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


摘 要:近年中國鞋類產品出口歐美遭遇召回通報次數較多,其中涉及窒息和傷害的通報成為重災區。面對歐美貿易壁壘,鞋類產品出口企業當及時把控精確的國際生態、環保、安全認證標準,實時掌握國際前沿動態信息,增強國際核心競爭力;“內外兼修”拓寬準入渠道,借力國家級鞋類質檢中心謀求創新“蝶變”,以差異化定位歐美市場,提升產業內部國際化標準;注重國際品牌宣傳推廣力度,煥發“中華傳統文化”IP活力同時,持續增強中國鞋品對外貿易能力。
關鍵詞:歐美貿易壁壘;鞋類產品;環保標準;安全認證
伴隨區域性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不斷增多,鞋類產品貿易發展迅猛。基于貿易協定在關稅方面的范圍限制,歐美發達國家對鞋類產品貿易的保護手段逐漸轉移到環境保護、技術認證等領域。若出口的鞋產品不符合歐美等國設定的環保、技術等標準,很可能會被扣留或召回,對中國鞋企產生較大損失。例如,意大利“毒鞋風波”、西班牙焚鞋事件以及俄羅斯扣押溫州鞋事件,均因技術、環保等標準提升,使我方制鞋企業出口蒙受損失。據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14-2019年國內出口歐美的鞋產品無論數量還是金額均在持續下滑,下滑幅度分別為7.6%和15.2%。面對歐美貿易壁壘,探討和分析其成因有利于中國鞋企更好地采取應對之策。
一、中國鞋類產品出口歐美遭遇貿易壁壘的特點
(一)通報批次較多
近幾年,為限制中國鞋類產品出口份額,歐美地區持續加強鞋類產品貿易規范,導致國內鞋類產品出口頻頻遭受通報。2013年、2014年歐洲對中國鞋品通報召回次數均為101次。此后,雖然歐洲國家發布通報與召回的批次持續下降,但有關數據顯示中國仍是通報次數最多的國家。美國雖然通報批次較少,但中國出口的鞋品卻一直是重點監測對象。2017年、2019年美國分別發布8次和5次鞋類召回通報,其中6次和2次就是中國的鞋類產品,2018年美國沒有發布數據,故并未進行相關統計,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二)涉及窒息和傷害因素居多
GRS項目研討中心數據顯示,窒息與傷害類風險是歐美國家對中國鞋產品開展召回通報的主要原因(如表2所示)。2018年歐洲國家對中國鞋品26例召回通報中,窒息與傷害類風險類型通報各11例。涉及窒息風險的鞋產品均為童鞋,具體風險描述為容易出現零部件裝飾品脫落,兒童易誤食導致窒息。據傷害類風險召回通報描述,中國鞋產品材質存在設計缺陷、抗壓性不足、產品功能不符等問題,容易使穿著對象遭到傷害。據悉,11例通報案例中有7例涉及消費者受傷情況,最嚴重1例更涉及27人損傷。2019年歐美國家對我國鞋品的12次召回通報中,也有9次涉及窒息和傷害風險。可以看出,窒息和傷害因素導致被召回通報比例超過80%,是中國鞋類產品遭受貿易壁壘的關鍵。
二、中國鞋類產品出口歐美遭遇貿易壁壘的成因分析
(一)歐美設置高難度貿易壁壘門檻
1.環保標簽門檻嚴格。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環境管理委員會制定的一套對于預防污染、環境管理一體化與持續發展改進的管理標準。理論上,ISO14000是企業自愿遵循的標準。而實際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一直強制要求執行。中國鞋類企業就在此強制標準體系行列中,甚至歐美國家只針對中國出口鞋品在成分方面進一步細分。具體而言:(1)成分含量限制方面。歐美國家基于ISO14000明確要求中國出口的鞋類面料中所含化學成分偶氮染料、五氯苯酚、有機氯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等不得超過30ppm。德國沿用此標準基礎上進一步嚴卡化學成分含量,規定不得進口中國含五氯苯酚、六價鉻的皮革類鞋品。(2)成分含量禁用方面。歐美國家針對中國鞋類產品就鉛、砷、鎘濃度含量不超過10ppm的規定,改為禁止含有鉛、砷、鎘等元素。
