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賽霞
摘 要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可以有效落實新課標所提出的語文培養目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一是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促進其全面發展;二是拓展教師的知識儲備并提升其教學能力。
關鍵詞 核心素養;語文教材;“二次開發”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一是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出發點,為了更好地發揮教材的價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煥發活力,可以有效落實新課標所提出的語文培養目標,進而提升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養能力;二是拓展教師的知識儲備,深入鑒賞語文教材的內在底蘊,提升其縱橫駕馭教材的教學能力,從而實現全方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筆者以為,“二次開發”語文教材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入手。
一、結合學情,量身定制開發目標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時,教學目標必須是為學生量身定制,要結合語文課程教學綱要和學生需求兩個方面明確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因材施教。
1.結合學情開發教材,充分落實語文課標要求
語文課標提出要學生從積累和整合、感受和鑒賞、應用和拓展中提升語文素養,所以在明確教材“二次開發”的教學目標時,要重點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入度和廣泛度。以學習必修四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雨霖鈴》為例,這種有背誦要求的名篇,部分學生可能會重背誦輕理解。根據學情,在對本課內容進行二次開發時,教師可摒棄傳統的單篇教學方法,而將兩首詞結合起來整合出一個新的課題《婉約詞與豪放詞比較閱讀》,并制定開發目標:理解宋詞婉約派和豪放派的風格差異。通過引導學生揣摩兩首詞所選擇的意象“大江”“故壘”“千堆雪”與“寒蟬”“暮靄”“楊柳岸”等在表情達意上的不同效果,進而體會兩首詞作語言風格的差異,最后水到渠成地歸納出婉約派和豪放派各自的流派風格特點。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主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培養學生品味詩歌語言及深度解讀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深層次思考問題。
2.關注課堂動態,調整優化教學設計
在教材開發中,關鍵不在于教師講多少內容,而在于對教材開發的程度能否達到讓學生提升認知、增強運用能力這一目標,因此要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教材進行不同程度的開發。以《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例,在教學中,學生興趣低、互動性差,此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反應進行分析。可能是學生對于新聞類的文體缺乏認知,同時課堂上缺少一個核心主題,不能有效地將學生代入學習情境中。教師可結合課文題目設計一個核心問題:既然這里沒有什么新聞,那為什么還要寫這篇文章?這樣就成功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前后內容的鮮明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現在陽光明媚的布熱金卡在很多年前竟是人間地獄,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原來是控訴德國納粹分子的殘暴。這樣通過關注學生課堂反應,調整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二、關注單元特點,合理串聯教材
“二次開發”,要立足高中語文教材整體性特點,注重單篇課文、單元主題和整冊教材的知識框架之間的聯系與構建,這樣才能夠逐漸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將知識轉化為內在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在進行教材二次開發時,要分析教材的特點,可通過組織不同主題(或題材)進行學習,充分展示每冊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用同主題(或同題材)串聯教學的方法。
如教材必修二到必修四中每冊的第二單元都是詩歌,教師授課時可按從先秦詩歌到唐詩再到宋詞的順序將內容串聯起來,讓學生對詩歌的發展歷程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深化學生對詩歌語言的審美體驗及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教師通過立足教材的整體性特點,在二次開發教材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從理解感悟、梳理歸納中逐漸提高對語文教材的學習能力,進而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三、換位研習,深挖教材的教學價值
培養學生審美和創造能力是核心素養的一個方面,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夠逐漸提升其審美和創造能力。因此在開發教材時要引導學生和課文進行深層次對話,以提升他們的語文鑒賞和應用能力。教師可先將自己作為教材的教學對象(作為學生的視角),換位研習文本,深挖教材的教學價值,以此提高自身的教材開發能力。
1.針對學生特別關注或產生疑惑的地方進行“二次開發”
每篇教材都有特定的教學價值,因此教師在研習文本時,可從學生視角出發,揣摩學生的關注點或疑惑點,這些點在體現教材教學價值的同時也能夠彰顯其獨特魅力。以《孔雀東南飛》為例,學生很可能會產生疑惑:劉蘭芝如此美麗、勤勞、賢惠,為什么焦母卻容不下她而執意要趕她走?焦仲卿既然深愛妻子為什么最終卻只好休妻?學生的困惑之處便是本課教材的獨特魅力所在:夫妻愈是恩愛結局愈是凄慘,愈能反襯出禮教社會封建家長制的冷酷無情。
2.依據課文特點有特色地進行“二次開發”
以《故都的秋》為例,教師在開發時要結合散文的寫作特點,注重培養學生鑒賞語言及藝術構思的能力。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們成長于南方,他們所熟悉的南國之秋是氣候溫潤而林木蔥郁的,不肅殺、不蕭瑟,與文中的秋大相徑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其與文中清、靜、悲涼的北國之秋進行對比,思考:為什么作者筆下悲涼的秋卻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師以此為開發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鑒賞語言的美。如文中對槐花落蕊的描寫極其細致生動,踏上去“給人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后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細膩而獨到的語言,為文章增加了閱讀和思考的深度。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味教材語言的特點,挖掘課文獨特的藝術魅力。
四、多管齊下,充盈拓寬教材內容
高中語文的知識內容更為深入,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更高,高中教材強化了對課文精細化閱讀及理解、語文知識系統性構建與領悟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課程開發中要注重增加對課文的補充教學,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并促使其逐漸養成對知識能夠靈活遷移、融會貫通的能力和習慣。
1.利用教材的助讀系統,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助讀包含圖片、注釋、附錄、提示等。如每單元的單元導讀、《哈姆萊特》一文中的插圖、《蘭亭集序》的字帖圖片等。
2.為學生補足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視野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教師可播放《紅樓夢》電視劇相應的視頻片段,學生們便能直觀而深刻地體會王熙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潑辣性格;又如《邊城》,教師可讓學生課前閱讀完整原著,了解故事梗概及人物形象,這樣,再結合教材進行分析,沈從文先生筆下這個湘西小鎮的“人美景美人情更美”便得到了充分解讀。通過補足教學資源的方式,可以有效完善、拓寬教材內容,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語文教材“二次開發”是順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很好地緩解了高中語文教材和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及需求之間的矛盾沖突,同時對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其語言運用和學科探索等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教學實踐中,還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經驗及學情不斷優化和完善教材開發,力求有所突破,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中學語文教材二次開發的研究”(立項編號:FZ2020ZXO77)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福州市閩清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