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英 王宜龍
摘?要:根據行政區劃將湖北省劃分為鄂東、鄂中和鄂西三大區域,并利用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來測度三個區域之間經濟增長的差異,發現湖北省區域經濟增長存在明顯差異,并有逐步擴大的趨勢。產生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自然資源、區位交通、產業結構、經濟基礎、勞動力流動、對外開放程度和政策環境。選取了八個與之相關的經濟指標,采用雙變量的線性回歸模型,通過對相關性分析發現產業結構是產生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
關鍵詞: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驅動因素?協調發展
一、引言
近年來湖北省經濟增長的態勢強勁,但是省內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逐漸顯現,成為了制約湖北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就明確表達出協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分析湖北省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差異,并研究湖北省經濟增長形成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對縮小湖北省區域間經濟增長的差異,促進湖北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國外區域經濟研究的出現相對于國內來說較早,自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國》中提出了農業區位理論以來,區域經濟理論發展至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區域經濟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以企業區位選擇為中心的區位理論,其理論的形成主要是在20世紀初至50年代,代表人物有李嘉圖、杜能、韋伯等人。20世紀50年代以來,相關學者們的研究則不再局限于對區位的研究,而開始從區域資源的稀缺性來說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轉向對于重點地區和重點產業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繆爾達爾、佩魯赫希曼、威廉姆遜和弗里德曼(中心—外圍理論)等人。
國內對區域經濟差異問題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相對較晚。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施的是計劃經濟,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區域經濟差異很小,但以犧牲效率為代價。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施“向東傾斜,梯度推進”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加速,帶動了中國經濟實力的整體提高,也帶來了東、中、西三大地區經濟差異的擴大。
關于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國內的學者們也采用不同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王啟仿、李娟文從區域經濟差異內涵出發,設計了由11個指標組成的區域經濟差異評價指標體系,采取多元統計中的因子分析法和加法合成模型,對湖北省17個區域的經濟差異進行了定量評價與比較,得出了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的結論,并從構建多層次區域城市網絡、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和結構,以及促進發達區域與不發達區域共同發展這三個層面提出了促進湖北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系列對策。
綜上所述,相對于國外的研究現狀,我國的研究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方面,我國大多數學者采用的研究方法較為傳統,更注重通過文字的描述來進行分析。雖然傳統的研究方法也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總體上來說還是顯得不太立體和全面。因為,隨著對區域經濟差異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僅僅是以時間序列來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還是不夠全面的,從空間的角度來認識和分析區域經濟差異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視角。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為許多科學研究方式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如GIS軟件技術在空間統計分析上的應用。
二、湖北省區域經濟增長存在差異現狀分析
區域之間存在著差異是絕對的,而區域均衡是相對的。實際上,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區域之間存在差異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1895年韋伯提出區域差異是一個帶有國際性的現象,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甚至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內部也不例外。湖北省是一個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中部大省,地處中國地貌的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域廣闊,在地形、自然資源等方面就存在著天然差異,在經歷經濟政策、制度變遷等歷史原因之后,湖北省的經濟增長在地域上必然存在著不平衡。而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湖北省區域經濟增長的差異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一)研究區域劃分
本文按照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相結合的方法,依照湖北省的行政區劃地圖,將湖北省的大中型城市劃分為鄂東、鄂中和鄂西三大區域,各區域的詳細劃分見表1。
(二)數據處理和指標測度
本節的數據來自《湖北統計年鑒》,查找了2007-2017年湖北省以及三大區域中各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利用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來反映湖北省區域經濟增長存在一定差異的現狀。
1絕對指標。絕對指標反映出來的是一個地區等級水平的差異,而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物價變化的速度都會對其變動趨勢產生影響。絕對指標的公式為:
極差:R=Ymax-Ymin,其中Ymax是三大區域中人均GDP的最大值,Ymin是三大區域中人均GDP的最小值。
標準差S=∑(Y1-Y-)2n,其中Y1是各區域的人均GDP,Y-是湖北省人均GDP。
2相對指標。相對指標反映的是地區之間相對的經濟差異,體現出地區差距的內在性,其變動趨勢主要受到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其公式如下:
相對極差:RR=Ymax/Ymin;加權變異系數V=∑(Y1-Y-)2(X1/X)Y-,其中X1為各區域的人均GDP,X是湖北省的人均GDP。
從總體來看,近十年來,湖北省的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三大區域的人均GDP都有著穩步的上升。但從三大區域的經濟增長情況來看,鄂東區域的人均GDP要遠高于其他兩個區域,且經濟增長速度快,鄂西區域次之,鄂中區域人均GDP均低于其他兩個區。近十年來,三大區域的人均GDP上漲勢頭強勁,但彼此差距明顯,并且有逐步拉大的趨勢,即湖北省的經濟增長總體上呈現出以武漢為首的鄂東區域獨強,與鄂西、鄂中的經濟增長的梯度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
三、湖北省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形成的主要驅動因素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擇及預處理
結合對相關文章以及文獻綜述的學習,并且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最終決定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元)作為因變量,將第一產業占比(%)、第二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占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作為自變量,并且在三大區域中各選一個與該區域的人均生產總值接近的大中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確定從鄂東、鄂中、鄂西區域中選取的研究對象分別為鄂州、孝感和襄陽,并選取了鄂州、孝感和襄陽2007-2017年11年的指標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湖北統計年鑒》。
表3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占比(%)可以反映產業結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經濟基礎,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對外開放程度,而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則是可以反映政策環境。但可以看到,各指標的數值單位并不統一,因此為方便進行后續的研究,對相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的公式(1)如下:
其中,x為每一個指標的數值,μ為每個指標的平均值,σ為相應指標的標準差。通過計算,得到鄂州、孝感和襄陽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數值。
(二)建立模型與相關性分析
回歸分析(regression?analysis)是研究一個變量關于另一個(些)變量的具體依賴關系的計算方法和理論,由于研究的八個指標之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回歸的結果。因此,本文采用雙變量的線性回歸模型,對于鄂州、孝感和襄陽三個地區的各個地區的第一產業占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等上文中已列出的八個指標和各個地區的人均GDP做回歸分析,研究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即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是否顯著,然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和對策。接下來,本文將通過對eviews軟件的操作來進行回歸分析,經過對于鄂州、孝感和襄陽的指標和數據計算分析,可得到三個城市的回歸分析結果。
得到結果之后就需要考察相關性的問題。相關性分析是衡量兩個數值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關系,這里用到相關系數去衡量,通常是用r表示,回歸結果中會直接給出R-squared(R2)即r2的值,因此,得到回歸結果之后就能很快得到相關系數r的值。相關系數的取值范圍為[-1,1],取值為正,為正相關;取值為負,則為負相關。本文所選取的指標在經濟學的理論意義上與人均GDP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接近1,說明相關性越大,見表4。
首先,要對鄂州、孝感和襄陽分別建立三個雙變量的線性回歸模型,鄂州的線性回歸模型(2)如下:
其中,Y為鄂州的人均GDP,X為可能對鄂州的經濟發增長以及區域之間經濟差異變大有顯著性影響的指標,X1-8依次為:第一產業占比(%)、第二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占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a為相應的回歸系數。根據相應的軟件操作,部分指標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很低,如圖1所示;部分指標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高,如圖2所示。
依次類推,經過簡單的計算,除了鄂州市第二產業占比(%)與人均GDP之間為中度相關,第三產業占比(%)與人均GDP之間為弱相關以外,其他指標與人均GDP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8~1的范圍內,即為高度相關。也就是說,對鄂州市的人均GDP有顯著影響的指標為:第一產業占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
再來研究孝感市,孝感的線性回歸模型(3)如下:
其中,Y為孝感的人均GDP,X為可能對孝感的經濟發增長以及區域之間經濟差異變大有顯著性影響的指標,X1-8依次為:第一產業占比(%)、第二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占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b為相應的回歸系數。
依照上述相同的方法,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到結果,并對相關系數進行歸納。最后,研究分析得到:除了第三產業占比(%)外,其他指標都對孝感的人均GDP有著顯著影響。
最后對襄陽市進行研究,襄陽的線性回歸模型(4)如下:
其中,Y為襄陽的人均GDP,X為可能對襄陽的經濟發增長以及區域之間經濟差異變大有顯著性影響的指標,X1-8依次為:第一產業占比(%)、第二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占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b為相應的回歸系數。
同理,得到結論:除了第三產業占比(%)外,其他指標都對襄陽市的人均GDP有著顯著影響。
(三)結果分析
由上述對于三個城市相關指標的回歸分析求解,以及對于相關性的研究,可以看到,對于三個城市的經濟增長,即人均GDP產生顯著影響的指標還是存在些許不同的,第二產業的占比(%)對于孝感和襄陽來說仍然有著顯著的影響,但對于鄂州市來說,相關性僅為中度相關,也就是說其影響相對較小,這說明產業結構這一因素對于區域之間經濟增長差異的形成還是存在一定影響的。