2.生態認證打擊面廣。生態認證注重從產品使用到廢棄的整體生命周期性能。對鞋類產品而言,原材料生產、成品加工以及使用后的廢棄處理都需重點考察。歐美國家針對鞋類產品的生態認證主要包括染色芳香胺、耐水浸色牢度、多氯苯酚、耐磨色牢度、耐汗色牢度。所以,中國鞋品想要獲得歐美方面生態標簽,需要對原料(毛皮、人造纖維、皮革、棉等)來源、揮發性有機污染物質、生產過程污水排放、限制物質清單、勞工權利條件、產品外包等方面逐一進行生態認證。不僅如此,國內鞋企還需提供測試報告、技術文件、產品申明。另外,“藍染料”是國內鞋品生產的重要著色劑,但其他國家并不使用。歐美測評機構針對“藍染料”進行生態評估后表示,該染料不易分解對環境污染嚴重,且含有多種芳香胺,故而不準含有該染料的鞋品流入。事實上,歐美權威生態認證標準2016/ 1349/EU中禁用的22種芳香胺,“藍染料”并沒有涉及任何一種。而著名的西班牙焚鞋事件就是該國單方面以“藍染料”含有多種芳香胺為由引發的。此事件后續更直接導致114個鞋柜被扣押,相關企業損失達上千萬美元。由此可以看到,歐美生態認證單方面嚴格是國內鞋類產品遭遇貿易壁壘重要原因之一。
3.安全認證標準高。歐美國家相關規定表明,進口產品只要涉及人身安全均需取得安全認證。由于中國鞋類產品被召回通報次數較多,歐美對中國出口鞋品的鞋扣、鞋面、鞋跟、鞋底以及里襯均設置嚴格的安全認證規制。歐盟PPE(個人保護裝置)明確規定,鞋類產品進入歐洲市場需取得CE認證并通過安全項目測試。然而,中國鞋類產品進入時卻會被區別對待,除上述安全認證外,還需要GMP認證。若國內鞋產品想要進入德國市場更需獲得GS安全認證。同理,美國關于鞋類產品也有安全規定,皮鞋包頭承受35公斤壓力測試即可取得安全認證,但這一規定針對中國卻被提升到了40公斤。
4.社會責任審核嚴苛。一直以來,中國鞋產品出口歐美受到極為嚴苛的社會責任審核限制。社會責任審核是為保障勞動者生存權利與勞動環境而設置的貿易限制措施。勞工標準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來由,是國際公約中關于社會保障、勞動者待遇、勞工權利、勞動標準等規定總稱。到2020年初,歐美方面對中國鞋類企業強制推廣的社會責任標準包括BSCI、SA8000、ISO26000、Sedex。這意味國內鞋品出口歐美國家必須全部通過BSCI、SA8000、ISO26000、Sedex標準審核,否則會被聯合抵制。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超過5000家鞋類出口企業受到過歐美進口企業的社會責任審核,其中約10%訂單因社會責任表現差被取消。
(二)鞋標委質量標準落實度低
目前,中國鞋產品遭遇歐美貿易壁壘重要原因在于相關企業未能很好落實鞋標委質量標準。甚至,整個制鞋產業鏈對鞋標委質量標準均知之甚少。鞋標委自成立以來,在鞋楦、物理機械性能、化學元素含量、微生物含量、五金器件等方面詳細制定138項標準。但國內制鞋企業卻與鞋標委標準存在嚴重脫節情況。例如,規定詳細注明,銷往歐美的鞋履不能含有苯并芘。事實上,2019年美國2次對中國鞋品的召回通報中均是由于苯并芘含量問題;歐盟方面對中國鞋品10次的召回通告中也有4次涉及。進一步而言,因苯并芘問題出現的產品召回所造成經濟損失也不容忽視。2019年消費者委員會測試的28款出口兒童膠鞋中,3款含有苯并芘。為此,所有涉及的出口企業被要求緊急撤回并銷毀上述3款鞋品。據統計,此次召回相關企業損失高達上千萬美元。另外,中國出口鞋品采用《鞋類檢驗規程》新版標準,相較舊版標準的抽樣統一檢驗,將物理機械性與有毒化學物質抽樣予以分離,但至今還未能切實落實到鞋品生產企業中。
