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燕 李國梅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門診部,廣東佛山 528211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為下呼吸道感染性畸形,在2 歲內嬰幼兒較多見,一般出現在冬季,通常因多種病毒感染而導致,患兒主要表現為咳嗽、氣促、憋喘,如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則會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對患兒身心健康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2]。臨床治療應注重平喘、排痰、糾正缺氧及抗感染等,促進病情改善。除針對性治療外,有效護理干預可輔助控制病情,使臨床效果得到提升[3-4]。本研究觀察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中應用預見性護理的臨床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佛山市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按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月齡2~24 個月,平均(11.10±2.49)個月;病程1~7 d,平均(3.20±1.12)d。研究組中,男17 例,女13 例;月齡2~23 個月,平均(11.22±2.52)個月;病程1.5~7 d,平均(3.12±1.11)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 經病原學檢查、X 線胸片確診,患兒家屬知曉且同意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支氣管發育不良、先天性心臟病、合并小兒腸炎、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兒。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指導用藥。研究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全方位評估:熱情接待患兒及家屬,對患兒予以體格檢查,對病情予以評估,了解既往史、藥物過敏史、食物過敏史等,對營養狀態予以評估。②環境護理:病房保持空氣清新,每天開窗通風2~3 次,每次30 分鐘,室內溫度維持在18~20℃,室內濕度控制在50%~60%,每天用空氣消毒機消毒1 次,每次1 小時。集中開展護理操作,靜脈輸液采取留置針進行,輸液前對血管條件予以評估,限制陪護和探視人員。③氣道護理: 指導家屬幫助患兒選擇斜坡臥位,使通氣順暢。對患兒呼吸狀況予以觀察,若發現呼吸道分泌物較多,及時予以吸痰處理,并遵照醫囑實施超聲霧化吸入。在霧化前,向家屬解釋和說明,取得其信任,使其積極配合。盡量選在餐后2 h 進行霧化,10~15 min/次,之后指導家屬叩背,使分泌物順利排出。另外對患兒痰憋癥狀予以觀察,及時吸痰處理,注意在操作前做好解釋工作,注意動作輕柔,選用適合吸痰管,盡量縮短吸痰時間,霧化和叩背半小時開展,保證護理效果。④飲食護理:家屬避免食異種蛋白,如雞蛋、魚、花生、蝦等。⑤用藥指導與病情觀察:根據患兒病情,并遵照醫囑,有序安排輸液,對輸液速度嚴格控制,并對用藥后不良反應密切觀察,若有異常及時向醫師報告,并配合醫師處理。⑥家屬心理護理:以患兒家屬年齡、文化水平為依據開展心理護理,介紹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并對配合方法和技巧予以指導,使其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①護理效果[5]:臨床癥狀消失,經實驗室檢查均無異常為顯效;臨床癥狀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涉及到咳嗽、氣促、憋喘癥狀的消失時間;③住院時間。④肺功能指標:涉及到潮氣量、潮氣呼吸呼氣峰流速、達峰容積比、呼吸頻率、達峰時間比。⑤并發癥發生情況:呼吸道感染、喘鳴復發等。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予以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n(%)]
研究組的咳嗽、氣促、憋喘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 ,±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 ,±s)
組別 咳嗽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憋喘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對照組(n=30)研究組(n=30)t 值P 值5.20±0.52 2.12±0.28 28.564 0.000 4.89±0.39 2.33±0.37 26.083 0.000 4.92±0.40 2.41±0.41 24.001 0.000 7.89±1.08 4.89±1.05 10.909 0.000
護理后研究組的潮氣量、達峰容積比、達峰時間比高于對照組,潮氣呼吸呼氣峰流速、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組別 潮氣量(mL/kg) 潮氣呼吸呼氣峰流速(mL/s) 達峰容積比(%) 呼吸頻率(次/min) 達峰時間比(%)對照組(n=30)研究組(n=30)t 值P 值5.35±1.52 6.89±1.22 4.328 0.000 93.48±5.30 90.12±4.88 2.555 0.000 20.40±4.34 22.78±4.08 2.188 0.000 41.20±5.27 38.22±5.34 2.176 0.017 15.41±5.65 18.22±4.62 2.109 0.020
研究組的呼吸道感染、喘鳴復發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毛細支氣管炎因細菌感染、腺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導致,也可是因流感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肺炎支原體感染導致,通常出現在肺部細小支氣管,病變使毛細支氣管管腔狹窄、堵塞,炎癥累及肺泡壁、肺泡及肺間質,出現氣道受阻現象,使分泌物增加,患兒出現水腫、充血等現象,使肺功能受到影響[6]。另外因患兒支氣管結構支撐性差,加上彈性組織差,病情較為嚴重,甚至可能誘發呼吸衰竭,另外該疾病反復發作,易導致兒童哮喘[7-8]。對于此則要做好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使病情進展得到有效控制,以改善患兒預后。
當前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對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重視,這也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9-10]。本研究針對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實施預見性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總護理有效率(93.3%)高于對照組(73.3%)(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的實施效果更顯著。研究組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更早,住院時間更短(P<0.05),提示實施預見性護理科促進癥狀改善,縮短住院時間。在肺功能指標,研究組的潮氣量更高、潮氣呼吸呼氣峰流速更低、達峰容積比更高、呼吸頻率更低、達峰時間比更高(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能更好地改善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的肺功能。研究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10.0%)低于對照組(46.7%)(P<0.05),提示實施預見性護理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預見性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使常規護理模式更科學、合理。在預見性護理中,入院評估通過對患兒情況的了解,從而制定更有效的護理措施[11-12]。環境護理可使病室環境得到改善,使患兒舒適度提高,同時也利于其充分休息,減少外界因素刺激,促進病情改善。呼吸道護理可使呼吸道不良刺激減輕,使呼吸保持順暢,避免不良事件發生[13-14]。飲食護理可為患兒制定科學營養計劃,使其機體生理狀態得到改善,改善體質。用藥指導與病情觀察可以避免不良反應出現,保證臨床用藥效果[15-16]。通過對家屬開展心理護理,可使其緊張、焦慮情緒得到緩解,增加其對疾病和治療知識的認識,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保證治療及護理的順利開展[17-18]。預見性護理從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出發,為患兒提供人性化、針對性護理服務,提高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對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患兒實施預見性護理,可以提高護理效果,促進臨床癥狀改善,縮短住院時間,還可改善肺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