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彩眉
摘?要:以廣東省江門市為例,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通過改革江門市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均有明顯進步,但農業社會服務業發展滯后,土地碎片化經營等問題仍然突出。建議“十四五”期間江門市要突出產業結構優化,堅守糧食安全底線,加快融合創新,系統、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生產體系?農業經營體系
供給側是世界各國研究農業發展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取代總量不足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核心問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點(韓長賦,2016)[1]。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實踐內容也以此為重點,是由農業產業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生產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經營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綜合改革體系。江門市地處珠三角西岸,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農村面積較大,農村人口多,是廣東省重要的“三農”大市。江門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及面臨的問題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普遍性,以“三大體系”為脈絡開展個案分析,具有標本意義。
一、江門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
(一)農業產業體系改革成效
一是產業結構穩步優化,種植業產量水平穩定,高附加值漁業增長明顯,2017、2018、2019年種植業及漁業兩大產業累計總值占比為718%、716%、718%數據來源:根據江門市統計年鑒2018年、2019年、2020年整理獲得。二是產品結構不斷豐富,特色明顯,培育了6個省級“十大名牌”農產品,89個省級特優新農產品,擁有新會陳皮、臺山鰻魚、開平馬岡鵝、恩平勒菜、鶴山紅茶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優質產品。三是產業聚集化發展加速,截至2020年3月底,全市累計創建農業產業園區220個,面積近43萬畝,涵蓋糧食、蔬菜、禽畜、水產、種業等多個行業,三區四市區域分工明顯。
(二)農業生產體系改革成效
一是土地質量持續改進,構建起了相對完備的農村防洪除澇、農田水利、農村供水三大保障體系,重點推進了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等工程建設,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連續三年高質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68萬畝,三次榮獲省專項獎勵資金。二是農業科技貢獻顯著提升。通過加強農業產學研合作,推動全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成為全國首個同時與農業農村部直屬“四大院”簽訂合作協議的地級市。近三年來,全市培育農業新型研發機構5家,其中“國字號”、“省字號”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分別達到5個和2個,建成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等省級以上產學研合作載體20多個(見表1)。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實施了《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獎勵辦法》,現已建立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69個,制訂和發布農業地方標準化生產規程49項,建成省級“菜籃子”基地21個。
(三)農業經營體系改革成效
一是農業經營主體總量大,江門市農業經營人口多,經營主體分類齊全,近年來家庭農場、新型農業合作社等發展迅猛。據江門市第三次農業普查專業數據,江門共有4422個農業經營單位,耕牧農地的經營戶密度為1008戶/千公頃數據根據江門統計信息網,http://wwwjiangmengovcn/江門市第三次農業經濟普查專業數據整理獲得,較廣東省平均883戶/千公頃密度更高,規模更大。數據根據廣東統計信息網,http://statsgdgovcn/廣東省第三次農業經濟普查專業數據整理獲得二是農業經營主體學歷結構具有比較優勢,高中及以上的占135%,較廣東省平均114%高二點一個百分點,較全國平均83%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整理獲得高五點二個百分點(見表2)。三是農業經營新業態發展勢頭旺盛,農業(田園)綜合體、休閑觀光農(漁)業、鄉村旅游、會展節慶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迅猛,具備市場吸引力。
二、江門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產業體系改革方面
