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標準于2015年6月30日正式發布,同年教育部、原工商總局、原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四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從標準執行、規范市場、質量檢查、學校管理、校服采購、監督處罰等多個方面強化校服質量的安全管理[1],可以說校服質量管理已納入當地政府工作任務,并涉及學校、企業、學生以及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等各個領域。
盡管如此,校服質量問題依然存在,由此反映出目前以監管為主要手段的校服質量管理模式,不能解決校服質量提升的根本問題。
(一)校服產品現狀。校服因穿著人群的特殊性,產品質量更為重要[2],既包括安全性能,又包括了服用性能,同時校服的統一著裝規定還需要滿足整齊性、美觀性要求。這就需要對校服產品從品種、款式、面料材質、工藝流程、縫制質量及外觀等各個環節提出具體技術要求。目前校服產品種類包括夏季校服、春秋季校服、冬季校服等3種類型。其中按常規產品款式又分為短袖T恤、襯衣、褲子、裙子、背心、春秋裝、保暖服、運動裝等等。校服以傳統產品為主,款式及面料存在雷同、大眾化的特點。
不同企業生產的校服差別主要體現在制作工藝、面料質量及價格等方面,盡管如此,校服安全與質量都要符合GB 18401《國家紡織品安全技術規范》及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等標準規定,并遵從教育部門、市場監督、學校及家長的要求[3]。
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個性化校服也逐漸引進校園。一些款式新穎、設計美觀的校服產品受到學生們的喜愛。但色彩艷麗、材質獨特的面料也帶來了質量安全隱患,新產品對校服生產及校服監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校服生產現狀。校服款式簡單,加工工藝并不復雜,一般服裝生產企業都具備生產校服的技術能力。校服市場規模巨大,據統計,中國目前有中小學生人數超過2億人,校服市場超過100億元,因此吸引了不少服裝企業。因校服生產從業技術門檻低、價格構成透明、利潤不高及季節性生產局限等原因,一些品牌服裝企業生產校服的積極性并不高,目前校服生產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校服生產呈現中低端產品的態勢。此外校服款式統一,生產以批量化為主。企業在組織生產過程中,批量裁剪,生產線流水作業,車間質量管理及面輔料采購十分重要。目前校服市場存在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企業價格競爭激烈等現象。相比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具有面輔料配套產業集聚優勢、企業規模較大優勢以及技術人員熟練的優勢,在產品質量成本控制及價格構成方面更具備競爭力。因此,一些西部地區為保護本地服裝企業,出臺了校服生產本地化保護政策,對校服產品質量提升帶來一定影響。
自2015年以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教育部門、工信部門等加強了對校服生產、流通、采購等環節的監管力度,校服質量出現明顯好轉,但仍存在一些共性質量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市場監管反映的校服質量問題。隨著校服質量監管力度的加大,前幾年反映較多的校服質量安全性能指標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不合格現象逐漸減少,但一些非安全性質量指標不合格現象仍很普遍,主要表現在纖維含量、標識、色牢度等指標。以2020年度廣東省中小學生校服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為例,400款中小學生校服中57款產品不合格,主要是“標識、纖維含量、耐光色牢度、耐濕摩擦色牢度”等項目。2019年深圳市中小學生校服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通報中,80批次校服中2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為36.25%,不合格的項目有:標識、繩帶、接縫性能、水洗尺寸變化率和纖維含量。在新疆2019年的校服抽檢中,167批次校服中不合格產品37批次,不合格率為22.2%,主要為纖維含量、pH值及色牢度等項目。其他省市的抽查情況也大致如此。
二是來自學生家長反映的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校服穿著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如洗滌掉色、起毛起球、縫線開裂、里料紕裂、運動時不舒適以及面料刺癢等。此外男女裝不分、外觀不美觀、縫制質量差、輔料質量差、不透氣等問題也是學生家長反映較多的問題。
