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導報》主筆 潘鋒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衛生健康體系建設;堅持中西醫并重,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要科學總結和評估中西藥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學的方法說明中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效果。今年“兩會”期間,農工黨中央、民進中央以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就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大力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農工黨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交了《關于積極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的提案》。農工黨中央調研認為,中醫藥事業將走進新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路徑,中醫藥現代化將從行業方向指引轉向國家階段目標任務的基本要求;中醫藥產業化將成為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和自主可控能力的組成部分;中醫藥對人民群眾高品質健康生活的保障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中醫藥國際化將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積極力量。但同時應該看到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獨特作用發揮得還不夠,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2017年國家批準的創新中藥數量逐年下降,中藥新藥研發舉步維艱,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進程緩慢。
黃璐琦委員在“兩會”上發言
農工黨中央建議:一、建立中醫藥科技創新國家隊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中醫藥工作部級聯席會議制度職能。持續改善中醫藥科研條件,強化需求導向,將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體系融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體系,優化和整合中醫藥科研力量配置與共享;強化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建成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推動地方、區域中醫藥科技創新中心組建,強化中藥領軍企業,豐富中醫藥中小企業業態。改革中醫藥科技創新評價機制,努力為優秀中醫藥人才培育適宜的成長環境,形成規模較大、布局合理、優勢明顯的學科體系和科技創新基地群,充分發揮好中醫藥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獨特作用。
二、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中醫藥制造業、服務業產業鏈和供給鏈的完整性。全面梳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成果,完善中藥資源區劃及動態監測技術方法和體系,提升中藥材監測技術水平,穩定和提高中藥材質量和安全性,提升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的能力,強化道地藥材知識產權保護。針對中藥創新升級的“卡脖子”技術和關鍵裝備缺失問題,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為主攻方向,突破一批中藥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深度挖掘中醫藥原創資源,將中醫藥傳統方法與現代醫學操作路徑有機結合,落實經典名方制劑簡化注冊,圍繞中醫治未病、診斷、治療與康復儀器研發關鍵技術,推動其與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有機融合,從而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供給,催生以需求牽引供給、以高質量供給拉動潛在需求的新業態與新模式。建立統一規范的中藥質量評價標準,提高各省份指標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制訂長期化、周期化的中藥再評價規則,合理公平地反映藥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完善醫保控費和臨床合理用藥政策監管體系,強化中藥評估、評價的作用與定位,包括臨床路徑、藥物經濟學評價、循證醫學研究、重點藥品監控、用藥目錄管理等,在藥品集采中實現“優質優先”,鼓勵使用中藥,促進整個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大力加快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但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與貢獻使國人振奮,讓全世界矚目,這也為加快推進中醫藥國際化提供了契機。