一是農業社會服務業滯后于農業生產。農業綜合服務業產值增長過慢,占比過低。2009—2019十年內江門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增長不足1%,2019年占比為187%數據根據廣東統計信息網,廣東省統計年鑒2020整理獲得,明顯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349%)及珠三角水平(449%),產業形態仍處于中低端水平。二是江門市農產品品牌綜合實力不高,現有品牌化經營的農產品比例過低。以本地優勢品牌珍香米、豐穗米為例,兩大品牌總銷量僅占全市大米總產量1%和41%。江門農業的龐大體量中,絕大部分農產品以低附加值農產品形態出售,缺乏加工增值和品牌溢價。三是產業聚集度不夠,現代化的農業園區建設不足,土地規模化經營占比過低。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江門市規模經營的農業土地僅占總面積的20%左右,其余均為碎片化經營。現已初步建成的農業產業園區產業要素不齊全,生活配套設施不足,企業招工難問題突出,園區企業產業鏈互動性弱,多為單打獨斗,缺乏金融、保險等專業團隊進駐,產業集聚水平低。
(二)農業產業體系改革方面
一是土地碎片化經營普遍,農業土地流轉缺乏專門社會服務機構,流轉效率低;流入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經營比例過小,流轉效率低;同時工業污染、農業化肥的過量使用等導致部分農用地地力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二是除水稻生產外,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機化技術培訓覆蓋面不足,農業機械操控人才缺乏,專業化農業機械合作組織發展滯后。三是農業標準體系建設滯后于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標準體系覆蓋率有待提高,標準更新周期有待縮短,標準體系內容局限在生產技術環節,缺少生產環境、質量安全、包裝、運輸、加工、銷售及管理環節等流程標準。
(三)農業經營體系改革方面
一是規模化經營戶少,據第三次全國農業經濟普查數據,江門市規模化農業經營戶為10470戶,占全部農業經營戶27%2,低于珠三角347%的平均水平3,也遠遠低于國家同期規模農業經營戶170%4的比重。二是農業生產經營人員老齡化程度深,全市55歲以上農業經營人員占比較全國高十個百分點(見表3),農業生產后繼無人風險明顯。三是新業態運營管理水平不高,項目同質化嚴重,市外客源少,重游率不高,不少項目自我反哺能力差,難以平衡日常維護成本,同時,項目規模小,餐飲、衛生、室內體驗、停車等配套設施建設明顯不足,項目功能不完整。
三、堅持“三位一體”,系統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突出結構調整,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1以“優”“特”“牌”為主線,調整農業產品結構。第一,以“優”“特”“牌”為主線,調整農業產品結構。“十四五”時期,我國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市場持續擴大,居民消費水平持續升級。一要充分研判新階段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及趨勢,順勢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同時要增強鄉、鎮一級農產品源頭管理,保證質量安全。二要以特色農產品為突破口,發展特色種植。結合區域農業資源稟賦,充分利用特定地理、氣候條件、歷史人文基礎上形成的“土”菜、“土”果、“土”味,以現代營銷渠道宣傳推廣。三要以品牌化為方向,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矩陣。要進一步改革農產品認證多頭管理的弊端,優化行政體制流程,簡化農產品品牌創建程序。江門市要在現有新會陳皮、鶴山花卉、臺山大米、開平馬岡鵝等區域性公共品牌基礎上,引導條件成熟的經營主體開發自有品牌。
第二,以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載體,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一要抓創建。利用PPP模式,加快農業特色產業園區、示范區、農業綜合平臺建設,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啟動資金不足、斷流問題。整合財政資金及社會資本,在全市范圍內著力建設1-2個國家級、3-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平臺。二要抓升級。把握“十四五”時期國家支持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機遇,充分利用示范區建設不受行政區域限制政策紅利,加快現有農業園區升級建設,積極爭取納入國家開發區公告目錄管理,有效對接國家、省有關資金、項目、用地、用海等方面政策。三要抓提質。改革現有園區分級管理傳統,創新體制機制和項目管理模式,賦予農業園區更多建設自主權。要集中資金、人才、土地等優質資源,著力補齊農業產業園基礎配套不完善、要素資源不集中、服務保障不到位、產業鏈不完整、品牌優勢不明顯等短板。四要抓輻射帶動。積極發揮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對周邊農業產業輻射帶動和保障功能,發揮好園區社會化公共服務能力強的優勢,為周邊區域提供技術指導、信息服務、包裝加工、營銷指引等公共服務,提高區域農業發展質量和實現產品增值以帶領農戶致富。
(二)堅守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1堅持“藏糧于地”,夯實農業生產基礎。以養促用,狠抓土地質量提升,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特別是畜禽類養殖廢棄物污染和黑臭水體農業污染整治力度,從源頭起減少污染產生。以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為發展方向,探索農膜、秸稈等廢棄品再資源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土地流轉經營效率,推進農村轉移人口與土地流轉動態平衡,堅決杜絕土地丟荒;同時積極盤活村組荒山、荒地、荒灘、荒坡等土地資源,通過宅基地整理、中心村建設、舊村改造等途徑,增加有效用地面積,保障規劃開發。