(三)中國鞋產品品牌創新力不足
中國憑借勞動優勢、低成本優勢,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鞋品生產和出口大國。但國內鞋類生產一直都以批量模仿為主,新款式、新產品方面的投入較低。據國泰君安團隊調研稱,中國鞋企出口出現頹勢關鍵在于整體產業品牌創新能力不足,不僅品牌建設力度微弱,而且更新速度也難以企及國外品牌。以知名鞋企百麗為例,早前該企業為適應國際商場中心化經營轉型打造“集團品牌集合店”。事實上,這樣的集合僅在店鋪形式方面進行了改變,產品設計、款式更新上并無很大改變。另外,多數鞋企一味模仿大牌鞋品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自上世紀80年代,福建莆田成為知名大牌阿迪達斯、耐克、PUMA的代工廠,以此積累大量頂級的制鞋經驗與工藝。借此經驗,眾多鞋企開始模仿大牌鞋品,并不著力研制新品。如2019年阿迪達斯推出的聯名款Stan Smith白鞋售出3000多萬雙。百麗趁此機會也推出了相似的仿款,且由于售價相對較低,半年時間賣出上百萬雙。諸如此類情況并不少見,眾多鞋企本著投入低、收益高的理念紛紛走上大牌仿制道路。新品研發方面人力、物力、財力方面投入不足,再加上模仿大牌鞋品無需過多成本投入,均成為品牌創新發展的阻滯因素。
三、應對策略
(一)嚴卡各項鞋類生產性標簽框架指令
1.加強綠色原料循環使用率,提升鞋品環保通檢力。目前,中國鞋企多生產石油基材質合成的橡膠制品鞋,不可循環利用。且石油原料還存在大量化學成分超標問題,給歐美檢測機構提供召回通報口實。為此,相關鞋企可在原材料方面加強可循環材質的使用率。一方面,鞋品中底制造可采用“坑狀泡棉”材料,借助生物油PU如節能性非食用植物源性蓖麻油取代石油基PU,增強中國鞋品在歐美環保標準方面的通檢能力。另一方面,廣泛挖掘工廠原料邊角料或生活型廢棄物可利用潛力,并將之應用于新品研發方面。當然,在廢棄物回收利用中需要注意鉛、砷、鎘超標以及染料不合格等問題,從源頭嚴卡化學成分。
2.積極進行生態標準認證,增強鞋品生命周期性能。歐美國家實施貿易壁壘一方面關注產品本身,另一方面關注產品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為更好應對歐美貿易壁壘,國內鞋企應積極申請生態環保認證。首先,提供必要信息測試結果,證明產品符合生態和質量標準,取得認證機構提供的技術和金融狀況分析。其次,加強生產設備標準率,通過國家認證機構對于企業方面的生態和性能標準檢測。針對政府及相關機構以“生態”為主要標準發行的“真皮標志生態皮革”,一定要從生產源頭對皮類材質中含有的銘、五氯苯酚、各式染料等進行嚴格限定。最后,國內鞋企可在通過國家相關標準認證后,積極申請歐美生態標簽使用權限,如OHSAS18001證書或者ISO14001證書認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證書使用下所申請產品一定不能含有破壞環境以及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化學成分或物質。
3.獲取國際安全CE證書認證,注重鞋品質量需求。中國鞋類產品出口應達到歐美國家要求的鞋類零部件及鞋頭承重要求,因國際CE證書標準通過了國際安全標準審核最嚴格的歐盟審查要求。所以,應對歐美質量安全方面的貿易壁壘,國內鞋企可積極獲取國際安全CE證書認證。具體而言,一是國內鞋企應自主簽發歐盟格式的《符合性聲明書》;二是相關鞋企邀請第三方機構頒發技術資料TCF的符合性聲明;三是積極申請歐盟公告機構簽發CE聲明。以此步驟獲取國際安全CE證書認證,從生產源頭把控鞋品質量。
(二)“內外兼修”拓寬準入渠道
