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錫娟

摘 要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語文授課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日益旺盛的求知欲,因此高中語文課堂積極探索“本原三學”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本文通過解讀生本教學示范課《幾何概型》,并由此生發思考,冀能探索出有語文味的生本課堂,從“教”走向“學”。
關鍵詞 “本原三學”;語文味;生本教學;《幾何概型》
“本原三學”課堂源于生本教育理念,是通過十幾年一線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完善的新型課堂模式。“本原三學”課堂包含“前置研學、團隊互學和班級群學”等環節,外加“教師幫學”,回歸本原,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以生為本,注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發掘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基于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積極尋求適合本學科特點的策略,回歸本原,研究“本原三學”課堂模式的提出者與實踐者胡首雙的生本教學示范課《幾何概型》,從中找到適合本學科又有語文味的高中語文生本課堂路徑。
一、前置研學,先學后教,相信“本原三學”是語文味課堂的有效載體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傾聽和分享”,“溝通和寫作”。“本原三學”的“前置研學”要求學生個人獨學,在自主學習中,完成前置作業,圈點勾畫出自己的疑惑,為上課做好準備。胡老師的生本教學示范課《幾何概型》十分注意前置研學作業的布置,如前置研究的第一個任務便是“請舉例說明什么是幾何概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緊接下來的前置研究任務是要求每個同學找一道例題和小組的其他同學分享,然后小組里面組員要共同深究一道題目,這道題目代表小組的水平,并且小組的六位同學都要會做,在這個基礎上上課時才能拿出來在全班進行展示。這個前置研究是講究梯度的,從一般到典型,由淺入深進行引導,表面上是放手給學生去展示,但是前置任務就如一條線將課堂教學環節串聯起來,達至教學目的,并完成教學重難點,一氣呵成。
二、團隊互學,以生為本,構建“本原三學”語文味教學法課堂
在“本原三學”理念下的課堂是學生全面參與團隊合作學習,團隊成員能發表自己的見解,與成員進行思維碰撞,認真傾聽對方的解題思路,并做好相關記錄,為接下來的課堂展示做好充分準備。《幾何概型》這節課里,胡老師注意發揮團隊互學的力量,每次團隊代表展示之前都會問學生需不需要再討論,落實展示的細節,通過引導學生將幾何概型例子聯系古典概型,讓學生在兩者的特點比較中準確建構幾何概型的概念。在胡老師的課堂里,輪到第四個小組展示的時候,小組代表好比主持人一般,主動邀請同學來解答他們組的問題,并且對同學的答案進行分析討論,最終展示正確的答案。生生互動,碰撞出來的思維火花讓整節課亮點頻出,讓人贊嘆。
基于以上啟發,筆者思考語文課是否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構建語文味課堂呢?答案顯而易見的,“本原三學”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這種團隊互學、以生為本的方式可以讓本來不是很活躍的語文課堂能夠亮堂起來,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原三學”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高中語文課堂,可以利用少教多學、先學后教的方式方法,提拉學生自主能動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從胡老師《幾何概型》生本示范課里得到啟示,思考高中語文的語文味課堂構建,意在解決教師以及學生層面上的重點問題。
1.學生層面:通過“本原三學”課堂教學模式“語文味”教學法課堂的構建,在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之學習力,改變“填鴨子”的粗陋的語文學習方式,回歸高中語文學習的本原,掌握母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健全人格,提升審美品位,促進個體精神成長。
2.教師層面:回歸三學課堂本原,回歸高中語文之教學本原,著力“本原三學”課堂模式下“語文味”教學法課堂的構建;探討教學策略,有計劃、有序列地對學生進行語文味教學法課堂指導;探索科學合理的語文學習評價機制,助力一線老師回到語文教學本真的原點。
思路如下圖所示:
三、教師幫學,捕捉細節,依據“本原三學”理念進行針對點撥
贊可夫說,要求一律,就會“壓制個性”。確實如此,在課堂中,學生的思維個性會在互動中暴露出來,如何引導與點撥是“本原三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突破點,抓住突破的生長細節,學生的思維會有更好的鍛煉。胡老師在《幾何概型》這節生本示范課中把握相當到位。胡老師在這節課中說的話不多,卻能觀照課堂里學生的學習狀態,迅速抓住生本課堂里的生長細節,能在知識生長處著力,并且在方法形成處和思維發生處進行精準明確的引領、導向和提高。比如,課堂上有一位學生作完班級群學的匯報后,胡老師迅速抓住關鍵詞“比例”,引導學生區分幾何概型和古典概型,從而讓學生牢固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善于捕捉細節,抓住關鍵詞,讓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感更好。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認為,高中語文課堂應該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鼓勵求學者自由表達。是的,摒棄老舊的教學觀念,“本原三學”課堂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轉變學習方式,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
好比筆者在評講《好東西在哪里》這篇小說時,也注意向胡老師學習,捕捉細節,捉住生長點來進行導引。小組中心發言人闡述完畢簡答題的解題思路后進入互動環節,有學生提問“為什么在小說的結局布爾山羊死了?”中心發言人沒有準備,臨場反應,但是顯然沒有解決同學們的疑惑,場下的同學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旁觀形勢抓住這個知識生長點,引導學生用歐亨·利式結尾去理解這個布爾山羊之死的用意,縱深挖掘文本主旨,另外還布置學生課后回歸文本找殺死布爾山羊的兇手,延續學習的興趣。顯然,教師在教師幫學中引導者的作用就是通過捕捉生長點,聚焦到教學細節上,提升課堂含金量,成為高中語文味課堂的突破口。
“本原三學”中的“教師幫學”要求教師要著意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傾聽以及分享,參與溝通和寫作,引導學生探究與掌握學習的方法,從教走向學,從而助力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本原三學”課堂是以生為本、“少教多學”的創新型生本課堂模式,對構建高中語文味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引領意義。落實“本原三學”理念,回歸教育教學本原,給予學生展示思考和交流的平臺,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長遠發展,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找到提升點,得到進一步發展,提升素養。
[作者通聯:廣州市增城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