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星
摘 要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已在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意味著人教版教材即將廢止。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與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為“統編版”與“人教版”)相比,確實有很多亮點。本文以《故都的秋》為例,比較兩種版本語文教材的異同。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統編版;《故都的秋》
一、同文選編異版本
《故都的秋》一文,選編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第2課;同時選編在統編版上冊第七單元第14課。盡管版本不同,但是還是把課文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豆识嫉那铩窡o論是在人教版還是在統編版都屬于教讀課文。
二、課的內涵有變化
一課,即一篇課文。課的內涵由一課一篇發展到一課多篇?!豆识嫉那铩芬晃脑谌私贪嬷凶鳛橐徽n,一課一篇;在統編版中卻是一課兩篇,同一課里有《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兩篇文章。
三、單元編排有差異
人教版以文體組元,必修二第一單元的文體是寫景狀物散文。統編版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結構組元。統編版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自然情懷,學習任務群為文學閱讀與寫作。
群文閱讀是多文本的閱讀,關鍵是多文本的界定,一般至少是三篇及其以上來組建群文。組建群文的依據是議題,議題可以是人文主題,也可以是某個知識點,可以是文體,還可以是其它,只要組建的群文之間有關聯性。人教版按照文體組元其實也是群文閱讀,只是教師在教學時沒有建立文本之間的相關性,不是一束一束地教,而是一篇一篇地教。統編版就真正落實群文閱讀,打破單篇教學精讀、細讀、深讀的閱讀方法,真正建構群文之間的關聯性,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四、單元導語有異同
人教版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
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散文。
這些散文名篇,憑借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優美雋永的語言,對大地山川、風物美景做了生動細致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這些作品帶著荷的清香、雨的氣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清新優美的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引領我們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閱讀這一類寫景抒情的散文,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者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對文中精彩的語句,不妨做一些圈點批注,寫下你的心得;對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復朗讀,熟讀成誦,逐步增強對散文的鑒賞能力。
人教版單元導語共三個段落。第一段點明文體:寫景狀物散文。第二段交代了寫作內容。第三段指明了閱讀方法:展開想象、圈點批注、反復誦讀。
統編版第七單元的單元導語:
人們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類的精神世界,成為人類心靈的寄托。通過文學作品對自然的描寫反觀自然,可以提升對自然美的感悟力,激發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本單元選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有對故都“秋味”的吟唱,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有北京地壇牽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傷今,登臨東岳的暢想。在對大地山川、風物美景的描寫中徜徉,既可以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領會深厚的人文內涵。
學習本單元的寫景抒情散文,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味,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要關注作品中的自然描寫和人生思考,體會作者觀察、欣賞和表現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
統編版單元導語共三個段落。第一段點明人文主題:自然情懷。第二段交代選文情況。第三段指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欣賞品味;關注自然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合;反復咀嚼,感受文辭美。
人教版強調語文知識素養。統編版不僅強調語文知識素養,還強調人文素養,對學習目標的要求更高。
五、課文后設置不同
課文后面是否有學習提示和研討練習。人教版沒有學習提示,但有研討練習。研討練習是針對這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形式來設計的。
統編版沒有研討練習,但有學習提示。學習提示有三個功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示學習重點和難點;提供閱讀方法和學習策略。學習提示雖然是針對學生來寫的,但是對教師來說也很重要,也是在提示教學的目標、要點與抓手。之所以把研討練習變成學習提示,目的是改變過去教師過度精講與反復操練的陋習,轉向讓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
人教版課文后面有研討練習,統編版課文后面有學習提示。不管是研討練習還是學習提示都出現在文本之后,研討練習是疑問形式表達,學習提示是陳述形式表達,其實質都是針對文本提出教學的目標、要點與抓手。相比較而言,統編版的學習提示,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真正轉向以學為中心。
六、是否有單元任務
人教版沒有單元學習任務。統編版教材有單元學習任務,這是一大亮點。
仔細琢磨統編版單元學習任務,不難發現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學習任務強調整合性。注重單篇閱讀,更強調群文閱讀,比如單篇閱讀的學習任務,閱讀《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多篇閱讀的學習任務,比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毯》描寫的是同一個城市的景物,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美。選取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反復朗讀,細加品味,寫一段評點文字?!边@就體現群文閱讀的整合性。第二,學習任務強調讀寫深度融合。比如“同是寫景抒情,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運用的藝術手法各具特色。借鑒這些文章的寫法,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钡谌?,學習任務強調實踐性。比如“把全班的習作編輯成冊,擬定書名,撰寫序言,作為高中生活的一份紀念”,一方面固化寫作成果,另一方面創設生活的真實情境,為書命名、寫序言,體現實踐性。
基于統編教材的編制邏輯,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成為實現課程整合理念、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路徑。
七、教材體例有變化
人教版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4個部分。閱讀鑒賞與表達交流是分離的,各自獨立?!豆识嫉那铩穼喿x鑒賞的第一單元第2課,表達交流對應的是寫景要寫出景物的特征。
統編版將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融為一體。主要體現在單元學習任務:“閱讀《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這體現閱讀鑒賞;“《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毯》描寫的是同一個城市的景物,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美。選取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反復朗讀,細加品味,寫一段評點文字。”“同是寫景抒情,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運用的藝術手法各具特色。借鑒這些文章的寫法,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边@都體現表達與交流;“閱讀《赤壁賦》和《登泰山記》,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集一些寫赤壁或泰山的詩文,探討歷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文化意義”,這體現梳理與探究。
八、課標要求有異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稱“舊課標”)要求,在鑒賞中外文學作品方面,要求學生“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在閱讀鑒賞中,要求學生“了解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涉及的背景”;“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p>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稱“新課標”)要求,統編版上冊第七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生“精讀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然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味”,強調將文學閱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對接;培養寫讀書提要、記筆記和隨時分享的閱讀習慣,把閱讀方式轉化為習慣;在寫作方面,了解不同文體的特征,珍惜自己的獨特感受,注意分享與借鑒。
側重點不同:新課標里“精讀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表明要求更精準;舊課標里“了解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涉及的背景”,表明要求是了解。新課標要求比舊課標更高。
鑒賞目標不同:新課標里“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然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味”;舊課標里“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九、教學目標有變化
人教版教學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即語文三維目標。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建設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材編寫要以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落實18個學習任務群的要求?!苯y編版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根基,是“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實現的途徑。
由人教版變為統編版,教學目標也發生了變化,由提高語文素養變為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在實際撰寫教學目標時由“三維目標”變成“素養目標(四維目標)”,其實不管是“三維目標”還是“四維目標”,都是一個整體,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需要將一個目標具體分為“三維”或“四維”,也無法有效區分。
十、教學方式要轉變
人教版的教學方式主要采用單篇教學。因為是單篇文本,就決定文本的篇幅短、數量少,所以就可以進行精讀、細讀、深讀,課堂上依舊是教師中心,教師獨霸課堂,充其量由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學生沒有屬于自己靜心閱讀、思考的時空。盡管課標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是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是習慣精講,進行單篇教學。
統編版的教學方式主要采用群文教學。因為是群文,就決定文本的篇幅、數量相對長而多,在有限的教學課時里,要完成教學任務,需要做到兩點:一是教師需要給學生布置前置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做好前置學習;二是必須緊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版)》,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服務于學生的“學”,用好統編版教材的“單元導語”“學習任務”“單元學習任務”。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基于討論的教學”和“讀寫深度融合”,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真正落實課程標準和統編教材的要求。
[作者通聯:貴州六盤水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