三是來自生產企業反映的質量問題。主要是在校服制作過程中面輔料選購質量出現問題難以控制和追溯,校服在學生穿著中出現問題時,已形成批量制作。
四是來自學生穿著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不合體,號型的選擇范圍較少,學生在生長階段體型不標準,現有兒童服裝號型標準GB/T 1335.3—2009的規定不能完全適用校服號型及分檔的特點,由于學生在購買校服時是按套購買,往往出現上衣合適褲子不合適、長度合適但肥瘦不合適的現象。
此外,校服款式單一、顏色單調等也是家長和學生們吐槽的一個常見問題。
綜合分析近幾年來校服生產企業、市場監管、檢測機構及學生家長等方面的信息和意見,分析產生校服質量問題的原因,涉及質量鏈各個環節,既有面料質量、制作工藝、款式設計等方面的問題,也有企業質量意識薄弱、生產技術及質量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以及適用校服標準、監管模式等方面的不足。
一是校服面料質量問題。制作校服的主要材質為面料、輔料,校服質量和面輔料質量密不可分。出現在校服質量方面的問題如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重金屬、色牢度、纖維含量、起球等,主要是面料質量不符合要求,里料紕裂、脫縫、拉鏈損壞等也是輔料質量問題。常規校服的面料主要有針織面料及機織面料兩大類,按纖維成分又分為純棉、滌棉混紡、聚酯纖維等。由于面料染整工藝落后及染后處理不充分,或采用劣質染料,就會造成面料質量安全性能、色牢度等問題,影響校服質量。校服輔料包括里料、填充物、保暖材料、拉鏈、口袋布等,其中里料問題除了和面料質量問題基本一樣外,還由于里料薄,更容易造成紕裂和脫縫。
二是校服供應鏈管理問題。由于服裝質量受上游產業面輔料質量影響較大,校服企業普遍沒有自己的上游面輔料供應鏈,也沒有建立固定合作關系,在生產中往往根據訂單情況隨行就市選購原料,被動選擇供應商,這個現象在西部地區表現更明顯,西部地區遠離面料市場,面輔料采購主要依賴內地市場,受地理位置遠及信息反饋速度慢等因素影響,企業采購面輔料質量、價格及供貨時間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此外企業在面料驗貨時缺乏質量意識,往往依據經驗或者面料企業提供的檢測數據、材質說明等,等批量校服出現質量問題時,無法挽回,更難以追溯面輔料生產企業的問題,企業在供應鏈質量控制上存在一定風險。
三是企業對面輔料質量的管理不夠精細,對標準的理解不全面。不同校服對面料質量的要求也不相同,除安全性能指標是共性要求外,影響校服穿著性能的指標主要是面料紗支、克重、密度、纖維含量、強力、縮水率等綜合指標,企業往往容易忽視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標準中考核的非安全性指標的要求。以夏季校服為例,起球、接縫強力、水洗尺寸等問題實際是面料質量問題,夏季校服通常選用滌棉混紡面料,但由于不同紗支、不同密度、不同織物組織結構的針織面料內在質量并不相同,緊度大的面料密實,強力及縮水性能較好;緊度小的面料織物組織松弛,容易變形、撕裂;紗線條干光潔的面料不容易起毛起球;紗線條干不清的面料在摩擦中纖維容易纏結,出現起球[4],影響美觀及舒適性。因此,企業生產校服時,對面料質量控制不能僅局限于標準規定,還應該關注容易造成服用性能問題的面料質量指標。
校服市場競爭激烈,產業聚集了眾多中小型企業,行業無序競爭導致校服企業在產品價格上互相殺價、在產品上互相仿制,制作上簡單粗放。
一是校服制作工藝不夠精細,工藝以簡單縫制為主,特別是一些襯衣、春秋類校服更明顯。如口袋、小襠、袖窿等部位容易脫線,口袋深度不夠等等,都是縫制質量問題,缺少加固縫制,或縫跡選用簡單,校服在穿著過程中就會出現開線、脫縫、紕裂等現象。
二是校服批量制作過程中缺少中間質量檢驗。通常校服質量檢驗環節分生產前檢驗、生產過程檢驗、成品檢驗等,具體包括面輔料進貨檢驗、裁片檢驗、縫制質量檢驗、整體成衣檢驗等。但部分企業為簡化生產,在校服制作過程中往往不開展質量檢驗工作,校服批量交貨時沒有執行成批生產出廠檢驗規定,未按合同規定進行全數逐件檢驗,質量管理粗放。
三是校服產品設計的問題分析。由于傳統校服設計風格的延續以及學校管理規定,校服設計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以穿著舒適、便于運動、整齊規整、展示風貌為主要功能。因此個性化的設計必須符合校服的特點。受家長觀念、學校要求以及校服價格的影響,目前校服的設計主要體現在款式、顏色搭配、Logo等方面的變化,個性化、時尚化的校服設計在一定時間還較難實現,因此目前校服款式還是以大眾化、簡單化為主。
一是對標準的理解有偏離。毋庸置疑,校服質量必須滿足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標準的規定[5],但該標準在執行中也存在一定局限,并不能解決所有的校服質量問題,主要是校服檢驗和實際穿著的情景并不完全一致。常見的質量問題在新校服的檢驗中一般不會表現出來,也有市場監管沒有覆蓋的指標,但在學生穿著過程中由于洗滌、摩擦、日曬以及運動等原因問題會逐漸出現,影響校服的服用性能,這也是學生及家長切實感受到的問題。此外關于標識問題,應該嚴格執行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 紡織品和服裝》的規定,大多是企業對規范標識的要求理解不清晰,沒有按要求填寫相關信息及縫制水洗嘜。
