也體現企業的環保責任感。此后,第五季積極響應區政府組織開展的“清潔空氣藍天行動”暨“綠色生活三一五”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和“3510”出行方式,倡導市民綠色出行,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應對霧霾挑戰,為市民出行提供免費便捷的公益交通客車,為“首都藍天行動”添磚加瓦。
2014年底,第五季領導班子成員在董事長張新忠的倡導下,研究決定花費近百萬元購置4輛大型客車作為公益交通車,免費搭乘沿途乘客,為“首都藍天行動”作貢獻。12月8日上午,剪彩儀式后,4輛中巴車順利啟程,開啟了第五季免費公益交通車征程,供沿途市民免費搭乘。每輛車車頭上部都貼有“為一片藍天,請乘坐公益交通車”和“免費乘坐”的顯著字樣。同時,每輛車上配備服務引導宣傳員,扶老攜幼,照顧好上下車乘客,宣傳綠色理念,保障乘客上下車安全。
第一期免費交通車初設兩條路線。第一條:從第五季出發,經于家務鄉于家務村主街,沿張采路向通州方向行駛,途經牛堡屯、張家灣、地鐵土橋站、梨園站、果園站,直到國貿后,掉頭原路返回。第二條:從第五季出發,經京津高速,穿過亦莊城區,向東三環方向行駛,在環三環沿路公交站點附近可隨時停靠,上下乘客。
“活雷鋒”的出現讓很多人不理解,沿路市民乘客也不理解:“怎么可能啊,這車肯定有問題,是要拉我們去園區消費去。我們現在的公交車都漲錢,擠不上去,來一個車讓我們免費上,哪有這么好的事情?”為打消乘客的疑慮,第五季為女乘務員定制了公益交通車的工裝,并耐心為乘客解釋。后來,大家理解了,還為公益交通車做義務宣傳員。
公益交通車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支持,為解決路邊不能隨意停靠問題,在經過與通州區交通局溝通后,區交通局肯定了第五季的公益交通車的項目,并為4輛公益交通車發放了班車證。
公益交通車藍天行動至今已運行6年,行程60多萬公里,搭載了20多萬人次乘客,減少了空氣污染排放,減小交通壓力,為還北京一片藍天做出了一點點微薄之力。
今后,第五季將實施第二期藍天行動計劃,根據乘客的反饋意見,調整線路和增加公益交通車的數量,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便捷和優質的服務,并把這項公益事業長期堅持下去。
免費公益交通車的開通,極大地方便了于家務及通州區的市民出行,不僅老百姓認可了公益交通車,而且乘務員也充當了園區的宣傳員,讓第五季潛移默化地走到了大家心里。如今公益交通車“粉絲”眾多,一般一輛車一天能載客200人左右。市民通過免費搭乘公益交通車實現了綠色出行,減輕了公交車輛壓力、減少私家車上路、減少汽車尾氣污染排放,為北京的藍天多抹上一片藍色,為北京的環保事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為市民宣傳綠色出行公益行動的同時,也為第五季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通過開展“清潔空氣藍天行動”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動員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樹立綠色出行理念,增強綠色消費意識,倡導綠色公益風尚,積極參與綠色環保志愿服務,養成健康文明生活習慣,為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作出貢獻。
公益交通車旨在讓第五季的乘客,包括城區和通州區的普通老百姓,能夠享受公益班車帶來的方便,同時也讓來園的游客,享受到第五季的特殊禮遇。最主要的是,倡導綠色出行,能夠減小城市交通壓力。此外,作為通州區的企業,也為通州區的文化旅游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做公益的同時也能夠給企業塑造正面的形象,這遠比在電視上打廣告來得更加“潤物細無聲”,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2015年, 第五季富饒(北京)生態農業園有限公司被評為“v藍北京”公益活動優秀企業。

養犬勸導隊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
延慶區儒林街道格蘭山水二期社區“東礌文明養犬勸導隊”,是延慶首支養犬勸導隊,也是唯一一個以人名命名的勸導隊。作為勸導隊隊長的趙東礌,是一位“80后”社區工作者,也是一位資深養犬人。他每次遛狗都帶著紙和垃圾袋,一邊遛狗一邊撿垃圾。其行為不經意間被熱心群眾用手機拍下來上傳網絡,收獲許多贊譽。趙東礌于是決定發動身邊的社區居民和志愿者,于2018年5月成立了“東礌文明養犬勸導隊”,如今不算在職黨員,勸導隊的固定成員超過了100多人。
2018年2月,養犬勸導隊隊長趙東礌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文明養犬宣傳活動,廣泛深入地宣傳養犬知識。曾以“牽出文明與關愛”為主題,請專業老師進行知識講座。包括如何到合法的狂犬病免疫單位注射狂犬疫苗;在遛愛犬時要注意遠離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和兒童;遛愛犬時要拴犬鏈,并及時將愛犬糞便清理干凈等方面,向廣大養犬群眾,普及了許多養犬知識。
2018年5月,區創城辦聯合區社工委、公安分局,以“爭當文明養犬人同心同向迎盛會”為主題,在延慶儒林街道格蘭二期社區舉行文明養犬工作現場會。現場會上,隆重舉行“養犬勸導隊”成立儀式,并授予隊長趙東礌藍色隊旗。活動現場同時開展“愛貓愛狗”寵物義診,免費注射疫苗活動,區動監局、疾控中心等相關部門向居民發放各類宣傳材料1000余份。
“東礌文明養犬勸導隊”找準居民個人愛好和家鄉發展的平衡點,采取多種切實有效的辦法,廣泛宣傳,讓文明養犬全覆蓋;采取行動,讓文明養犬真落地。東礌養犬勸導隊自成立以來,在社區通過舉辦講座、寵物義診、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積極倡導居民文明養犬。同時開展撿拾狗糞、垃圾等志愿服務上百次,近千人次參與。
“我們倡導大家從小事做起,從每天做起,影響帶動居民自覺養成文明養犬習慣,呵護家園。‘東礌文明養犬勸導隊會成為延慶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品牌,高揚出延慶文明志愿者的風采!” 隊長趙東礌如是說。
“東礌文明養犬勸導隊”的點滴行動,匯聚強大的能量,輻射引領著其他社區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自建隊之后,延慶又有9個社區先后成立文明養犬勸導隊,共同推動延慶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隊長趙東礌也榮獲2018年延慶區學雷鋒志愿服務金牌志愿者,“東礌文明養犬勸導隊”的事跡登上《北京晚報》,環保之花從延慶綻放至全北京,在踐行文明的征程上還會香飄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