1.借力國家級鞋類質檢中心謀求創新“蝶變”。國內鞋品質量以及創新設計方面不足是其遭遇歐美貿易壁壘的重要因素。因此,相關鞋企轉變粗放型發展為精細化生產是應對歐美貿易壁壘的“蝶變”之策。具體而言,借力國家級鞋類質檢中心的把控能力,各制鞋企業可積極尋求“專精特新”之路。相關單位引導鞋企入駐大型國際電商平臺,拓寬外貿市場。對于諸如福建莆田、廣東惠東集聚型制鞋小鎮,可打造電商外貿生態圈,形成一套網絡管理、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出口模式。另外,中小型鞋企也可借力國家級鞋類質檢中心形成企業集聚,并通過籌建區域性綜合創新服務中心為各企業提供高質量創意設計、技術培訓、知識產權保護、質量檢測等服務,以此方法實現頭部企業高精尖技術向中小型企業的轉讓和優化,全產業共同謀求創新設計的“蝶變”。
2.差異化定位歐美市場。實施差異化運營策略關鍵在于賦能知名鞋品結合不同國家地區的消費需求,實行差異化補品。一是鞋品突破。立足突破品類和堡壘品類鞋產品,在生產源頭提升產品豐富性與品質感。尋求輕奢大牌代工,增加快時尚鞋履新品,推動國內鞋品擺脫盲目價格戰的競爭發展方式。二是賣家優化。通過樹立行業標桿方式,建立長尾賣家、實力工廠賣家、品牌賣家組建的鞋品賣家梯隊,吸引更多具有供應鏈優勢的海外買家和賣家。三是差異化國家運營。根據不同國家市場需求售賣不同鞋品,如針對俄羅斯寒冷季較長特性可主推過膝靴、雪地靴等保暖鞋品;針對歐美市場則可緊扣時尚潮流、社交網絡的趨勢,反向定制早于市場上新節奏的潛力爆款。四是升級客戶體驗。持續推動海外倉和無憂退貨的服務,確保每位海外買家都可享受到當地退回的及時退換體驗,提升海外消費滿意率。
(三)注重國際品牌宣傳推廣力度
具體而言:一是挖掘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積極融入鞋品設計或品牌名稱中。通過煥發“中華傳統文化”IP活力,借力于國內鞋類產品完成“中國制造”的國際名品打造。二是學習歐美品牌營銷方式,建立專業化外銷團隊。例如,中國鞋類品牌可學習美國、德國鞋品營銷模式。一方面,實力較為強勁的鞋企可邀請當紅球星或明星代言品牌,提升國際知名度。與此同時,企業還可通過廣播電視、時尚雜志、商業活動進行宣傳,擴大自身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國際性時尚走秀或展覽會提高國際知名度,如參加芝加哥鞋展和美國曼哈頓時尚鞋品展覽。另外,提升品牌國際知名度還可通過人才引進方式。通常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師能夠極大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所以,國內有實力鞋企可加大設計方面的資金投入,吸引國際高端設計人才加入,接軌國際潮流設計理念的同時,提升品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林亮,黃文榮,林明輝.淺談出口鞋類產品富馬酸二甲酯超標問題[J].對外經貿實務,2010(12):56-57.
[2]曹慧.2014中國鞋類海關進出口數據一覽——我國四大分類鞋進出口量值及國別總體情況分析[J].中國皮革,2015(8):31-39.
[3]沈曉嵐.中國鞋類產品出口貿易面臨的反傾銷及應對措施思考[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8(3):16-17.
[4]張海泉,冀詠梅.鞋類商品調出法檢目錄出口鞋類企業更需自律[J].中國皮革,2014(4):23-24.
[5]于智勇,劉琳.HACCP原理在出口制鞋行業中的運用[J].對外經貿實務,2012(9)59-61.
[6]涂曉玲,徐正華.我國鞋類出口企業應對歐盟征收反傾銷稅對策[J].企業經濟,2011(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