二是產業鏈相關產品的標準技術要求不銜接,容易出現糾紛。紡織品標準細分較多,原料生產企業執行的是面輔料的標準,考核的質量指標和校服產品標準中的規定有區別。以含棉量65%的夏季針織校服及春秋季校服里料為例,成品和面料的標準差異見表1。

表1 校服成品和面料標準差異[6-7]
可見,校服生產所用的校服標準中的面輔料規定與面輔料供應商所用的標準要求存在差異,對校服產品質量控制有一定影響。
校服監管在加強校服質量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還是教育部門,以及企業管理部門都對校服生產開展了持續監管。但是學生校服的監管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還不夠,還存在以罰代管的情況,家長在校服政府采購中的話語權不多。價格與質量相關聯的溝通不充分,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支撐作用沒有有效發揮,造成校服質量問題滯后發現及低價質劣的現象時有發生。現有監管模式在推進校服質量提升方面還需要創新。
綜上分析,校服質量共治是校服產品質量提升的必要措施,好的校服是生產出來的,生產是核心,監管是手段,產業鏈各環節質量鏈的構建是保證,消費者需求是導向。因此,更應該探討以質量共治的模式推進校服質量提升。
一是抓好生產前端的面輔料的質量控制。重視面輔料進貨及質量檢驗工作。面輔料技術參數選用應結合校服產品的安全性及服用性,綜合考慮,必要時增加面輔料的物理指標和外觀質量,物理指標包括基本質量指標如紗支、密度、平方米克重、纖維含量等決定面料組織結構的參數,以及色牢度、起球、縮水率、強力等影響服用性能的參數。建議企業建立面輔料合格供應商渠道,依據國家相關產品標準及方法標準,做好面輔料質量檢驗工作,面輔料嚴格進行入廠檢測及裁剪前檢測,確保質量。
二是抓好生產階段的縫制工藝。優化縫制工藝流程,提高縫制質量。縫跡的密度、針距、針跡形式等對縫制質量有較大影響,容易開線的部位如小襠、袖窿建議采用鏈式線跡,口袋部位兩端止口應打結加固。使用里料的校服,應結合里料的材質合理設置縫制方法,避免縫線處出現紕裂、脫縫。
三是加強生產環節的質量控制。在生產過程中重點做好輔料、裁片、縫制等關鍵工序的檢驗,確保加工質量。
四是加強企業質量主體責任意識。讓企業把校服質量提升切實落實在制作環節。不要僅僅考慮到校服的價格、舒適度、材質、款式等方面問題,還應當考慮中小學生身體成長發育、活潑好動等因素,既做好面輔料質量把關,也做好成品供貨質量把關。
開發校服新品,創新校服設計,探索將流行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在滿足學生對服裝款式美追求的同時還能夠作為校園文化載體發揮其導向性的作用。減少學生對長期穿著款式單調的運動裝的反感,可以嘗試引進制服類校服和休閑類校服,以迎合學生的內心需求和時代發展,增強校服的美感。
加強對標準的學習和理解,提高用標準解決產品質量問題的能力。一是結合面輔料的特點制定內控標準,在滿足GB/T 31888—2015的同時,綜合考核面輔料在校服穿著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必要時可針對訂單要求制定具體的面輔料技術標準。二是以大貨交貨時的檢驗標準為依據,開展校服成品的驗貨,用標準規范產品質量。
檢驗機構在推進當地校服質量提升方面,除完成政府部門下達的監督抽查任務,以及企業委托的檢驗任務外,還應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主動走進企業,積極開展企業幫扶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質量分析、工藝改進、標準運用等工作,在拓寬服務領域、轉變服務方式上積極創新,提升履行社會責任的技術能力。
通過與校服政府監管部門、學校、企業、家長等各方的溝通,在校服款式、技術指標、采購程序、驗貨規則、價格構成等方面達成共識,切實形成校服質量共建的合力。
繼續發揮政府主導的校服監管的作用,一是在檢驗項目的設置上,除安全性能指標外,建議引進與校服服用性能有關的質量指標;二是建立當地校服供貨方的信用評價機制,督促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三是搭建質量共治平臺,幫助企業建立面輔料供應鏈,倒逼面輔料供應商保證質量,提供技術及標準培訓,在推進校服生產事前事中檢驗以及批量驗貨規范性等方面,積極探索新的模式。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升,都讓消費者對健康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高,校服質量關系下一代健康成長,高標準開展校服質量提升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通過質量共治和質量鏈構建,不斷探索和持續完善,才能有效推進校服質量穩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