應積極推動開展中醫藥抗疫國際交流合作和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研究制定一批國際、國內認可的道地中藥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為全球衛生健康事業尤其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加強國際藥用植物資源普查開發與利用,促進中醫藥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與創新,選擇臨床應用廣泛、國際認可度高、出口份額大的常用中藥材及中藥大品種,以中醫診療需求推動進入“一帶一路”沿線所在國家藥典、《美國藥典》和《歐盟藥典》,進一步提高中醫藥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中醫藥進入國際醫藥保健主流市場,確立中醫藥在世界傳統醫藥的主導地位,促進中醫藥國際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研究員在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上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十四五”期間,要建立健全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黃璐琦委員建議:一、增強文化自信,傳承精華。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疫情初期沒有特效藥和疫苗,中醫藥學者根據臨床癥狀和既往實踐經驗,從經典名方中尋找依據,快速推出“三方”,取得了滿意療效。在首批國家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南一病區,66天內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58例,其中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率達到88%,純中藥治療出院88例,這深刻說明對古典醫籍精華進行梳理和挖掘的重要性。據統計,現存于全國各地的中醫古籍已達8000余種,應加快編纂《中華醫藏》,傳承中醫藥學統文脈,厘定中醫藥學術源流,發掘東方生命科學智慧,彰顯我國醫藥文明輝煌。“盛世修典”是我國繁榮強盛的標志,完成此項任務關鍵是加強人才培養,《黃帝內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正在籌建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將力爭吸引一流生源,培養具有文化自信、人文素養、國學底蘊的中醫藥領軍人才,為促進中醫藥薪火相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重要貢獻。
二、勇攀醫學高峰,守正創新。青蒿素的發現充分證明了中醫藥具有原創的科技優勢,是生命科學的“戰略必爭領域”。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持守正創新,其中科技創新基地是重要的基礎和保障。目前,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極不完善,沒有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實驗室,建議在中醫藥、針灸、中西醫結合等基礎研究領域部署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匯集生命科學與中醫藥科研優勢資源,建立中醫藥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產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
三、中西醫并重,補足發展短板。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是我國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的特色和優勢,是中華民族為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針對公共衛生服務、應急救治儲備等方面的基礎性短板和供給不足,要均衡配置中西醫醫療資源力量。建議建立中西醫協同高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機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西醫并重的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中強化中醫藥工作平臺建設,將中醫醫院納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設范圍,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強有力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伯禮研究員介紹說,2019年我國中藥飲片行業產量達到380萬噸,而全國監管系統從事中藥監管檢驗的人員不到3000人,機構數量和人員配置嚴重不足。此外,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的實施,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檢測項目更多、標準更高,各地藥檢所的工作量大幅提升,壓力巨大,急需借助社會第三方力量開展中藥材、飲片檢驗檢測,切實保障中藥質量。
根據國家及各省市藥監局官網發布的質量公告,2020年全國藥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的中藥材及飲片共計1047批次,在抽檢不合格藥品中占比達79%,中藥材及中藥飲片質量問題依舊突出。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中藥材第三方檢驗平臺建設,但我國中藥材第三方檢驗服務能力仍然薄弱。張伯禮代表指出,在全國4.4萬家第三方檢測機構中僅有68家可開展CNAS認可的中藥材檢測項目,難以滿足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究其原因我國中藥材和飲片質量檢驗主要依賴于各級各地的藥檢所
