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永 張 瑾 卜利利 陳立寶 田宏悅 孟紅梅 朱亞靜 楊雪嬌
1.河北省三河市醫院劉海永創新工作室,河北三河 065200;2.河北省三河市醫院中醫科,河北三河 065200;3.河北省三河市醫院內六科,河北三河 065200;4.河北省三河市醫院導管室,河北三河 065200;5.河北省三河市中醫醫院急診科,河北三河 065200;6.河北省三河市醫院急診科,河北三河 065200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臨床診療工作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心律失常的發生是由于心臟沖動的心搏節律、頻率、起源部位和沖動傳導等方面產生異常[1]。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失眠等癥狀,如果救治不及時或措施無效,會使治療難度增加,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中醫學認為,心律失常屬于“心悸”“怔忡”范疇,常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及心神不寧、失眠等癥狀[3]。歷代醫家大多認為,該病是由于氣血虧虛,陰陽失調,使心失所養,或受痰飲、瘀血等因素阻滯心脈,心脈運行不暢導致[4]。現在對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臨床上多以藥物為主,對于其他療法的探究相對較少,在臨床治療中,采用長針平刺內關、微火針點刺膻中等穴結合慢心律片的治療方法,對室性心律失常進行治療,將針與藥相結合,起到了較為明顯的治療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就診于河北省三河市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的8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以《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5]中的診斷為標準,并通過心電圖或24 h動態心電圖明確診斷;②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45~75歲。排除標準:①原因未明的心律失常;②對慢心律片及穩心顆粒藥物不能耐受;③治療時饑餓、疲勞或暈針;④嚴重心力衰竭;⑤有Ⅱ度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或病竇綜合征;⑥凝血功能差或造血系統異常;⑦合并肝、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或全身功能衰竭;⑧精神異常或精神病患者;⑨就診時及研究過程中服用其他藥物或使用其他治療方法。中止、脫落標準:①中途失訪或主動要求退出;②治療中出現嚴重并發癥或病情加重。
1.3.1 觀察組 患者給予長針平刺內關、微火針點刺膻中、中庭、鳩尾、巨闕穴結合慢心律片進行治療。①取穴。內關:位于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膻中:位于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中庭:胸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胸劍結合部。鳩尾:臍上7寸,劍突下半寸。巨闕: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6寸。②器具及藥物。漢醫牌Φ0.30 mm×100 mm不銹鋼毫針(長春市愛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慢心律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377200302,規格:50 mg×100片)、穩心顆粒(山東步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8161,規格:5 g×9袋)。③針刺操作。長針平刺內關:用75%乙醇將內關穴皮膚常規消毒,將直徑0.35 mm、4寸毫針,針尖朝向肘部,與皮膚成15°刺入,深度約0.3寸,沿前臂內側中線,緩慢刺入。如遇大的阻力,或患者手指有強烈的電麻樣感覺,將針稍事回抽,略微改變方向或深度,繼續刺入,深度達到3.5寸左右,留針30 min,不提插捻轉。2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共進行2個療程。微火針點刺膻中、中庭、鳩尾、巨闕穴:用75%乙醇棉球,消毒腧穴表面皮膚,左手持鑷點燃95%乙醇棉球,用火焰外焰將2寸毫針尖部約1 cm燒至紅透,迅速垂直刺入腧穴,膻中、中庭穴刺至胸骨;鳩尾、巨闕穴進針1.5寸。進針后,停留1 s,隨即出針。治療每2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共進行2個療程。④慢心律片口服治療。每次口服150 mg,3次/d[6],以4周為1個療程。
1.3.2 對照組 患者予以慢心律片和穩心顆粒口服進行治療,慢心律片服用方法及療程同觀察組。穩心顆粒:開水沖服,1袋/次,3次/d,4周為1個療程。
1.4.1 心電圖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心電圖相關指標,包括P-R間期、QRS時限。
1.4.2 實驗室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實驗室相關指標,包括血清腦鈉肽(BNP)、心肌肌鈣蛋白I(cTnI)。