從上述結果來看,其他指標雖然對于三個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并無太大差別,也無法顯示其他這些指標所反映的因素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差異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對于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其他指標與區域的人均GDP之間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說明對于這些指標的合理調整,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一個區域的經濟增長,如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提高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的額度來加快區域的經濟增長。
四、結論
第一,本文采用相對指標和絕對指標對湖北省三個區域經濟增長的差異進行了測算,對湖北省區域經濟增長形成差異的幾個主要驅動因素進行了簡要的文字描述,并采用雙變量線性回歸模型,通過實證研究說明了區域經濟增長形成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總體來看,湖北省三個區域之間經濟增長的差異較大,而且仍有逐步擴大的趨勢,這種現狀和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湖北省整體的經濟發展。
第二,導致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產生的原因很多,本文從自然資源、區位交通、產業結構、經濟基礎、勞動力流動、對外開放程度和政策環境八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在最后通過對相應指標和區域人均GDP的線性回歸分析,定量比較了其中幾個主要的驅動因素。最后發現,產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湖北省區域經濟之間的差異,雖然其他指標并沒有反映出太大差別,但高度相關的相關性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其他幾個指標對于一個區域經濟增長的巨大影響。
第三,為了縮小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促進湖北省經濟的發展,本文建議湖北省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路。雖然近幾年湖北省的經濟發展快速,成為中部崛起計劃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省份,但是湖北省的經濟還是一直存在區域之間經濟差異明顯的問題,這也阻礙了湖北省經濟實現質的飛躍,采取合理的政策手段,實現湖北省經濟協調均衡發展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沈潔湖北省區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驅動力分析[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2
[2]周營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基于Theil指數的分解分析[J].時代金融,2013(10).
[3]郭若藝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7(18).
[4]郭若藝,羅晶晶湖北省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影響因素分析——以武漢和恩施為例[J].中國市場,2018(05).
[5]龍美林,向南平30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2011(02).
[6]馮占民湖北省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6
[7]劉耀彬,李仁東現階段湖北省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4(01).
[8]周起業等著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9]白瑞武區域經濟政策對湖北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研究[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06[ZK)]
[10]樊士德,姜德波勞動力流動與地區經濟增長差距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02).
[11]馬嬌勞動力流動對湖北地區經濟差距的影響研究[D].湖北:湖北大學,2013
[12]劉學軍,趙耀輝勞動力流動對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09(02).
[13]何秀平,王豐閣探討湖北省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與經濟協調發展[J].現代商業,2010(33).
[14]趙晗,肖曉勇論建立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J].科技創業月刊,2007(05).
[15]王啟仿影響城市發展的十大因素[J].生態經濟,2002(03).
[16]王文成,楊樹旺,易明湖北省區域優勢產業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14).
[17]劉艷麗武漢市經濟發展的區域效應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7
[18]陳麗媛“中部崛起”與湖北經濟增長極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6(11).
[19]陳磊,王波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20]楊問芝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7
[21]盧文忠,鄧菲區域經濟差距研究的理論綜述[J].理論月刊,2005(11).
[22]劉紅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研究:2000-2011[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3
[23]吳頌中部崛起及湖北省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05).
[24]張良剛外向型經濟與區域經濟差異分析[J].管理觀察,2009(07).
[25]郭兆淮論所有制結構與縮小地區經濟差距[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05).
[26]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2008(06).
[27]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8]Scott?RozelleRural?industrialization?and?increasing?Inequality:emerging?patterns?in?Chinas?reforming?economy[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1994(19).
[29]Joha?Knight,Lina?SongThe?spatial?contribution?to?income?inequality?in?rural?China[J].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1993(17).
[30]Chen?J,Fleshier?B?MRegional?income?inequality?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06,22(02).[ZK)]
〔汪小英、王宜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