2堅持“藏糧于技”,轉換農業發展動力。要積極響應中央“藏糧于技”的號召,加強供給側生產要素的改造,一是要在機械化上找動力,積極開發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農業機械,健全各類農業信息資源,完善農業市場信息、科技服務信息為農業發展的服務功能。二是要在科技服務上尋求突破,進一步發揮江門市現有涉農科研機構、平臺的作用,加強農業“種”“產”“學”“研”合作,針對當前農業生產向深加工發展需要,增設以農產品深加工為研究對象的專業研發機構和團隊,建議組建農產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節水農業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機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創新團隊。
(三)堅持融合創新,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1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農業經營活力。一要著力壯規模。把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作為重要扶持對象,強化主體間的合作黏性,解決農業經營主體小、弱、散現狀,同時加強農業產業孵化平臺和孵化服務的升級改造,著力扶持本土優質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二要著力建市場。在縣、鎮一級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專業流通市場或衛星市場,在現有市級以上農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中,甄選3-5家重點培育成新型農產品流通營銷主體。三要著力促融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經營模式,創新農業共建共營共享發展的體制機制,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四要著力扶服務。加快補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短板,突出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病蟲防治、秧苗育供、加工儲藏、市場拓展、品牌建設、污染防控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組織發展。
2大力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素質,強化農業人才支撐。以“一懂兩愛”為標準,加強全市農業經營人才隊伍建設。一要大力培養本土農業人才,細化管理新型職業農民政策體系,在現有智庫基礎上,獨立拓建農業人才庫。將新型職業農民列入市“十四五”發展規劃,與市內高校簽訂涉農人才專項培養計劃,鼓勵開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住宅設計等應用型專業教育。二要積極引進外部人才,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加快推進人才下鄉,促進各方人才向農村集聚,要進一步打通財政、稅收、融資、融技等政策堵點,為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掃除行政壁壘。三要促進農業土地的流轉經營,建議以鎮為單位,劃定一定比例的科研專項流轉田及人才下鄉廉租房,成本費用由政府提供補貼,為高層次農業人才迅速落地,靈活開展農業科研項目提供基礎保障,為農業人才事業發展提供土壤。
3大力拓展鄉村新業態,開辟農業發展新模式。一是推進“現代農業+旅游”。依托農村青山綠水推動農業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挖掘農村本土文化特色,把傳承農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體驗農業生產、享受農產品成果等相結合,打造有內涵,既可開放待客,也可獨立經營的農業綜合體。二是推進“現代農業+互聯網”。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鼓勵供銷社、信息網絡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等探索建設多種形式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基層綜合服務平臺。集中力量打造農產品的網絡公共品牌,充分利用網絡銷售平臺作用,促進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對接融合。做好冷鏈配套物流基礎建設,解決好網絡連通后,實地收購、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
參考文獻:
[1]韓長賦構建三大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01-28358378?html,2016-05-28
[2]黃季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問題:政府職能和市場作用[J]中國農村經濟,2018(2)
[3]倪洪興開放視角下的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2019(3)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6]習近平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本文系2019年廣東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科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鄉村產業振興路徑研究——以江門市為例”(項目編號:19JJ10)研究成果〕
〔黎彩眉,江門市行政學院(中共江門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