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帆 彭 濤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鏡中心,河北張家口 075000
消化道腫瘤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存在極大的癌變風險,易誘發不同程度的腸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嚴重危及患者生命[1]。消化道腫瘤早期癥狀通常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胃潰瘍、胃炎以及便秘等,患者如果不及時去醫院就診,容易延誤病情,因此及早診斷顯得尤為重要[2-3]。當前臨床主要使用內鏡對消化道腫瘤進行早期診療,使該病診療得到有力推動。近年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臨床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方面發揮良好效果,對于早期消化道腫瘤患者而言,在內鏡直視下可一次性將腫瘤組織完全切除,避免傳統開腹手術給患者造成的痛苦[4-5]。加之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因此術后恢復較快[6]。本研究對患者使用內鏡超聲微創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17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7例,女77例;年齡31~76歲,平均(58.27±5.14)歲;腫瘤直徑0.8~4.1 cm,平均(1.63±0.13)cm。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基礎信息完整,參與整個實驗過程;②自愿參加本研究,且依從性較高;③早期癌變,經臨床檢查后明確腫瘤組織僅出現在黏膜層以及黏膜下層。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重要臟器功能受損,或合并嚴重組織器官疾病;②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血液疾病;③中途因各種原因無法繼續接受相關治療而退出。
所有患者均實施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靜脈注射丙泊酚麻醉,并將腫瘤邊界用染色劑標注。于外側5 mm做標記。采取靛胭脂(5 mL)、10%甘油(100 mL)、0.0005%腎上腺素(1 mL)、5%果糖和生理鹽水混合成注射液,實施黏膜下多點注射。病變部位抬舉后,使用IT刀沿標記點切開,使用透明膜將病灶部位進行分離,氬離子裝置止血。將切除的病理組織保存好送檢。術后實施抗感染治療,并進行預后觀察。
觀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性質、起源和分布;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觀察消化內鏡的診斷符合率;比較治療前后研究對象糖類抗原(CA)15-3、癌胚抗原(CEA)、CA19-9及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等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記錄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采集全部研究對象清晨空腹上臂靜脈血3 mL,30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使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北京科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chemclin1500)及配套檢測試劑盒[批準文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3400024號]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食管病變以食管平滑肌瘤最多,主要分布于胸下段、胸上段,多起源于黏膜肌層,回聲特點為低回聲。見表1、圖1。

表1 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性質、起源和分布[n =174,例(%)]

圖1 內鏡超聲圖像
內鏡超聲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9.42%。見表2。

表2 內鏡超聲檢查的診斷情況[n=174,例(%)]
治療后CA15-3、CEA、CA19-9、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n=174,)

表3 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n=174,)
注:CA:糖類抗原;CEA:癌胚抗原
174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術后24 h出現明顯上腹痛或胸骨后疼,3例出現穿孔,7例術后出現明顯出血,給予針對性處理后,均已好轉。
消化道腫瘤發展至中晚期時患者會出現無法進食、消瘦、貧血、腹部腫塊等情況,若出現上述早期癥狀要引起足夠注意,及時就醫,早診早治,提升治療效果,若等到典型癥狀出現以后,疾病通常已到晚期,無法根治[7-8]。
消化道疾病臨床傳統檢查常使用白光內鏡輔助診斷,這類檢查方式診斷符合率不高,易發生誤診、漏診,不利于及時準確發現病情,并確立有效治療方案[9-10]。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消化道腫瘤白光內鏡鏡檢已經逐漸被消化內鏡所取代,當前已經成為消化道病變的首要輔助檢查手段。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推動臨床醫療器械水平發展[11-14]。本研究結果提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多起源于肌層,主要為良性的平滑肌瘤,但食管間質瘤中有潛在的惡性腫瘤。食管病變以食管平滑肌瘤最多,分布于胸下段52例(29.89%),胸上段43例(24.71%),頸段36例(20.69%),胸中段29例(16.67%),多起源于黏膜肌層,回聲特點為低回聲。內鏡超聲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9.42%,內鏡超聲可對病灶的來源層次進行準確判斷,是目前公認診斷黏膜下腫瘤最有效的方法,對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提供準確的定位及定性診斷[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CA15-3、CEA、CA19-9、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水平低于治療前(均P <0.05)。近年來內鏡技術在臨床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其在多種疾病治療方面也發揮較高效果。消化系統早期腫瘤傳統治療方式為外科手術,隨著食管鏡、胃鏡等內鏡技術的發展,其已經成為淋巴結轉移風險小或無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腫瘤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17-18]。對于手術并發癥的體會,出現發熱時應考慮是否與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并且發熱大多并非是由感染引起,因此在術后一段時間體溫可逐漸恢復正常[19-20]。但是對于伴有基礎疾病或肺部感染的高齡患者而言,術后需提升重視程度。穿孔大多為遲發性穿孔,對于直徑較大或向腔外生長的腫瘤而言,其發生穿孔的風險較大,因此在術前利用影像學技術全面掌握腫瘤情況,手術過程中注意操作細節,對降低穿孔率具有積極意義[21-22]。出血同樣是常見并發癥之一,對于存在心腦血管疾病,需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者,由于受到藥物影響,會增加其手術過程中以及術后出血風險,針對該類患者需在術前1周停用相關藥物;對于黏膜下抬舉不良的患者,由于在注射時腫瘤組織無法全部抬舉,容易發生出血情況[23-24]。
對于手術護理體會[25-30],①術前:耐心告知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流程、目的及優勢),減輕患者不良心理,維持穩定情緒;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及接受能力,詳細講述疾病知識,尤其是合并慢性疾病者,重點強調合理用藥,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②術中:主動與患者交談,介紹手術室環境及主刀醫生業務水平,消除患者緊張感及恐懼感;配合醫生完成手術操作,注意做好液體加溫處理、保暖及隱私保護工作。③術后護理:平臥位6 h后,予以少量溫開水漱口;術后10 h,予以25 mL左右生理鹽水,1次/2 h;術后2 d內,暫禁食,待排氣,予以半流質,若無異常,逐步過渡至普食;向患者介紹早期運動的益處,使其主動、配合術后早期活動,即術后第1天,以上肢/下肢伸展運動、床邊坐起訓練等床上運動為主;術后第2天,以小范圍下床活動為主,注意保持動作緩慢,避免體位性低血壓,誘發嘔吐;術后第3天,以下地行走為主;重視患者主訴,評估疼痛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采取音樂療法、看書、收聽廣播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疼痛感,必要時,予以鎮痛劑。
綜上所述,對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給予內鏡超聲微創治療后,不僅可幫助臨床對患者進行診斷,還可進行相應的治療,且并發癥小,安全性高,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