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昕
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胸外科,遼寧調兵山 112000
在臨床胸外科普發性疾病中,縱膈腫瘤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大多數縱膈腫瘤均為良性原發腫瘤,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吞咽困難、咳嗽、胸痛等。在臨床上治療該疾病患者時,主要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其中常規開胸術為常見手術方式,雖然該手術方式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是存在術后并發癥多、創傷較大,術后恢復速度較慢等缺點[1]。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微創手術,具有術后恢復速度快、創傷小、切口小、并發癥少等優勢,被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受到醫生以及患者的青睞[2-4]。因此,臨床針對縱膈瘤患者逐漸選擇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從而達到醫患雙方滿意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應用電視胸腔鏡治療中縱膈腫瘤患者的效果及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收治的82 例中縱膈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 例)與試驗組(41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齡25~70 歲,平均(45.2±8.7)歲。試驗組中,男23 例,女18例;年齡27~68 歲,平均(45.0±8.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MRI 檢查、CT 檢查確診為縱膈腫瘤者;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手術禁忌證者;②患有嚴重精神、意識障礙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經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術前兩組患者均實施正側位胸片檢查、胸部CT檢查或胸部MRI 檢查。
對照組實施常規開胸切除術。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調整患者體位為平臥位,之后在其前胸正中間處取一個切口,或者在患者左右側胸壁后外側位置取一個切口,充分暴露出胸腔,之后沿著病變組織,緩慢將四周粘連組織實施分離,最后再完全切除掉縱膈腫瘤,并對患者實施常規性關胸操作、引流操作。
試驗組實施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調整患者體位為健側臥位,應用雙腔氣管插管方式實施全身麻醉,在患者患側胸壁出取1~2 個切口,切口長度為2 cm左右,將腋前線與第三根肋間交匯處作為第一個操作孔,將腋中線與第六根肋間交匯處作為第二個操作孔與觀察孔;之后基于電視胸腔鏡下展開治療,在手術過程中使用超聲刀、電鉤等特殊器械,對胸粘連及其周圍組織進行分離,之后完整切除腫瘤,并送至病理室進行檢查;為防止胸腔引流管,對胸壁切口實施縫合處理,完成手術。
根據兩組患者術后情況,給予抗生素藥物進行感染預防治療。
比較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的變化、并發癥發生情況。①手術各項指標。包括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②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焦慮情緒[5]: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評價,分值50~59 分,則表示患者輕度焦慮;分值60~69 分,則表示患者中度焦慮;分值≥70 分,則表示患者重度焦慮。抑郁情緒[6]:采取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患者抑郁情緒進行評價,分值在53~62 分,則表示患者輕度抑郁;分值在63~72 分,則表示患者中度抑郁;分值>73 分,則表示患者重度抑郁。疼痛程度[7]:采用視覺模擬量表 (VAS) 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為10 分,其中分值≤3 分,表示輕度疼痛;分值4~6 分,表示中度疼痛;分值7~10 分,則表示重度疼痛。分值越高,疼痛感越重。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心律失常、肩關節活動障礙、肺部感染等情況。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組別 術后引流量(mL)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試驗組(n=41)對照組(n=41)t 值P 值359.17±170.41 572.85±189.23 5.373<0.001 17.21±6.28 24.58±7.94 4.662<0.001 142.28±15.18 178.48±20.63 9.050<0.001 7.24±1.56 10.58±1.98 8.484<0.001
治療前兩組SAS、SDS、VAS 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 后兩組SAS、SDS、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治療7 d 后試驗組SAS、SDS、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與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SDS 評分與VA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SAS 評分 SDS 評分 VAS 評分試驗組(n=41)治療前治療7 d 后t 值P 值對照組(n=41)治療前治療7 d 后t 值P 值59.37±2.36 42.60±1.47 38.621<0.001 57.31±3.53 40.62±1.28 28.461<0.001 7.30±1.45 3.08±1.01 15.291<0.001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7 d 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7 d 后組間比較值59.25±2.21 46.88±1.45 29.966<0.001 0.238 0.813 13.273<0.001 56.28±3.51 47.25±1.47 15.194<0.001 1.325 0.189 21.780<0.001 7.25±1.41 4.18±1.28 10.323<0.001 0.158 0.875 4.320<0.001
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縱膈位置是在胸骨后的兩側胸腔之間,其包含了多種器官組織,如淋巴組織、氣管、大血管、心臟等。在縱膈腫瘤中,原發性囊腫、神經源性囊腫、淋巴瘤、胸腺瘤等均是較為常見的類型。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被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可有效檢查出一些暫未出現癥狀的縱膈腫瘤。大多數原發性的縱膈腫瘤都能夠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且具有良好治療效果[8-11]。
臨床上在治療縱膈腫瘤患者時,手術切除是首選的一種治療方法,不僅能夠使得壓迫癥狀得到有效緩解,還能夠避免腫瘤發生惡變,進而有效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傳統開胸術主要是結合縱膈腫瘤的生長位置來選擇開胸位置,然而在治療過程中,大多都選擇胸骨肋間與正面作為開胸位置,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較大手術創造[12-13],還會影響到患者呼吸循環系統,對特別是當機體在受到應激后,會出現炎性反應,進而直接對患者預后情況造成影響。而電視胸腔鏡是一種新型微創手術,它能夠彌補傳統開胸手術不足之處,具有術后恢復速度快、創傷小、切口小、并發癥少等優勢,不僅清除腫瘤的效果與開胸術一致,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住院時間明顯較低,可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減輕其經濟壓力。但是在手術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4-15]:①掌握患者適應證,經CT 檢查或MRI 檢查后,結果顯示腫瘤與縱膈大血管的分解清除,且包膜完整,在手術前應當考慮患者為縱膈良性腫瘤與囊腫病例,可選擇應用該手術方式。對于部分實體腫瘤直徑約為7 cm 的患者,在不撐開其肋骨情況下,可酌情應用該手術方式。②對惡性腫瘤者、腫瘤周圍器官粘連者,則建議患者應用傳統開胸術進行治療。③對于腫瘤體積較大,且影響到操作與暴露情況下,應當先進行穿刺放液之后,再實施剝離[16]。
本研究中,通過對試驗組患者實施電視胸腔鏡微創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7 d 后兩組SAS、SDS、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手術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以及有效降低其術后疼痛感。試驗組患者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應用電視胸腔鏡微創術具有確切治療效果,同時創傷小、出血量少,能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可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縱膈腫瘤患者治療中應用電視胸腔鏡微創術進行治療,不僅能夠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其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還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依從性,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可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