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韜
【摘要】語文是充滿靈性與情感的學科,本應是學生放飛身心,釋放心靈的所在,然而由于我們語文老師在演繹語文教學時,方法簡單粗糙,導致語文課堂也儼然成了說教、填鴨的所在,課堂上學生昏昏欲睡,效果低下。新的課程理念呼喚語文課堂的多元化解讀,從而讓語文課堂重新煥發“語文味”。
【關鍵詞】多元化;解讀課文;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不是老師的獨角戲,不是將自己的預設演練出來,而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為學生設置有效問題,讓學生深入文本去探究、去感悟,這就是我所說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高中語文教學思路?;诖?,我遵循“多元有界”的閱讀觀,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品析語言、感悟主題、定位形象,讓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探究、主動表達,鼓勵學生多角度的解讀文本并提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見解和主張,促進其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
一、品析語言,體會意蘊
我們的高中生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這是教學的基礎。我們要尊重學生個性、思維的差異,不約束學生的主體思維,讓學生能將文本與自己的經歷聯系起來,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在教學中,我一般都是從品析語言開始,讓學生深入閱讀,并對名言佳句進行精讀,體會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蘊。
在《聲聲慢》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詩詞的韻味,讀懂詩人的心聲,并尋找全詞的詞眼?!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六個疊音詞讓整首詞有了韻律美,也為全詞奠定了抒情基調。其中個別學生誦讀的語速非???,且沒有情感,受到其他學生的反對。經過指點,在音樂聲中,學生語調低沉,語速放慢,讀出了一種凄涼的味道。而“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的”時,音樂繼續,語調拖緩,回味無盡,仿佛還在愁緒中掙扎。整首詞婉轉凄楚,在低聲傾訴自己的孤單和無助,在表達自己的凄慘和憂愁,讀完之后,學生們確定了詞眼——“愁”,還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有的說,這是一首婉約詞,文如其人,李清照身逢亂世,家遭變故,她是家愁和國恨的代言人;有的說,讀完詞,我才知道才女是怎樣定義的……
語文是一門語言藝術。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語言系統,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明顯的“痕跡”。在多元閱讀中,我們品讀并思考文本的語言,探索其特色,就如同在品嘗陳釀,回味無窮。
二、感悟主題,拓展延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主題,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感悟主題,體會作品的多主題性,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情感,探尋文章的深刻內涵,并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我還讓學生進行類文鏈接,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悟作品的主題,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更高的層次,真正實現心靈的碰撞。
在《苦難中的尊嚴》一課的教學中,大屏幕上普羅米修斯因為人類盜取火種而被宙斯鎖在高加索的峭壁上,忍受獵鷹啄食心肝的痛苦,未曾屈服;史鐵生坐在輪椅上,堅持透析,堅持寫作,用堅持書寫人類的尊嚴,表現高貴的靈魂??赐曛?,學生們感觸頗深,大家齊讀:幸運的好處固然應當使人向往,但是厄運的好處則會令人驚奇嘆贊。這些飽含情感和力量的文字在不斷撞擊學生的心靈,他們有感而發,有的說,“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后者比前者更難能可貴”,生活中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有了幸運就肆無忌憚,如果面對厄運而不懂得堅持,那么注定要成為一個弱者;還有的說,面對生活中風風雨雨,我們要做的就是坦然面對,不因為順境而驕傲,不因為逆境而絕望……學生們說得多好呀!
教無定法,為了讓學生最大限度的感悟作品的主旨,激活其思維,我會打破定式,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實現對文本的多維度解讀。
三、定位形象,異中求同
每一個人物都不是標簽化的,而是獨一無二的。在文學長廊中,別里科夫、夏洛克、桑迪亞哥、林黛玉、魯侍萍……每一個都是鮮活的、立體的。在多元化閱讀教學中,我讓學生以辯證的、發展的眼光來定位人物,異中求同,讓學生思考人物的性格、行為、結局的原因,升華學生的理性認識。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在探究“別里科夫”這個人物時,有的學生說,這個套中人太可恨了,他封閉、固執、迂腐,你看在他的影響之下,兩名小學生就被退學了,教師們不敢得罪他,太太們不敢參加戲劇晚會,教士們不敢吃葷;有的學生說,這個人也很可憐呀,你看他連覺都睡不好,臉色蒼白,戰戰兢兢,怕別人嘲笑自己,怕自己的行為不符合當局的要求,最后嚇死了;還有的則說,這個人物太過神經質、膽小,因此專制統治讓他完全失去了自我,成為一個套中人,被人恨、被人恥笑……我問他們,你們認為“別里科夫”這類人消失了嗎?我怎么從他身上看到了現實中某些人的影子呢?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學生們有開始尋找生活中的“別里科夫”和“別里科夫”現象,對文本的理解又多了幾分現代意義。
巧妙的設疑、適時的追問讓語文課堂高潮迭起,學生們感受著探究的幸福,體會著與文本、作者、老師、同學交流的歡樂,學會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分析問題、評價人物,錘煉了語文思維。
總之,多元化解讀,讀出語文味兒,還原閱讀教學的本來面目。老師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讓學生從品讀作品開始,從文本中知道讀了哪些內容,并初步感受人物的特點,珍惜其“第一印象”;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文本主題進行理解和反思;在自由、開放交流的基礎上,全面定位人物形象,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