為加快打造一批專業化、國際化中藥材第三方檢驗平臺,促進中藥行業高質量發展,張伯禮代表建議,首先要完善對中藥材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認證機制,加大對中藥材第三方檢驗機構的能力考查和資質認證,完善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對于通過國家認證的檢測機構,應從法規上認可其檢驗檢測報告的合法性,并認可其報告可以作為法律仲裁、質量監管的依據。
其次,加快對中藥材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培育和推廣。中藥材第三方檢驗機構是集技術、人才和高端設備于一體的技術密集型公司化檢驗檢測平臺,投資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建議結合全國中藥材專業市場的質量情況,每個區域重點選取3~5個專業化第三方檢驗機構,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和稅收等方面給予幫扶和支持。對服務半徑大、品類全、范圍廣、具有一定規模的機構要實施重點補助,以減輕第三方檢驗檢測平臺的運營壓力,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中藥材專屬第三方檢測機構。
針對目前中藥材上游藥農、種植企業和流通企業缺乏質量意識和主動檢測意識問題,張伯禮代表建議,國家與省市建立中藥材檢測專項獎補資金,鼓勵藥農、種植企業和流通企業到中藥材第三方檢測平臺接受質量檢驗,并為他們提供檢測補助。逐步實現中藥材檢測由“被動檢驗”向“主動檢驗”轉變,全面提高市場主體參與檢測檢驗的意識,力爭實現“應檢盡檢”。同時合理引導醫療機構、制藥企業、中藥飲片廠等使用經過第三方檢驗的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通過制度約束倒逼種藥人、賣藥人提高質量意識,規范種植,提升藥材質量。此外,還可由國家組織中藥材質量管理專項資金,充分利用第三方檢測服務平臺對國內中藥材市場實施全品種和廣覆蓋檢測,力爭通過3~5五年時間實現中藥材市場無假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已正式發布實施,張伯禮代表指出,新增的33種禁用農藥的檢驗檢測對中藥質量控制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同時也大幅提升了檢測成本,每個企業對農殘檢測設備的投入都將高達千萬元,但目前我國飲片行業集中度依然較低,企業經營模式也多以中小規模為主,資金力量薄弱,難以負擔高昂的檢測設備費用。對此張伯禮代表建議,在地方政府監管下允許飲片或中成藥生產企業委托具有法定檢驗檢測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中藥材、中藥飲片檢驗,減少生產企業對購置檢測儀器的重復投資,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企業成本壓力,穩定藥品價格。建議國家組織專項科研資金,支持第三方檢驗機構開展中藥材質量關鍵技術及行業標準研究,如包括農殘、重金屬、真菌毒素等的中藥材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監測研究,和快速檢測裝備研發和技術創新等,不斷提升第三方檢測機構專業服務能力,切實保障中藥材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張伯禮代表最后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建立中藥材質量指數、價格指數。要緊抓檢驗體系建設的“牛鼻子”,整合第三方中藥材檢測平臺的質量大數據,從國家層面建立科學權威的中藥材“質量指數生成體系”“價格指數生成體系”,打造權威發布平臺。可定期發布中國中藥材、中藥飲片質量指數、價格指數,增強質量與價格的關聯性和透明度,引導中藥材質量與價格健康有序發展,形成“優質優價、質價匹配”的質量體系和價格體系,使中藥材管理在數字化、科學化、精準化方面邁上一個新臺階。
民進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交了《關于推動中醫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針對當前中醫專科建設不強、中醫院內制劑與中醫新技術發展存在制約瓶頸和人才與經費支持不足等制約中醫醫療事業發展的短板問題,提案建議。首先要特色強院,優化中醫特色專科建設,提高中醫特色醫療服務能力與水平。一要緊緊抓住中醫特色優勢病種強化專科建設,著力聚焦疑難病的中醫治療優勢、慢性病的中醫治療優勢和中西醫結合的優勢病種,大力加強特色專科建設。二要以專科項目建設為抓手,完善中醫特色專科建設體系,構建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市級四個層次的中醫特色專科建設體系,特色專科建設覆蓋全部中醫院,同時支持省級醫院建設國家級特色專科。三要大力支持省級醫院建設國家區域診療中心,如風濕免疫病、腫瘤等,發揮龍頭專科的引領作用和溢出效應,以樞紐專科帶動并促進網底專科建設,鏈條式提升中醫特色專科建設質量。四是加強人才、經費等條件在專科建設中的支持與保障,建立逐級遞進的專科建設路徑,加強中醫特色專科能力建設。
其次,暢通渠道,支持中醫特色院內制劑與中醫新技術應用,擴大中醫特色醫療服務范圍。一、充分支持院內制劑發展,建立隨時申報半年定期審批制度,滿足患者需求,從而減少患者門診次數,節省醫療資源。二、支持療效確切的中醫新技術發展,符合疾病診療范圍的中醫新技術應及時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建立一年一度的申報與審批制度,讓百姓及時享受到醫保政策紅利。三、通過建立穩定的申報、審批渠道和長效機制,設立專項經費保障和支持中醫院內制劑和中醫新技術的發展,提高中醫醫療能力和服務水平。四、建立監管機制,定期開展院內制劑和新技術的督查,防止失之于寬、失之于嚴,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聽之任之。
最后,加大保障,著力中醫臨床人才培養與科研項目培育。完善國家“中醫優才”人才項目,構建各層級中醫人才逐級培養成長機制,使“中醫優才”項目覆蓋全部縣級以上醫院。建立健全完善“青年名中醫”人才項目,增加人才培養數量,建立合適的人才梯隊建設。加大中醫科研保障,政府既要增加科研項目數量又要增加經費投入,人才項目與科研項目覆蓋全部專科以促進大幅度提升專科建設質量。(封面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