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項目”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申遺成功,對于大運河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2020年,在北京故宮迎來建成600周年之際,單霽翔的《大運河漂來紫禁城》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故宮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館。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宮殿型建筑。據說,故宮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而故宮每一草每一木都是從哪里運來的?作為故宮博物院曾經的“看門人”“網紅院長”,作者單霽翔講述了中國大運河的故事。
中國大運河開鑿近2500年,全長約3200千米。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堅挺的脊梁,那么大運河就是我們民族流動的血脈。兩千余年來,大運河以其溝通南北、漕運貨運的強大功用,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對于終點北京、對于紫禁城來說,尤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紫禁城是從大運河上漂來的,某種意義上,整個北京城都是從大運河上漂來的。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時,北京還是幽燕苦寒之地。規劃中的京杭大運河,讓忽必烈有了在這里建設一個大都市的信心。”
為什么說“紫禁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沈括、郭守敬、宋禮等大運河的“設計總監”們,為這項巨型工程注入了哪些智慧?建筑、街區、園林、城鎮,30多個城市的文化遺產中凝固著怎樣的運河時光?這些問題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作者從線性遺產、活態遺產的專業視角,以不同層面的運河景觀為邏輯順序展開敘述,渾厚大氣、娓娓道來,在為讀者勾畫中國大運河古今風貌的同時,也將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實踐融入文字之中。因為單霽翔始終認為運河兩岸的城市,經濟活躍,文化底藴深厚,是中華民族最值得珍惜的一個城市群落,并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同時,也一貫堅持文化遺產保護要實現三個目標:“要使我們保護的文化遺產擁有尊嚴;要使我們的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要使保護成果惠及廣大民眾,特別是當地的民眾。”
縱觀全書,既有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很高興能夠再次把大運河的故事講給更多的讀者聽,也期待有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能夠把目光投向大運河,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投身大運河的研究、保護和利用中。”單霽翔如是說。

書訊: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作者:單霽翔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定價: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