1.4.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的療效評定標準,制訂治愈、好轉、未愈3個標準,治愈:患者癥狀消失,心律正常,心電圖、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患者癥狀較前減輕,或發作間期較前延長,實驗室檢查較前改善;未愈:患者癥狀及心電圖、心律失常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P-R間期和QRS時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P-R間期、QRS時限均長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R間期和QRS時限比較(m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R間期和QRS時限比較(ms,)
兩組治療前血清BNP和cTn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血清BNP、cTnI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NP和cTnI水平比較(ng/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NP和cTnI水平比較(ng/L,)
注:BNP:腦鈉肽;cTnI:心肌肌鈣蛋白I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嚴重的心律失常可能會導致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發生,危害患者生命安全[8-9]。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大大增高,并可能引起心源性猝死,是一種高風險疾病[10]。中醫學認為,心律失常屬“心悸”“怔仲”等范疇,多是受痰濁、瘀血、水飲等邪氣的侵犯,出現胸陽不振,氣陰虧虛,氣血鼓動無力,心脈瘀阻,虛實夾雜,逐漸形成本證,其中氣血、陰陽虧損為虛,導致心脈失于滋養;心脈瘀阻,痰火擾心或水飲凌心為實,導致氣血運行不暢[11]。本研究通過長針平刺及微火針點刺療法,發揮針刺對經絡的治療作用,配合慢心律片對癥狀進行控制,起到較為明顯的治療作用。
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為八脈交會穴,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宣痹解郁、疏通經脈、調補陰陽氣血、緩急止痛的功效,對心胸疾病有較為明顯的治療作用,此外,內關穴還有促進血行、調節心律的作用[12-13]。《針灸甲乙經》中有云:“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14]研究認為,內關穴位于正中神經上,屬C7~T2神經節段,與心臟所處神經節段有重疊部分,正中神經在兩者間有聯系和反饋[15-16]。《針灸甲乙經》對內關穴針刺記載的方法為“刺入二分”[17]。本研究是在該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對內關穴淺刺的同時,沿正中神經走行,對經絡進行平刺,通過增加針刺長度,來增強“刺入二分”的效果,起到更明顯的治療作用。研究認為,針刺可以有效刺激體表穴位,通過針體的刺激,激發人體的經氣,改善人體臟腑功能,對氣血起到調理作用[18]。也有研究指出,針刺可以通過作用于自主神經對心臟功能進行調節,激活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起到糾正心律失常的效果[19]。對內關穴進行針刺,可以使cAMP和PKA的表達水平下降,使心律失常狀態的心率頻次和節律得到改善[20]。
微火針集合了微針與火針的優點,用微火針對穴位進行點刺,針尖上的火熱之氣能夠直接作用于穴位,并順著經脈向病灶傳導,激發人體的陽氣,推動氣血運行,起到扶正祛邪、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21-23]。膻中最早在《靈樞·根結》中有記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24]中醫學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不得受邪氣侵襲,如有外邪將侵心,心包絡當先為其受病,此為心包“代心受邪”[25]。而膻中為心包募穴,用微火針點刺膻中,通過微火針的溫陽通絡之功效,治療代為受邪的心包,解除心之癥狀。中庭、鳩尾、巨闕三穴均為任脈上的穴位,任脈為陰脈之海,心經為手少陰經,用微火針點刺任脈上的穴位,對少陰經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中庭有寬胸理氣的作用;鳩尾能夠治療心痛、心悸、心煩;巨闕能夠募集心經氣血,有治療胸痛、心痛、心悸的作用。四者相合,使微火針點刺的效果得以提升。
慢心律片為Ⅰb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用藥后對心室肌與浦肯野纖維發揮作用,能夠使動作電位的時間縮短,是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藥物[26-27]。慢心律片能夠較快地改善心律失常,使短期療效更為明顯。
臨床診療中,在平刺內關、調節心律的同時,用微火針將膻中穴進行點刺,起到溫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時再配合慢心律片治療,針對癥狀快速發揮效果,起到兼顧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的作用。該方法能夠較為明顯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但對于幾種治療方法的相互作用機制,目前的研究還不夠透徹,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