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琳 俞浩萍
(寧波財經學院,浙江 寧波315175)
關鍵字:鄉村振興戰略;白茶文化;體驗館
2020 年以來,全國生產、生活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旅游、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和眾多中小企業發展不太景氣。全球旅游業損失嚴重,短時間內旅游觀光產業難以很快恢復,但暴露出行業自身不足的同時,也給休閑農業新業態發展帶來了機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應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補齊農村休閑游短板,提早布局農村休閑產業和鄉村游市場,通過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去農村休閑消費。本項目是基于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農村休閑旅游業的探索,衍生出來的一個結合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體驗館。結合茶文化旅游、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搜集相關資料來輔助現狀開展調查, 對本項目研究的白茶文化體驗館進行合理規劃、深入分析。以白茶文化體驗館這種形式,帶動當地白茶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帶動旅游業,改善當地的經濟效益。項目實地考察茶園本身是一個天然的生態環境,茶園的合理適度的運營和旅游開發需要格外的保護。
中國茶文化[1]是制茶和飲茶的文化。中國可謂是茶的故鄉,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的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從神農時代開始,中國人發現并利用茶,至今已有4700 多年的歷史。茶文化源于生活同時也回歸生活,直至今日,中國人依然保留了以茶代禮的風俗習慣。
國內觀光農業的興起是從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才開始的,盡管我們國家擁有大面積的茶園以及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但與國外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相比,體驗式茶文化館這種新型的發展方式,國內的很多研究才剛剛啟動,缺乏完整的研究理論體系。[2]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1998 年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這概念在現代社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個人的創意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深陷發展瓶頸的旅游業,需要及時融入新興的創意產業,這可以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外國的專家學者同樣大多從文創旅游產業及創意開發的角度,來研究文化創意展業的發展前途。[3]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被稱為“中國白茶第一鎮”,茶葉資源豐富,茶景交融,具有極大的白茶文化地區特色。1999年,安吉人在長興和平鎮承包山地開始種植白茶,帶動了當地茶農自發跟風種植,2005 年,以長興和平鎮白茶協會的成立為標記,當地政府開始介入推動和扶助和平白茶的產生,白茶業發展迅速,經過10 多年的發展,直至2018 年,長興和平鎮的白茶面積已經超過了7 萬畝,其中投產面積達到3.2 萬畝,產量達到了350 余噸,銷售收入超過3.2 億元。當地茶葉的產量得到了保證,但茶產業的發展、和茶文化的學習宣傳效果并不理想,鎮上僅有幾間小型的茶葉加工廠,單次加工的茶葉量也有限,茶葉的加工效率跟不上,成品茶葉的產出量自然也跟不上。
茶葉交易市場也不完善。鎮上有且僅有一間,村名們自己搭建的、簡易的白茶出售市場,茶葉上市的時候村民們會自發來到這里進行交易,管理不夠正規,交易手段也不夠科學化。當地茶農依靠著“靠山吃山”的經濟收入維持著生計,大量的茶葉資源沒有得到很好應用,茶葉市場不是很完善,旅游業也不夠發達,配套設施不齊全,整體村鎮的經濟產業較為局限。

表1 長興和平鎮琛磧村村官、當地村民、茶農
半結構化訪談、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
1.不同年齡層對白茶產業的繼承
孫正華一家是長興和平鎮上土生土長的茶農戶,孫正華的父親在茶山上擁有5 畝的茶葉地,主要種植的就是白茶。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種植白茶,從茶苗的孕育、茶樹的栽培,再到茶葉的生長、采摘,都是一家人親力親為。父親從小就帶著正華上山下山,從最簡單的給茶樹澆水開始,教他觀察茶樹的健康狀態,結合氣候和溫度對茶樹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在父親的手把手教學下,孫正華很快就掌握了茶樹的習性,很快就能獨擋一面了,隨著父親年紀越來越大,家里的茶葉地都被孫正華接手了過來。后來除了茶葉的種植,孫正華還開始搞起了茶葉生意,從山上采摘下來的茶葉不再是單純地兜售給商戶,而是自己找到加工廠進行進一步的茶葉加工,把精加工后的茶葉進行銷售。
可惜的是,孫正華一身的茶種植本領,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下去。孫正華育有一女,女兒從小就送去了鎮上較好的學校讀書,學校離家較遠,平時不常回家,更別提能親身參與到茶葉的生產過程中。女兒長大后,考上了外地的大學,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對家里的茶產業幾乎不怎么了解。
其實,長興和平鎮上像孫正華一家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部分的家庭中,僅有爺爺奶奶輩的人還在從事白茶種植工作,父母輩從事該產業的人開始越來越少,大部分都選擇了相對較為輕松的茶葉零售工作,年輕一輩的有許多人都選擇走出大山,去更大的城市發展。年輕人對茶產業的繼承的不足,茶文化的傳播也受到了限制。如圖1 所示。

圖1 不同年齡層的對茶產業的傳承
2.對白茶文化的了解程度
通過一些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的數據研究,以及與村民面對面坐下來聊天中,我們發現,村民整體上對茶的文化了解不夠多,認知程度普遍不高,更多的只停留在關注茶山茶地的實用性、經濟性,以及茶葉本身的商品價值上,對茶文化的學習也不夠,更談不上茶道,忽略了高雅的精神境界和深層理念。
當地對茶文化的宣傳力度也不夠,很多年輕人都是在網上自學茶文化知識,或是從老一輩口中得知茶葉的一些知識,對茶文化認識不夠,信息來源不夠全面。如圖2 所示。
3.對未來發展的規劃
提到村民們對自己未來的發展規劃,絕大多數人都表示比較茫然,老一輩覺得自己在農村里一呆就是一輩子,除了務農和種茶自己也不會做別的事情,身體也不如當年,一年靠種茶能有一點微薄的收入就挺滿足了;
父母一輩的村民表示,如果能有更好的機會,也更想為家里的茶山做點什么,希望能有更多的客戶來買他們種植的白茶,增加自己的年收入;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游客能來自己的家鄉看一看,感受一下當地風土人情!

圖2 人們對茶文化的認知程度
青年一輩的村民,也希望自己的家鄉發展的能越來越好,村里能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白茶文化的地方,這樣他們也能學習到更多關于白茶的知識,熱愛自己家鄉的白茶。
4.針對白茶文化體驗館的建議
(1)白茶文化體驗館要建設的具有當地特色;
(2)茶農們能把自家的茶葉放進去售賣,產生更多經濟效益;
(3)能夠更全面地學習茶文化知識。
通過對長興和平鎮當地的實地調查和調研數據分析顯示,如何利用白茶文化體驗館實現其當地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如何將茶園的自然環境、文化氛圍、客戶體驗深入融合,這是本項目下一步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的重點問題。
白茶文化體驗館這種形式能夠普及茶文化知識,重視茶文化的教育、推廣,有效地提高茶民文化意識;帶動當地白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茶產業經濟地位,同時帶動旅游業,改善當地的經濟效益,維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